也說說首富李嘉誠祖墳陰宅風水
137
2023-07-09
重視陰宅祖墳的風水并不是現在才時興起來的,而是在遠古的世代人們便已經注重祖墳的風水,且自古以來我們中華民族都講究入土為安,所以人們都特別重視逝者的安葬風水,也特別重視逝者墓地的選擇,而在古代,君王帝王也是如此,那么中國古代帝王祖墳風水怎么看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相關文章人,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中國古代帝王祖墳風水怎么看
中國古代皇帝祖墳風水寶地怎么看講解
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本是窮苦農民。因為窮,去當了和尚。傳說他的父親死后,買不起棺材,兄弟倆抬著遺體到山上找了個凹地準備埋葬,誰知趕上一場暴雨,兩兄弟躲雨回來,發現尸體已被山洪帶來的泥沙掩埋,也有說是山崖坍塌使這里成了個土堆,總之就埋在這里了。
朱元璋當上皇帝后,風水先生就說他家祖墳風水好,是一塊可以使后人當上皇帝的風水寶地。你要問他為什么事后才說,他會說是天機不可泄露,說早了不行。
按中國天人合一的觀念,能當上皇帝的人,是天命所歸。特別是朱元璋出身寒微卻當了皇帝,皆因他的父親葬在了風水寶地,這樣的說法容易得到人們的認同。在歷代帝王中,有關朱元璋的風水傳說也特別多。但是,風水同時也是皇帝權貴的一塊心病。
因為,如果風水真有那樣大的作用,能夠出皇帝的風水寶地就不會只有一塊,要是別人也把父母葬在這樣的風水寶地里,豈不是就該別人來當皇帝?
再者,按風水師的說法,風水是可以破壞的,譬如挖個坑道把“龍脈”切斷,還有簡單到在墳墓周圍釘上桃木釘之類的辦法。如果居心叵測的人把皇家的風水破壞了怎么辦?因此當風水師說某處發現了能產生皇帝的風水寶地,就要把那里的風水破壞掉。而對皇家陵墓及其附近地區,砍柴動土是不行的,更不允許開礦。皇帝如此,下面的權勢者也同樣,不許動他家的風水寶地。因此風水曾經成為中國興建鐵路,開發礦藏,建立近代工業時的一大障礙。
第三,風水師說你家的祖墳是風水寶地,因此你當上了皇帝,但如果承認他講的話就是天機,改天他說你這里的氣數已盡怎么辦?事實上也確有風水師慨嘆,就看個住宅的風水,是大材小用,“風水是天地之學、王者之術”。因此皇帝是不能讓風水師由著性子說的。
第四,風水長期被居于正統地位的儒家視為妖妄之術。皇帝如果是靠風水上的臺,那叫得天下不正,事實上也沒有。因此盡管信風水的皇帝可能不少,但公開表示自己信風水的并不多。
信風水最有名的皇帝是宋徽宗,因好久沒有生養兒子,風水師說,把汴梁城西北角的地勢加高數倍,就可以有兒子了。照辦后,果然得子,于是更加信風水,按風水的要求大興土木,迷戀修道成仙,結果成為亡國之君,連同兒子宋欽宗一塊兒被金兵俘虜走了。
明清兩代帝王多重視風水,明神宗朱翊鈞的定陵最下功夫,從萬歷十二年建到十八年,花了八百萬兩銀子,而明朝也是在他手里開始走下坡路。明十三陵據說是風水大師推薦給明成祖的,說這里風水最好,但明朝的皇帝沒幾個像樣的,最后一位吊死在景山。
盡管風水在中國信的人不少,但始終上不了臺面。熱衷于風水的人中,總少不了那些對現狀不滿足希望有更高前程的權貴。據學者謝仲禮先生研究,曾國藩一生經歷了“不信風水———信風水———不信風水”三個階段,什么時候信風水了呢,是他父親去世丁憂在籍,不能做官,得在家中守孝三年的時候;當他功業有成而一個弟弟在作戰中死去后,覺悟過來,但求一生平穩,不再去追求富貴功名,就不信風水了。
有強人之稱的袁世凱在被清貴族排斥回老家賦閑時,懷疑是祖墳的風水有問題,有風水師說,這里本是出大貴人之地,是他誤在“龍穴”四周筑了圍墻,因而“龍身受制、氣脈阻塞、不能發旺、反遭挫折”。據說袁世凱聽了風水師的話,拆掉圍墻,后來便當上了總統。但到袁世凱帝制自為,僅當了83天皇帝就落到眾叛親離,病發而死,才活了57歲。這風水該怎樣說呢。
依我看,那些有作為的君主和有膽識的將相,是不信風水或鬼神的,因為他們對自己有信心,但這種人是少數。臺灣有位風水研究者說:“歷代大人物通常都信風水,但表面都不明說。”所以我說風水是帝王權貴的燙手山芋。而一般人迷信風水,也和希望天上掉餡餅差不多。
中國古代帝王怎么看以及選擇祖墳風水揭秘
選址原則一:注重整體
風水一詞最早出自《葬書》:“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風水理論就是把環境作為一個整體系統,以人為中 心,把天地萬物都當作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相互對立、相互轉化的要素。風水學的功能就是要宏觀把握各子系統之間的關系,優化結構,尋求最佳組 合。這其實與現代科學中的系統論不謀而合。整體原則是風水學的總原則,其他原則都從屬于整體原則,以整體原則處理人與環境的關系,是現代風水學的基本特 點。
中國古代的《黃帝宅經》主張“以形勢為身體,以泉水為血脈,以土地為皮膚,以草木為毛發,以舍屋為衣服,以門戶為冠帶,若得如斯,是事嚴雅,乃為上吉。”這其實就是古人在選擇居所時對于系統論的樸素應用。
照古人的觀念,陰宅選址的地形地勢、方位和安全,將長久地影響后代子孫的命運。清代姚延鑾在《陽宅集成》卷《丹經口訣》中特別強調整體功能性,主張 “陰宅須擇好地形,背山面水稱人心,山有來龍昂秀發,水須圍抱作環形,明堂寬大為有福,水口收藏積萬金,關煞二方無障礙,光明正大旺門庭”。
唐代的陵墓建設是繼秦漢以后的又一次高潮。包括武則天在內的唐21帝,除武氏與高宗合葬,末代的兩位皇帝葬在河南、山東外,其余都在陜西渭水北岸, 號稱“關中十八陵”。各陵以層巒起伏的北山為背景,南面橫亙廣闊的關中平原,與終南、太白諸山遙遙相對。渭水遠橫于前,涇水縈繞其間,近則淺溝深壑,前望 一帶平川,黍苗離離,廣原寂寂,更襯出陵山主峰的高顯。唐陵繼承了漢陵四向開門的傳統并加以發展,形成象征帝王居所的宏偉構圖:在陵丘四周建方形圍墻,稱 為內城,四面正中為門,設門樓,四角設角樓;南門朱雀門內建獻殿,舉行大祭典禮;朱雀門外是長達三四公里的神道,最南端以一對土闕開始,闕后為門,由此向 北離朱雀門約數百米至一公里是第二對土闕及第二道門,再由此門通向朱雀門前的第三對土闕。在第一、二重門之間的廣大范圍內分布著眾多的陪葬墓,其中尤以太 宗昭陵的陪葬墓最多,達167座。整個陵區范圍十分宏大。此外還以許多氣勢雄壯的石人石馬來陪襯渲染帝陵的尊嚴和崇高的氣氛,使得無論什么人來到此地都不 由自主地產生敬仰尊崇之意。
選址原則二:因地制宜
《周易·大壯卦》說:“適形而止。”先秦時的姜太公倡導因地制宜,《史記·貨殖列傳》記載:“太公望封于營丘,地瀉鹵,人民寡,于是太公勸其女功, 極技巧,通漁鹽。”這其實就是我們古代先民根據環境的客觀性,采取適宜于自然的生活方式的表現。根據實際情況,采取切實有效的方法,使人與建筑適宜于自 然,回歸自然,返璞歸真,天人合一,這也正是風水學的真諦所在。
中國地域遼闊,南北氣候差異很大,土質差別也很大,各地的建筑形式亦不相同。我國西北干旱少雨,黃河中游有大片具有壁立不倒特性的黃土層,易于挖 掘,并具有防寒、保暖的特性,因而在黃土斷崖處挖掘橫向穴洞的居住形式——窯洞民居,廣泛分布在甘肅、陜西、山西、河南等省。而西南由于潮濕多雨,蟲獸很 多,那里的人們就在欄式竹樓上居住。《舊唐書·南蠻傳》就有關于竹樓的記載:“山有毒草,虱蝮蛇,人并樓居,登梯而上,號為干欄。”這種竹樓樓上住人,樓 下空著或養家畜。竹樓空氣流通,涼爽防潮,大多修建在依山傍水之處,特別適合當地的氣候條件。此外,草原的牧民以蒙古包為住宅,采取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 式;云貴山區的人民用山石砌房;華中平原人民以夯土建房,這些建筑形式都是根據當地的具體條件因地制宜的結果。
明代帝陵就是在陰宅風水術的指導下卜選的。明永樂年間,為了求得吉祥的墓地,明成祖命江西風水師廖均卿在昌平境內尋找。后來他在這一地區找到一片 “吉壤”,叫黃土山,山前有龍虎二山,形成風水寶地。經朱棣親自踏勘確認后封為“天壽山”,并于1409年開始在此修建十三陵的第一座陵墓——長陵。
十三陵所處的地形是北、東、西三面環山,南面敞開,山間泉溪匯于陵前河道后,向東南奔瀉而去。陵前6千米處神道兩側有兩座小山,東為“龍山”,西為 “虎山”。用風水理論來衡量,天壽山山勢延綿,“龍脈”旺盛,陵墓南面而立,背后主峰聳峙,左右“護砂(山)”環抱,向南一直伸展至北京小平原,前景開 闊。陵墓的“明堂”(基址)平坦寬廣,山上草木豐茂,地脈富有“生氣”,無疑是一處天造地設的帝陵吉壤。從十三陵的選址我們可以看到,古人十分注重陵寢建 筑與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諧統一,追求形同“天造地設”的完美境界,用以體現“天人合一”的哲學觀點。
選址原則三:依山傍水
我們的祖先在生存實踐的過程中總結出了許多蘊涵著智慧的生活經驗,其中在背山面水的地方建立定居點就是很重要的一條。當今考古所發現的原始部落遺址幾乎都建在河邊臺地,這與當時古人狩獵、捕撈、采摘果實的生產生活方式相適應。其實這也就是風水理論中依山傍水原則的由來。
明代宣德年間,張谷英率族人來到湖南岳陽縣渭洞鄉。這里的地形給了他很深的印象:五百里幕阜山余脈綿延至此,在東北西三方突起三座大峰,如三大花瓣 擁成一朵蓮花,是風水學里典型的“土包屋”式的依山形式。于是張谷英帶大家在這里定居下來,過著安寧祥和的生活,五百年來發展成為六百多戶、三千多人的大 家族。這是比較典型的好風水旺家宅的事例。
建在珞珈山麓的武漢大學已有百年歷史,在特定的風水環境下,校園因地制宜依山而建,學生宿舍貼著山坡,像環曲的城墻,還有個城門洞似的出入口。山坡 平臺上以中孔城門洞為軸線,圖書館居中,教學樓分立兩側。主從有序,嚴謹對稱。學校得天然之勢,顯示出高等學府肅穆宏大的氣勢。武漢大學的選址和營建正是 風水理論中“屋包山”的典范。
古人對于陰宅的重視不亞于陽宅,特別講究“事死如事生”。因此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興起了依山造陵的觀念。許多國君的墓不是背山面河,就是面對視野開 闊的平原,甚至有的國君墓干脆建在山巔之上,以顯示生前的崇高地位和皇權的威嚴。后來人們選擇墓地又特別重視依山傍水的地理環境,依山傍水被古人視作最佳 風水寶地。《大漢原陵秘葬經》就曾記載:“立冢安墳,須籍來山去水。”
著名的秦始皇陵就是“依山傍水”造陵的典范,它背靠驪山、面向渭水,這一帶的自然環境十分優美。也許有人要問,秦始皇執政于都城咸陽,為什么陵園卻 要選在遠離咸陽的驪山之陰?我們來看看這里的地勢就明白了。整個驪山唯有臨潼縣東至馬額這一段山脈海拔較高,山勢起伏,層巒疊嶂。從渭河北岸遠遠眺去,這 段山脈左右對稱,似一巨大的屏風立于始皇陵后,站在陵頂南望,這段山脈又呈弧形,皇陵位于驪山峰巒環抱之中,與整個驪山渾然一體。可以看出,這里正是一塊 符合依山傍水原則的風水寶地。
秦代“依山環水”的造陵觀念對后代建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西漢帝陵如高祖長陵、文帝霸陵、景帝陽陵、武帝茂陵等就是仿效秦始皇陵“依山環水”的風水思想選擇的。以后歷代陵墓基本上繼承了這個建陵思想。
選址原則四:察形觀勢
中國傳統的“天人一體”哲學觀使得中國人對于天地、人生有著獨特的看法,特別講究人與自然的協調和統一。傳統風水理論實際上也是這種思想在實際生活 中的一種應用。清代的《陽宅十書》指出:“人之居處宜以大地山河為主,其來脈氣勢最大,關系人禍福最為切要。”也就是說,在選擇居停之處時要重視山形地 勢,把小環境放入大環境中去考察,這也就是所謂的“查形觀勢”原則。
《禹貢》把中國山脈劃為四列九山。風水學把綿延的山脈稱為龍脈。我國的龍脈都源于西北的昆侖山,從昆侖向東南又延伸出三條龍脈,北龍從陰山、賀蘭山 入山西,起太原,渡海而止。中龍由岷山入關中,至秦山入海。南龍由云貴經湖南,至福建、浙江入海。每條大龍脈都有干龍、支龍、真龍、假龍、飛龍、潛龍、閃 龍,勘測風水首先要搞清楚來龍去脈,應順應龍脈的走向。
在查形觀勢的時候還要弄清楚龍脈的形與勢的區別:千尺為勢,百尺為形,勢是遠景,形是近觀。勢是形之崇,形是勢之積。有勢然后有形,有形然后知勢, 勢住于外,形住于內。勢就像是起伏的群峰,形則是單座的山頭。認勢唯難,觀形則易。勢為來龍,若馬之馳,若水之波,欲其大而強,異而專,行而順。形要厚 實、積聚、藏氣。從大環境觀察小環境,便可知道小環境受到的外界制約和影響,諸如水源、氣候、物產、地質等。只有形勢完美,宅地才完美。查形觀勢就是要從 大處著眼,小處著手,這樣就不會有后顧之憂,而會后福綿延,福澤子孫。《朱子語類》論北京的大環境云:“冀都山脈從云中發來,前則黃河環繞,泰山聳左為 龍,華山聳右為虎,嵩山為前案,淮南諸山為第二案,江南五嶺諸山為第三案,故古今建都之地莫過于冀,所謂無風以散之,有水以界之。”這說明了北京地理環境 之優越。
中國帝王陵墓的選址是非常注重查形觀勢的。以清朝皇帝的陵墓為例,我們可以發現在選擇陵墓的地址時,在這方面他們是下了很大功夫的。清東陵據說是順 治親自跑馬游山而選定的風水寶地。以風水而論,這里確是絕佳之地——整個陵區以昌瑞山為界,以北稱“后龍”,是龍脈來源;陵區以昌瑞山為靠山,東側的鷹飛 倒仰山為青龍;西側的黃花山為白虎;南部的形如覆鐘的金星山為朝山;遠處的影壁山為案山;馬蘭河、西大河二水環繞屈曲流過,環抱有情。是典型的“山環水 繞、負陰抱陽”的山水格局。清代各帝后妃陵寢的選址和營建都是如此,無不考慮龍、砂、穴、水、明堂、近案和遠朝的相互關系,以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選址原則五:土質檢驗
很多古代帝王的陵墓現在都已經成為旅游觀光景點,大家不難發現,這些墓葬的所在地一般都有山清水秀、風光秀美、空氣清新、草木豐茂的特點。也就是 說,這里的地形地貌和水土都是比較優良的。其實,在堪輿師給帝王選擇陵寢的過程中,他們除了十分重視方位形勢等因素外,對于當地的土壤質量也是非常重視和 挑剔的。針對這些問題,他們常常在相地時親臨現場,用手捻,用嘴嚼嘗泥土,甚至挖井察看深層的土質和水質,俯身貼耳聆聽地下水的流向及聲音,這些看似裝模 作樣,其實不無道理。
在地球上,人類賴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質就是風(空氣)、水、地(土地)。“地”就包括了土壤,土壤質量的好壞是風水學需要研究的大問題。
現代科學已經證實,傳統風水學認為土質決定人的體質的說法是有科學依據的。我們發現,土質對人的影響至少有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土壤中的鋅、鉬、硒、氟等元素會直接影響人的健康。明代王同軌在《耳談》中記載:“衡之常寧來陽立錫,其地人語予云:‘凡錫產處不宜生殖,故 人必貧而遷徙。’”《山海經》也記載了不少地質與身體的關系,特別是由特定地質生長出的植物,對人體的體形、體質、生育都有影響。
第二,潮濕腐敗之地是細菌的天然培養基地,會導致關節炎、風濕性心臟病、皮膚病等。
第三,地球是一個被磁場包圍的星球,人感覺不到它的存在,但它時刻對人發生著作用。強烈的磁場可以治病,也會引起頭暈、嗜睡或神經衰弱等疾病。
第四,如果在住宅地面3米以下有地下河流,或者有雙層交叉的河流、坑洞、復雜的地質結構,都可能放射出長振波或污染輻射線或粒子流,導致人頭痛、眩暈、內分泌失調。
從另一方面來說,古代的堪輿師相對來說都是地理學家,對氣候、環境較為敏感,我們不得不承認風水術確定有科學道理,并非空穴來風。風水圈中曾流傳過 一個“郭璞葬母”的傳說:郭母死后,郭璞給母親挑選的墓穴距離河邊不到百米,如果一發大水墳便會被淹掉,這可是風水大忌。郭璞卻敢葬,預言水必退去,時人 將信將疑。結果若干年后,河水果然改道了,郭母墓四周都成了桑田,郭璞的名氣因此大振。郭璞為什么敢這么斷言,無非是他對附近的山川走向、河流分布、氣候 變化,比別人更了解罷了。(風水www.azg168.cn)
關于中國古代帝王朱元璋祖墳風水怎么看
1、 朱家天子劉家相,改朝換國不換相
明太祖朱元璋,原籍蘇州,其曾祖、祖父、父親三代世居蘇州,業家為活,家里非常貧窮,后因餓荒遷徙至鳳陽,自世人皆以朱元璋為鳳陽人也。說起這位皇帝,還有一段風水故事呢。
朱元璋之祖父,慣水性,經常潛入深潭捕魚,浮沉自如,技術超人,故人呼之下得海。一次,下至潭底捕魚出來,正遇劉仙師覓龍至潭畔,見直龍結在潭底,因不諳水性,無法下潭獵龍,坐正潭畔,正在凝思,突見一人從潭中浮起,急呼之登岸,詢以姓名;下得海則以綽號告,劉仙師聞之,欣喜萬狀,即與下得海商量,約定某日各攜骸至此,共遷深潭龍穴。
既至吉日,二人攜骸至潭畔,劉仙師告以潭底某處為西犀牛下海形,某時某刻會開口,囑其攜骸下去,待其開口時,將骸投入牛口內,牛口即必合攏。下得海因所攜祖骸沒有包好,臨時見田中有青菜,乃取菜葉包之,攜之下潭,果見潭底一巨石,西東方向,儼然石牛。張口吐唇,牛固喜吃青草蔬菜,瞥見菜包,即搶令之,于是下得海之親骸即被石牛吞入肚內。石牛食到包后,口唇合攏,下得海無法把劉仙師之祖骸投入牛口。遂上岸實告劉仙師,高仙師知道此情,但無可奈何,只好將骸分成二包,囑咐分掛于石牛角上,下得海再入潭底,將骸骨分掛牛角上,返報劉仙師,劉仙師即祝曰:“左角為臣相,右角為臣相,牛口出和尚。”
下得海聽至牛口出和尚一語,當下憤慨不已,劉仙師見此情景,迫不得已即改呼曰:“左角左臣相,右角右臣相,朱家天子劉家相,改朝換國不換相。”下得海聽到“朱家天子”乃息怒,打恭謝恩而回。
后來朱元璋卻是當過一段和尚,再后來被擁立為帝,劉伯溫為相。國號曰明,經二十二帝,歷三百余年,龍氣之旺,富貴之盛,可想而知矣。由此觀之,風水之事,實非迷信,地靈人杰,誰能不信?
2、平地起墳
徐楨卿所著《翦勝野聞》記載,“ 帝(朱元璋)父母兄弟相繼死,貧不能具棺,與仲兄謀草葬山中,途次 便 斷,仲返計,留帝視尸。忽風雨,天大晦,比明視之,則土裂尸陷,已成墳。”意思是:“突然間風雨交加,雷轟電閃,整個天像塌下來似的,兩兄弟躲在樹下發抖。約夠一頓飯時,雨過天晴,到山坡下一看,大吃一驚,尸首不見了,原來山坡土松,一陣山洪把坡上的土沖塌了,恰好埋了尸首。”這段記載在中國民間廣 為流傳,就是說朱元璋放下扁擔的“土裂尸裂”地方,正好處于龍脈上。因為是塊難得的風水寶地,結果“平地起墳”, 朱家子孫有了帝王命,從此風流三百年。公元1644年滅亡了,則是帝王之氣不存,龍脈受傷之故。
3、坐了南京坐北京
《明史·太祖本紀》記載,至正四年,旱蝗,大饑疫,太祖年十七,父母兄相繼歿,貧不克葬。他們是一路逃荒到此地,就是埋也無葬身之地。當地一位鄉紳劉繼祖看他實是可憐,動了惻隱之心,說:“看在鄉里鄉親的面子上,就把他祖上骨骸埋在村南的海灘上吧。”后來一位風水先生路過此地,端詳了一會兒墓地,對人們說:“啊!帝王之墓,帝王之墓!”這話傳到了劉繼祖耳朵里,他坐臥不寧,心里一萬個不舒服,不行,我得把墓地奪回來。于是,他找了幾個人偷偷的將朱家墳扒開,把尸骨棺木一塊運到村北的山坡前草草埋掉。突然間風雨交加,雷轟電閃,這幾個人還沒埋好就跑回家了。第二天一看,大吃一驚,原來山坡土松,一陣山洪把坡上的土沖塌了,恰好埋了棺木。過了一段時間,那位風水先生又路經此地,對著墓地左看看右看看,對大家說:“你們這兒要出大貴人了,村南有一個帝王墓,這村北又有一個帝王墳。”這時,有人偷偷的告訴他,這座墳就是從村南那座帝王墳里拔來的。“啊,這就對了,我想怎么能有兩個帝王墳呢?這一挪更好,鳳陽陵,鳳陽陵,坐了南京坐北京。”可見,朱元璋父母那塊風水寶地不是巧遇,而是上天送給朱家的,盡管如此,朱元璋稱帝后也不忘記恩人,雖然劉繼祖已死了,仍給他當了官,特下詔追封他為“義惠侯”,以示感激。
發表評論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