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殯葬文化
71
2023-07-09
臺灣的殯葬文化,面對種種喪葬陋習和亂象,臺灣民間率先展示了革新殯葬文化的勇氣和力量。積極推動舊公墓公園化,倡導樹葬、海葬等環(huán)保自然葬,并補助地方政府實際推行。
面對種種喪葬陋習和亂象,臺灣民間率先展示了革新殯葬文化的勇氣和力量。人們深知,觀念改變是喪葬模式改變的關鍵,所以選擇從生死觀上來打開人們的心靈。由佛光山星云法師所創(chuàng)辦的南華大學成立了“生死學研究所”,開啟了大眾對殯葬禮俗的關注。
在殯葬改革研討會中,星云法師公開表示他偏好火葬,并認為身體就像一杯水,死就等同杯子被打破。南華大學還在臺灣北部與中部設教育推廣中心,廣開殯葬禮儀班,訓練出一批儀表端正的禮儀師,他們服裝整潔,熟稔相關政策法規(guī)、各種宗教葬禮儀式、祭文寫作及告別儀式主持、禮堂布置等。
而法鼓山圣嚴法師對身后事也百無禁忌,認為對遺體的最好處理方式就是不留一點痕跡,他說,骨灰跟精神生命毫無關系,只是肉身生命最后的一分碳,并不代表什么。也因此,如果老是執(zhí)著于遺骸、骨灰的落腳處,就像是想把每天梳頭掉落的頭發(fā)或身上脫落的皮屑收攏帶走一般,好累啊!事實上,往生者留存的身教行誼,才是我們要學習與緬懷的。圣嚴法師的身教與法鼓山自然葬園區(qū)的示范效用,也推動了臺灣的殯葬改革。
與此同時,臺灣當局也修正法令,在2002年6月通過實施“殯葬管理條例”,積極推動舊公墓公園化,倡導樹葬、海葬等環(huán)保自然葬,并補助地方政府實際推行。很多大企業(yè)逐漸認識到殯葬業(yè)不僅是一種服務業(yè),一種文化事業(yè),更是一種人道事業(yè),轉(zhuǎn)而加入殯葬業(yè)專業(yè)化和現(xiàn)代化的改革進程中,從風景優(yōu)美的納骨塔到莊嚴的殯葬儀式,建立一條龍綜合服務,并以“生前契約”的方式與客戶定下葬儀程序及費用。
在社會各方努力之下,“簡喪薄葬”逐漸成為社會的風尚,如今臺灣土葬比例一路下降至今的九分之一以下,樹葬、水葬等自然葬蔚成風氣。人們的喪葬禮俗逐漸向“重禮不重俗”轉(zhuǎn)變,在“俗”的部分盡量美化、簡化、凈化。比如,一些逝者家屬放棄吹吹打打等傳統(tǒng)習俗,選擇增加親友卡片留言、個性化花山、家屬獻燈等既簡潔又有意義的環(huán)節(jié)。
發(fā)表評論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