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廚房的一些風水知識 廚房風水...
197
2023-07-09
龍巖地區以客家人居多,客家殯葬風俗較為復雜,其中以“二次拾骨葬俗”為特色。客家人向來有“落葉歸根”的觀念。
二次葬,是一種非常古老的葬俗,原始社會曾經普遍存在過的一種葬俗,其顯著特征是將死者的尸骨進行兩次和兩次以上的埋葬,多數是易地安葬,從已有的考古證據來看,關中地區的西安半坡文化遺址,中原地區鄭洛仰韶文化遺址和百越地區 均有二次葬習俗,這種古老的葬俗從遠古開始并一直延續至今,在我國南方的嶺南地區、客家地區、閩南地區、壯族地區,日本琉球,越南北方等地農村還較為常見。
二次葬其顯著特征是將死者的尸骨進行甕棺葬兩次和兩次以上的埋葬。由于埋葬的一般都是沒有皮肉的骨骼 , 且多數是易地安葬 , 所以又有“遷骨葬” 、 “洗骨葬”、“撿骨葬”、“拾骨葬”等名稱。
二次葬從遠古開始,從未在華夏文明里消失,歷經七八千年延續至今,被直接繼承下來。在我國南方的廣東客家地區、廣西壯族地區、江西客家地區、湖南、福建閩南地區、臺灣、琉球、越南等東南亞等地的農村地區還比較常見,多采用甕棺葬形式。
現代尚存的二次葬葬俗跟遠古相比,并未有多大變化,仍然是人死后,先以棺木斂尸入土埋葬,待三五年(甚至十數年之后)待尸體腐朽后,再撿骨重葬。
撿骨前,先準備好盛裝骸骨的陶甕(稱金壇、金盎),甕高約2尺、徑1尺,上下兩端略小,呈紡棰狀,上有蓋。撿骨要請人重新擇寶地、擇吉日,時間多在農歷三月間,屆時由死者的親屬和好友,再邀請村民中一位有經驗的老人一同去撿骨。撿骨時,要在墳地上搭棚遮,不能露天,然后挖土掘棺蓋,先把頭顱骨拿出來,接著把其它骸骨一一撿出。用白酒、草紙、碎布等物將尸骨擦洗干凈,焚香烘干。
按人體骨格結構,自下而上將骸骨放置于金壇中,整付骨架形如蹲坐之狀。壇內除骸骨外,無其它隨葬品,壇蓋內用毛筆寫上死者姓名和生卒年月等,封蓋好就拿到新擇的地點圈墳下葬。此次重葬為永久性,以后每年清明、七月半、冥壽等時節按時去鏟草上墳。
龍巖地區以客家人居多,客家殯葬風俗較為復雜,其中以“二次拾骨葬俗”為特色。即在死者去世后,將其尸體埋入土中待其腐化,然后再將骨頭依照從頭到腳的順序取出,擦凈。然后按從腳到頭的順序放入壇子,讓尸骨呈立式在壇中貯存,再重新埋葬。客家人本為中原漢人,為躲避戰亂輾轉遷徙。客家人向來有“落葉歸根”的觀念,于是用這種方式將尸骨收集起來,以期將來能讓死后祖先重歸故土。直至近代提倡火葬后,該習俗逐漸消失。
另外,龍巖上杭臨城鎮石砌村的洋樓嶺以前曾有崖葬的習俗。據當地人說,崖葬的主要原因很可能是當時經濟條件差,人們無力建造墳墓,又擔心尸骨埋葬不好遭到野獸破壞,考慮到懸崖縫隙能夠遮風避雨,于是出于無奈,選擇了崖葬。崖葬習俗起源于何時已不可考,但在19世紀60年代以后,該習俗逐漸消失。
發表評論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