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喪禮文化
72
2023-07-09
在殯葬文化中,喪禮指的是人們在喪事活動中所遵守的程式化的行為規范。狹義上,僅指喪事操辦中的行為及語言規范,即人們所指的殯葬文化禮儀。
在殯葬文化中,喪禮指的是人們在喪事活動中所遵守的程式化的行為規范。狹義上,僅指喪事操辦中的行為及語言規范,即人們所指的殯葬文化禮儀。廣義上,則還包括葬式、謚法、陵墓、廟、碑銘、祭祀、神道擺設、陪葬物等規定。不過,人們通常是從狹義上講到喪禮。
喪禮既是生者制定,它必然就是生者按照自己的理解方式而設計的。喪禮的原始心理根據是“靈魂不死”,或說“死者仍然活著”,并由此對死者所產生的既“怕”又“愛”的雙重感情。但不管如何,死者是不會再活過來,人們得將死者(靈魂)打發到“另一個世界”里去,并盡力使他們在那里能過上一種優裕的生活,以此抒發自己內心的各種感情,同時給自己的塵世生活帶來好處。此即喪禮的目的。
這就是原始時代喪禮的最一般根據,即:由“靈魂不死”,到既“怕”又“愛”的雙重感情,再以某種形式送死者去另一個世界。其中,“靈魂不死”構成全部喪禮及活動的哲學本質。顯然,它的世界普遍性是毋庸置疑的。
使死者的靈魂順利地達到另一個世界是“通過儀式”予以實現的,即所謂給死者“送行”。無論是古代的招魂裝斂、超渡亡靈,或現代的追悼會,似乎都在表明生者們的一個認同:死者的生命通過這些儀式便已安然地從生過渡到了死,即完成了一個最關鍵性的“人生之節”。斬斷和死者的關系。生者為避免被“牽連”到陰間去,便產生了諸多喪禮禁忌,諸如出殯時打碎一個碗,送葬回家時不能回頭、遺像要反向捧著走等等。其文化意義在于“關閉通道”,防止死者無休止地糾纏生者,妨礙生者的幸福生活。
此時,我們完全是從原始意義上尋找人類喪禮的心理根據,已撇開了社會性因素的影響。進入文明社會,喪禮被作為一類“社會杠桿”的意義就愈來愈明顯,或說社會加于它之上的“塵土”就越多。喪禮是殯葬操作中比較固定的程式化行為規范。其意義在于協調人們的喪事活動,使此類活動有規可依,達到有序性和一體化。這樣,人們在情感、心理、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行為等方面就能達成同一,并可以互相交換。因而,任何時候,喪禮的社會意義都是不可低估的:主觀上它幫助人們維持心理平衡并進行社會教化,客觀上起著一種社會一體化、社會聯系紐帶的作用。一個民族、一個社會的穩定取決于它的內聚力;內聚力建立在文化認同的基礎上;而作為一類文化的喪禮則在起著強化文化認同的作用。
喪禮從屬于它相應的社會總文化,因而從一個社會的總文化(尤其是生死觀)中大體推演出該民族的喪禮一般情況。反之,也可以從喪禮中窺見該民族的總文化背景。每一滴水中都可以看到太陽。進而,通過喪禮,我們還可以認識一個民族、一個時代。
中國古代喪禮的基本特征由于人類的共同性,各民族在喪禮上有許多相通之處。但由于中國古代獨特的大農業地理條件和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國家等條件(已如前述),因而中國傳統的喪禮有自己的民族特點。
儒家繼承和發揚了周文化,又自成一個系統,對后世影響深遠。中國傳統的喪禮中浸透了儒家精神,儒家精神構成了二千多年中國傳統喪禮的基調;同時,又深受宗法制度、祖先偶像崇拜以及大農業社會、高度中央集權的國家等因素的影響。其總原則是:“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并由此產生了中國古代喪禮的一些基本特征,即:重孝道、明宗法、顯等級、隆喪厚葬。此外,道家和佛教思想也對中國傳統的喪禮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所謂重孝道,指將喪禮作為推進孝道的一個重要環節。
明宗法,即使人明白自己所屬的宗法關系(網)以及個人在其中的權利和義務。中國古代的喪葬活動基本上是在宗族范圍內進行的,喪禮的規定也因人們之間血緣關系的遠近而各各不同。
顯等級,即顯示死者的社會等級。既是顯示死者的社會等級,所謂“生享富貴,死極哀榮”,這是中國人傳統的也是最高的生死追求;同時也在顯示死者的家族親屬的社會等級。
隆喪厚葬,隆喪指喪事隆重且喪期長(又稱長喪),厚葬則指厚殮、多陪葬物、墳墓高大。如此,喪事消費自然龐大。由于喪事是綜合顯示生者社會地位的一種方式(一個機會),而中國社會的環境又允許、放任這類消費,因而歷代都有隆喪厚葬之習俗,久之遂演成傳統。或者說,中國社會只要有幾十年的太平,就有可能走向隆喪厚葬。
如前述,隆喪厚葬與儒家有關系,但不能歸結為儒家。絕不能簡單地認為,要提倡簡喪薄葬就必須反對儒家學說。儒家“重生”,重生則重教化,“送死”也是為了重生,因而對喪禮歷來極為重視,喪禮繁多,為同時代世界各國所不及。但它和隆喪厚葬沒有必然聯系,這已在上卷討論過了。中國古代的喪禮是包含著最復雜的社會含義并最具條理化的一整套系統規則,現存最早的見于西周“三禮”,后世各朝雖各有損益,民間亦有變通,但基本精神未曾改變。
喪禮在任何社會中都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有價值的。人們不能像扔一條死狗一樣地對待死者,這樣會導致社會的精神分裂。但是,喪禮在中國社會中經常地走向了反面,成為一類極端的形式主義,為形式而形式,純粹是生者在大出風頭。這無疑是需要改革的。
發表評論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