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房與餐廳一體 這樣的設計風水好...
1422
2023-07-09
“驪山云樹郁蒼蒼,歷盡周秦與漢唐。一脈溫湯流日夜,幾抔荒冢掩皇王。”驪山王陵的風水格局不錯,但最終還是沒逃過歷史滅秦的命運。
驪山王陵的風水格局
驪山,是秦嶺北側的一個支脈,東西綿延20余公里,最高海拔1256米,遠望山勢如同一匹駿馬,故名驪山。驪山溫泉噴涌,風景秀麗多姿,自3000多年前的西周就成為帝王游樂寶地。
驪山是中國名山之一,她是唐華清宮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森林景觀獨具特色,有千畝側柏林、驪山擰擰柏、八戒顯形樹等。其山勢峻峭斷層地貌別具一格。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在驪山均留下烙印,古跡遺址星羅棋布、歷史文化博大精深、離宮別墅皇家風范、地熱溫泉極具魅力。這里已構成了一處殊堪神往的旅游勝地。秦始皇統一天下后,便大興土木,讓人依照六國宮殿原樣,在咸陽建宮室145處,藏美女萬人以上,其中以阿房宮最負盛名。他好大喜功,多次到全國各地巡視,每到一處便刻石立碑,記述自己的功績,公元前210年,他病死于沙口平臺(今河北平鄉 廣宗一帶)出巡的路上,不久秦國便發生大亂而很快滅亡。
驪山王陵的風水格局神秘傳說
當他坐在寶座上,沉醉在一片萬歲呼聲中時,曾幻想永遠不離開人間和豪華的宮殿,于是聽信了方士們所編造的東海中有蓬萊、方丈、瀛州三座仙山,上邊居住著仙人的美言,并派方士徐芾帶領數千名童男童女,到海中的仙山上求取長生不老的仙藥。但是徐芾一行入海后就再也沒有回來。后有民間傳說,他們來到了現在的日本國定居,傳宗接代。以后,嬴政也認為“長生不死”的“神仙世界”是靠不住的事,所以他轉而特別重視自己陵墓的營建。
秦嬴政(公元前259--前210年),是戰國時代秦國 襄王的兒子,13歲繼承王位,21歲開始親理朝政。他采納韓非、 李斯等法家代表人物的主張,興修水利,獎勵耕織,進一步增強了商鞅變法后本已強大的國力,又制定“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的正確戰略,用十年時間殲滅東方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帝國。后來,他又確立郡縣制度,制定三公九卿的官制,統一法律度量衡貨幣和文字,抗擊匈奴,征伐南越,修建長城 馳道和靈渠,又用“焚書坑儒”來統一思想,在不長的時間內,創造了前無古人的業績。后人常把他的歷史功績與暴行苛政聯系在一起,但對于中華民族的統一和發展,他的功勞是不可磨滅的。
秦始皇統一天下后,便大興土木,讓人依照六國宮殿原樣,在咸陽建宮室145處,藏美女萬人以上,其中以阿房宮最負盛名。他好大喜功,多次到全國各地巡視,每到一處便刻石立碑,記述自己的功績,公元前210年,他病死于沙口平臺(今河北平鄉 廣宗一帶)出巡的路上,不久秦國便發生大亂而很快滅亡。
關于秦始皇修建自已的陵墓,有這么一個傳說。當他坐在寶座上,沉醉在一片萬歲呼聲中時,曾幻想永遠不離開人間和豪華的宮殿,于是聽信了方士們所編造的東海中有蓬萊、方丈、瀛州三座仙山,上邊居住著仙人的美言,并派方士徐芾帶領數千名童男童女,到海中的仙山上求取長生不老的仙藥。但是徐芾一行入海后就再也沒有回來。后有民間傳說,他們來到了現在的日本國定居,傳宗接代。以后,嬴政也認為“長生不死”的“神仙世界”是靠不住的事,所以他轉而特別重視自己陵墓的營建。
其實,嬴政自即位后不久就開始為自己修建陵墓,直到他去世才草草收場,前后共用了37年,大規模的修筑是在統一后的10年,由丞相李斯督率72萬刑徒和奴隸,傾國力修造。史稱陵高50馀丈,周5里余,墓基極深,并用銅液灌注。直到今天,看到那高大的封土丘和形象生動的兵馬俑,我們依然為之贊嘆,秦陵的高大也就是秦皇的威風,秦陵的非凡氣勢就是秦皇的氣勢非凡。
秦始皇陵地下宮殿是陵墓建筑的核心部分,位于封土堆之下。《史記》記載:"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異怪徙藏滿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考古發現地宮面積約18萬平方米,中心點的深度約30米。陵園以封土堆為中心,四周陪葬分布眾多,內涵豐富、規模空前,除聞名遐邇的兵馬俑陪葬坑、銅車馬坑之外 ,又新發現了大型石質鎧甲坑、百戲俑坑、文官俑坑以及陪葬墓等600余處,數十年來秦陵考古工作中出土的文物多達10萬余件。在陵園里設立有多處文物展臺,展示了秦陵近二十年來出土的部分文物;布置有水道展區,重現當年陵園內科學周密的排水設施;相信隨著考古工作的進展,肯定還會有更大的意想不到的發現。
在凝重的綠色和高大的墓冢之間,為了讓游客身臨其境的感受王者的尊榮、王者的威儀,秦始皇陵上演有大型的"重現的儀仗隊--秦始皇守陵部隊換崗儀式"表演和集"聲、光、電"于一體的秦始皇陵陵區、陵園、地宮沙盤模型展示,再現二千多年前神秘陵園的壯觀場景,展示數十年來的考古成果,生動直觀的揭示秦陵奧秘,展示其豐富內涵。
《大明孝陵神宮圣德碑》記載,朱元璋“審天象,作地志”,此即是采用了象天法地,以“天帝”所居之“北斗”位居中央,周圍按二十八宿構成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象環繞的神秘布局手法,這里就“風水說”。古人認為北斗七星是“天帝”居住的地方,皇帝是天子,“升天”也就意味著到北斗七星上去住了。這種追求“魂歸北斗”的“北斗七星”陵區布局,影響到了后代王帝陵寢的擇址和建設。北京城的規制是仿南京城的,北京十三陵的構建規制同樣源自南京,源自孝陵。十三陵中的第一座、也就是明成祖朱棣的陵寢長陵的規制,完全按照孝陵的標準構造的。其后的獻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慶陵、德陵、思陵的營造,雖有大小之別,但規制相同。整個陵園以長陵為主體,向東南、西北和西南展開,周圍約八十里,形成了明朝規模宏偉的陵園。
位于關中的干陵,地形地貌結合完美,有山有水,山是梁山,水是漠谷河,陵區如裸睡少婦,棒槌嶺如男根插在中間,應合“陰陽二儀、天地配合”之原理。干為天為陽,坤為地為陰,陰陽交合,乃生萬物。《葬書》中說,“葬者,乘生氣也。藏風聚氣,得水為上……故葬者以左為青龍,右為白虎,前為朱雀,后為玄武。”干陵具備了風水寶地的所有條件,據說,高宗李治登基不久,命當時有名的星相大師袁天罡和專掌陰陽天文歷法的太史令李淳風,為他擇萬年吉壤,這塊地是袁、李兩人共同定下的。朱元璋則新創了一套帝陵體制。孝陵以鐘山為中心,外郭城垣走向曲折,繞山而建,這一點與明初京師城垣相似;神道也是不循常規,彎曲而行,與陵宮部分構成一平面如“北斗”的形狀。
驪山王陵的風水格局
中國考古最大的發現莫過于秦皇陵,即驪山王陵。秦始皇是統一中國的第一個封建帝王,但在考古學和先秦歷史學中,有關秦始皇祖先墳墓所在地和秦文化發祥地一直是困擾學人的兩大謎團。史書中記載,秦王陵有4個。1974年陜西潼縣西楊村村民抗旱打井時,在陵墓以東三里的下和村和五垃村之間,發現了規模宏大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坑。秦陵第四陵——始皇陵園的發現震驚世界,秦陵的發現也從此開始。1987年,秦人第二雍城陵園和第三陵園芷陽陵園再次發現。但是,這些發現僅僅揭開了謎團的一部分,即秦人第一陵及其發祥地依然迷蒙重重。考古學界的目力始終在陜西一帶。而早在1985年的一天,甘肅禮縣大堡子一帶的永興龍槐村的村民在農田里犁地時,發現了“金娃娃”,于是,圍繞大堡子山,人們開始瘋狂地挖掘文物。直到9年后的1994年3月,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禮縣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才專程進入大堡子山,對被盜掘的墓葬進行搶救性的清理發掘。人們驚訝地發現,原因這就是史書中記載的秦人第一祖陵。這一發現,終于將這兩大謎團解開,史學家李學勤稱“這一發現填補了先秦文化的研究空白。”研究早期秦人的禮樂制度、祭祀制度、銅器鑄造工藝等提供了第一手材料,為尋找秦文化的淵源、探索秦戎關系等重大學術問題提供了翔實的、科學的依據。至此,秦人歷史的最后一縷面紗被揭開。
“斷碑衰草寒煙里,風雨年年上綠苔”,驪山王陵的風水格局依舊是不老的風水傳說,滔滔江水東流去,風水輪流轉,沒有萬世皇帝,只有千秋白骨留。
發表評論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