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東陵的布局和陵寢建筑風水,厲...
38
2023-07-05
清東陵位于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宏大、體系最完整、布局最得體的帝王陵墓建筑群。埋葬著5位皇帝、15位皇后、136位妃嬪、3位阿哥、2位公主共161人。本期的建筑風水帶你去了解清東陵的布局和陵寢建筑風水
十里神道
清東陵的各座帝王陵寢均大致由一系列不同規模的建筑,按“前朝后寢”的規制組合成群。順治帝孝陵是清東陵的祖陵,也是整個東陵的中心,從陵區最南面的石牌坊到孝陵寶頂長約十華里的神道上,井然有序地排列著下馬碑、大紅門、更衣殿、石像生、大碑樓、龍鳳門、神道橋、小碑亭、東西朝房、東西班房、隆恩門、焚帛爐、東西配殿、隆恩殿、琉璃花門、二柱門、石五供、方城、明樓、寶城、寶頂等。由一條寬12米的磚石神道連接起來,主次分明,變化有致,富有節奏感。
東陵門戶
大紅門是東陵的門戶,門前矗立著一座巍峨的五間六柱十一樓式石牌坊,旁有石麒麟和下馬碑,碑上刻著“官員人等至此下馬”,顯示帝陵的威嚴。大紅門的兩旁原有“風水”圍墻,現只剩殘跡。
穿過大紅門,便是用三層巨磚鋪成的神道,神道起點右側原有更衣殿,現已無存。神道兩側從石華表開始,按一定距離排立石獸和石人。孝陵的石像生有18對,裕陵有8對,其他帝陵5對。
皇帝神功
石像生后的大碑樓,是神道上的主要建筑,重檐飛翹,華麗壯觀。清朝第一帝順治帝孝陵和在位60年以上的康熙帝景陵、乾隆帝裕陵均有設置。碑樓四角各有一座高十幾米的華表。樓中屹立著高大的神功圣德碑,共兩通,碑身系鏡面玉石,分別用滿漢文字銘刻著皇帝一生的“神功圣德”。
大碑樓向北是一座三間六柱三樓的龍鳳門,彩色琉璃瓦磚上有龍鳳等花紋裝飾,龍鳳門給人穿門入室之感,也顯示神道深遠和陵園的幽邃。
神道北端有小碑亭,亭內豎立龜趺石碑,碑上刻皇帝廟號、謚號、徽號和陵名。碑亭東面是神廚庫,為烹調祭品的場所。北面是三路三孔橋(有的陵橋在碑亭之南),橋下為玉帶河(又叫龍須溝)。不過,帝陵神道橋也各有不同,有單孔、3孔、5孔、7孔之分。石質也不盡相同,如孝陵神道7孔橋用能發出音響的高級石料---響石砌筑而成。
祭陵正殿
小碑亭往北是隆恩門,門前東西兩側各有朝房五間和班房三間。東朝房為茶膳房,西朝房為餑餑果品房,原先的禮部差役從這里呈送供物,內關防員投在這里制作供品。班房是八旗守護兵丁值班的房舍。
隆恩門面闊五間,單檐歇山式頂,兩邊是高大的紅色宮墻。門內正中是巍峨的隆恩殿,這是舉行奠祭儀式的主要場所,當時每年4大祭和24小祭均在此舉行。殿前月臺上,中有銅鼎,兩邊有銅鹿銅鶴,但這些東西多已遺失。殿前為海墁,東西各有配殿一座,配殿南側有焚帛爐,供祭祀時焚燒紙錢衣物。
帝后寢宮
隆恩殿后是琉璃花門,有三個門洞,門兩旁有宮墻,將整個陵園分隔成前朝和后寢兩部分。
進琉璃花門,過二柱門,前面陳列臺石五供。石臺上,中間是連耳青白石香爐,爐身作夔龍式,施萬蝠如意流云回紋,錦靈芝旋螺寶珠起線,掏象鼻腿。爐兩邊各有青白石花瓶,青白石蠟臺,紫色蠟燭連火焰。
臺石五供之后,明樓高聳,崇閣巍峨。明樓為重檐歇山頂,斜坡舒展,翼角翹飛。樓內豎有石碑,鐫刻滿、漢、蒙三體字樣,內容為廟號陵名。
明樓下為方城,呈正方形。方城后有高大的寶城繞陵冢一周,寶城前部與琉璃影壁相接,樣子好似月牙,有月牙城之稱。月牙城兩側有蹬道,供上明樓之用。寶城上端有甬道,甬道兩邊是女墻。
寶城中間的巨大土丘,就是帝后的陵冢,名叫寶頂,又名獨龍阜。寶頂下邊深處就是帝后的地下宮殿,寶頂南側是琉璃影壁,影壁下為通往帝后地宮的隧道。
等級之分
由于等級地位的不同,所有皇后陵組合群中,均無石像生、龍鳳門等;妃園寢更為簡單,一般無方城、明樓,只有享殿等建筑。寢宮殿宇凡帝陵、后陵均用黃琉璃瓦,而公主陵、妃園寢只能用綠琉璃瓦。
你可能也喜歡:
不得不知的十大建筑風水禁忌
全面解析:農村房屋風水的講究
建筑風水詳解:三合院風水布局講究
古代建筑風水屋頂,廡殿頂和歇山頂的區別
發表評論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