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奧運中的風水密碼:鳥巢含有...
54
2023-07-08
【導讀】在恢宏浩大的人類文化歷史長河中,華夏文明是唯一一個沒有斷代的文明,五千年砥礪磨洗、吐故納新,出落得璀璨靚麗,融入后世血脈,滋養哺育著華夏文明的絢爛與發展。
作為農耕文明,華夏文明深植于廣袤鄉土,緣起于鄉村文化。一家一院式的村落格局,使中國的庭院文化愈發輝煌燦爛,博大精深。
有鑒于此,自本期開始,小編將綜合整理并深入分析農村小院文化,有興趣的朋友可予以關注,共同探討。先行謝過!
草木不生的庭院,是缺少生機的,夏日炎炎,冬來霜重,對于講究“天人合一”的古人來說,這種生機的缺失,自然會成為一種缺憾,于是引入庭樹一說。
其實古人是“依水而生,依木而建”,樹木繁茂之處,自然充滿生機,更宜人居,所以,自古以來,庭院文化與樹木就有著割舍不開的情懷,更有著與生俱來的相生相伴。
樹木進入了庭院,于是衍生出喜好的取舍,更有了陰陽五行的布設,個中深意,足可以洋洋灑灑數萬言,但小編取三農領域,所以收筆回來。
在農村關于庭院的俗語中,有一句比較嚇人,說是“五樹進宅,人窮家敗”,到底是哪五種樹這么可怕呢?其實,這五樹是我們常見的松、柏、槐、桑、梨等,可松柏木好,桑梨養人,何以如此可怕?且讓我們一一拆開來說。
01 松
“出戶望南山,松生石上,劍在其背。”(《搜神記·干將莫邪》 )寥寥數字,將松的堅挺與峭撥摹寫得入木三分。
松鶴延年,松樹是長壽的象征。
“舊托松心契,新交竹使符。”(唐·劉禹錫《酬喜相遇同州與樂天替代》),松又是堅貞的象征。
松有高潔,“何當凌云霄,直上數千尺。”(李白《南軒松》)。
松既如此,為什么不為庭院所喜呢?其實松樹成材,大枝輪生,古木森森,而農家院小,很難容下,又兼松四季常青,虬干橫生,將院中陽光遮得干干凈凈,所以庭院里面一般不栽松樹,而把它栽種在需要陰涼的墳地,至于當今矮化的樹種,則另當別論,置于室似乎更好一些。
另外,古人以松柏的枝葉束扎成人、鶴、鹿、亭等形狀,以為冥器,名叫做松活,更加沾染了陰氣,人居小院當然不喜。
02 柏
柏與松在形狀與性狀上有許多不同,但粗略看去,卻相差無幾,因此世人常常混淆二者,但因為它們生長都相對緩慢,往往能夠跨越幾代人的歲月,所以很少有人去深究,而且柏樹相對松樹更為稀少,所以很多時候是有意無意將其混同。
柏與松在人們的心目中具有同樣的象征意義,世人常以松柏呼之,而不將二者分開。但不被庭院喜歡的原因,除了松的蒼古陰森,柏枝作為“松活”之外,還有下面兩種原因。
其一,柏樹,木質軟硬適中,精細有致,隱含香氣,耐腐力極強,因此迷信來世的古人喜歡用它做壽材。
其二,“柏,隂木也。木皆屬陽,而柏向陰指西,蓋木之有貞德者,故字從白。白,西方正色也。”(《六書精蘊》),“諸侯墓樹柏。”(《春秋緯》),“柏者,鬼之廷也。”(《前漢·東方朔傳》)。
于是,柏樹也不能進入農家小院。
03 槐
槐,古時專指國槐,后世將之延伸至刺槐等。
槐其實是非常討喜的樹種,民間常說“門前有槐,升官發財”,很有口彩。
槐還是古代三公宰輔之位的象征,古時周朝“廷種三槐九棘,公卿大夫分坐其下”,“面三槐三公位焉。”(《周禮·秋官》),古代漢語中槐官相連,如槐鼎、槐位、槐卿、槐兗、槐宸、槐掖、槐望、槐綬、槐岳、槐蟬等諸多稱呼,均指高官顯貴,槐府、槐第則指三公的官署或宅第。可見古時人們對槐樹的喜愛。
且“槐”、“魁”相近,自唐科舉考試發端,槐又成為科第吉兆的象征,考試之年稱槐秋,舉子赴考稱踏槐,考試月份稱槐黃。足見人們對槐寄予的厚望。
且國槐渾身是寶,木質用途廣泛,花果皆可入藥,刺槐花可食用,是庇蔭人的樹種,也是房前屋后很好的樹材。
但為什么被俗語嫌惡呢?
一說,槐為三公,因此“樹槐,聽訟其下。”(《春秋元命苞》),易有官司。
另說,國槐常有青蟲墜絲吊下,象吊死鬼,口彩不好。
又說,槐字從木從鬼,取“鬼——人死身體入土,靈魂歸祖廟”。
民間有兩個謎語:一曰“鬼立樹旁邊”,一曰“香魂伴隨白云去”,謎底皆為“槐”,于是有人將之演繹為招鬼之木。
真實原因,大概仍然是成樹過高,且庇陰過大,不適合農家小院。
“槐”諧“懷”,因此人們多將它植于廟前或村口,作為對游子的呼喚,也作為對故鄉祖樹的眺望。
04 桑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毛澤東《七絕·改詩贈父親》)。桑梓之地,父母之邦,桑梓是故鄉的代稱,古人常在房屋之旁栽種桑樹和梓樹,并說家鄉的桑樹和梓樹是父母栽種的,要對它充滿敬意,“維桑與梓,必恭敬止”(《詩·小雅·小弁》)。
我國作為農業大國,桑麻作為衣物之源,人們對之倍加珍重,“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唐·孟浩然《過故人莊》 ),人們把以桑樹為代表的鄉村樹種奉上了崇高的地位。
前推三十年,生活在農村的人很少沒有吃過桑葚,那時的農村隨處都能見到桑樹,待到桑葚變得紫紅,便爬上樹去,吃得滿嘴滿臉都是血紫顏色,但那一抔清甜,一縷馨香,總是縈繞著,終生不肯離去。
不過現在很少有人種桑樹了,更不會將它請進小院。
“桑”諧音“傷”和“喪”,入耳很不舒服,再加人們不再扶桑養蠶,人們種植它的積極性也便沒有了。俗語中還有“前不栽桑,后不插柳,門前不栽鬼拍手”之說。
其實過去還有“桑戶”之說,所謂“桑戶”是指用桑條編的門,喻之貧窮。
最難以令古人接受的則是桑濮、桑中、桑中之奔、桑間月下等,是指男女不正當的約會和私奔,因此桑樹無意間承受了一種惡名。
05 梨
院里不栽梨樹,冤枉就比較大了,不過是與“離”諧了一個音,便被排除在小院之外,實在不該。
不過也無可厚非,“離”有離散之意,喻家庭不得圓滿,在兵荒馬亂,天災人禍頻仍的年代,離散是令人最無法接受的。只不過世易時移,人們的生活穩定,社會安定,為了掙錢,也不得不遠離家鄉,因此不再那么看重分離,從而忽視或者淡化了這種“離”的痛苦。
“春風吹來白花開,中秋過后葫蘆來。外穿黃衫藏黑豆,潤肺涼心好藥材。”所以說,梨樹未必不是進院之樹,栽棵平安梨,保一家平安,四季和順,春有花看,夏和梨吃,絕對是件美事。
【總結】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用現代人的眼光去否定古時的習俗實有偏頗之嫌,也有人將其喻為迷信,批為糟粕,其實大可不必,我們何不以平和的心態去看待和分析,取其精華,舍其糟粕,使之成為生活的營養呢?
發表評論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