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風水好的十種兆頭,如何推測...
81
2023-07-08
出殯下雨是什么兆頭 出殯時下雨有什么說法
按照老輩說法,雨淋新墳,定出貴人。是吉兆
出殯和下葬時下雨,這些在民間都是有說法的,出殯時下雨,是不吉的預兆,出殯時下雨,俗稱是雨淋靈,雨淋靈有句話是這樣說的,叫雨淋靈輩輩窮,也就是說子孫后代不會富裕的意思,出殯時下雨之所以不吉,還有種說法,說是老天也也落淚,所以不吉。
下葬下雨就和出殯相反了,下葬時下雨是吉利的象征,民間也有句話,來形容下葬時下雨吉利的說法,叫雨淋墓輩輩富,意思也就是說,下葬時下雨是老天也給天東西,所以子孫后代會發家致富。
出殯程序
出殯又叫"出山",出殯要先請陰陽先生選擇吉日吉時,叫做"開殃榜"。出殯之前,先要 辭靈。先裝"餡食罐",把最后一次祭奠的飯食裝在瓷罐里,出殯時,由大媳婦抱著,最后 埋在棺材前頭。然后是"掃材",即把棺材頭抬起,孝子放些銅錢在棺下,然后用新笤帚、 簸箕掃棺蓋上的浮土,倒在炕席底下,取"捎財起官"的意思。
出殯的程序為:先轉棺,將棺材移出門外,再抬起棺材頭,備好祭祀用口,由禮生主持禮儀 ,喪主跪拜,禮生讀完祭文后,由僧道引導孝男教婦"旋棺",在棺材周圍繞行三圈之后, 再用繩索捆好棺材,蓋上棺蓋。
抬棺即將起行,送葬隊伍也要準備好,一般是長子打幡在前,次子抱靈牌,次子以下的孝屬 們持裹著白紙的"哭喪棒",大兒媳抱"餡食罐"。準備妥當后,即可起杠,伴隨起杠,還 有兩項禮儀:一項是把死者生前所用的枕頭拆開,把里邊的蕎麥皮等和枕頭套一起燒掉;另 一項禮儀是"摔瓦",即把靈前祭奠燒紙所用的瓦盆摔碎。
這個盆叫"陰陽盆"俗稱"喪盆子",不過也叫"吉祥盆"。這個儀式很重要,摔盆者一般是死者的長子或長孫,是關系非 常近的人,如果無兒無孫,而不得不由別人來摔盆,這一儀式就會使摔盆者與死者的關系變 近,甚至確立財產繼承關系。摔盆講究一次摔碎,甚至越碎越好,因為按習俗,這盆是死者的鍋,摔得越碎越方便死者攜帶。
瓦盆一摔,杠夫起杠,正式出殯。送葬隊伍隨行。 出殯的順序一般為: 草龍--銘旗--孝燈--吉燈--放生籠--銘旌--香亭--像亭--魂轎--紙橋- -樂隊--靈柩--遺族--僧道--金童玉女--送葬親友。 當然,各地風俗不同,出殯的隊列、形式也有差別。富裕人家儀式隆重講究,冥器齊全,窮人家的葬禮,則可能要簡單得多,講究也會少一些。
在傳統喪禮出殯路上,還有幾項禮儀。如揚紙錢,擺茶桌路祭等。 揚紙錢是揚撒由白紙做成的狀如銅錢的紙錢,一般由專人在孝子前面揚撒。在起杠后,遇有 路祭,經過十字路口,河沿,橋梁祠廟,城門,以及下葬時,都要揚撒紙錢。
茶桌和路祭棚多為喪家的親朋擺設,對喪家表示哀悼和慰問。茶桌供孝子和親友飲水,孝子 要跑下叩謝。路祭是指在出殯隊伍所經之路設供桌或祭棚,祭奠亡靈,遇有路祭,送葬隊伍 一般要停柩進行祭奠和答謝,祭奠完畢即起棺繼續前行。
出殯習俗
倒 頭
"倒頭",即當病人尚未咽氣之前,就從原來住的炕上換到另外準備床板(叫太平床或吉祥床)上,說是不能叫死人背著炕走,否則不吉利.趁病人還沒咽氣,首先將壽衣給他穿好,咽氣后,如果死者上邊沒有長輩就將尸體停放在堂屋正中,否則只能停放在偏房,叫"小殮".然后就是報喪,喪家給至親好友送信,請來"探喪",瞻謁遺容.接下來就是請"陰陽先生"來驗視死者,開具"殃榜",說明擇何是入殮等,親屬人等穿孝、戴孝,置辦棺材,搭喪棚、設靈堂、停靈等.
接 三
"接三",即舊時死了人,三天之夕必須"接三",也叫"迎三","送三",說人死三天其亡靈就要到地府陰曹去了,或被神、佛或神、佛的使者金童玉女迎接去了.接三前要到冥衣鋪按一定尺碼、款式、質量糊一份車馬、箱子;接三之日,要舉行奏吹鼓樂,迎親朋吊唁,焚化紙糊車馬等活動.
送 庫
"送庫",是指給亡人祈建的道場圓滿時,由喪屬捧著給佛的黃表(薦亡文書)到指定的廣場去焚化事先彩紙糊的樓庫及其他紙活冥器.這時請和尚誦經--"禪經誦庫",是必不可少的.成 主
"成主",也叫點主、題主,是封建家族族譜后續儀程.此舉多為仕宦之家所為.仕宦之家死了長輩,為了續上族譜,確立死者在宗廟的地位,在"發引"之前,擇吉為死者在宗廟立個木頭做的牌位(也叫"神主"、"木主").牌位上書:"顯考某公諱某某府君之位","位"字上邊的一點須用朱筆點上一紅點,叫做成主,也叫點主.點主一般由死者生前友好來做,一般人家是請和尚點主,仕宦之家或富豪則請社會各流點主,前清遺老常給人家點主,如清末科狀元劉春霖就曾給吳佩孚和上海大資本家、猶太人哈同點過主,徐世昌給袁世凱點過主.但不能請法官點主,因為他常用筆勾決犯人.點主時要舉行儀程繁瑣的點主儀式.
發 引
"發引",俗稱出殯,即將靈棺從家里或廟堂抬到墳地去埋葬.經過辭靈、出堂起杠摔盆、揚紙鈔、排出殯行列、下殯、葬后收尾等一整套儀程瑣禮,方"入土為安".
燒 傘
"燒傘".迷信傳說,亡人到"五七"(三十五天)時,在陰曹地府要過五殿閻君一關.五殿閻君是包公(包文正)轉來的,他一生無女,很喜愛女兒和花朵,因此,如果亡人能用插上花朵的傘蓋遮住身子,讓包公誤以為是少女,不加盤查,就可以順利過關.所以,喪家照例由姑奶奶(已出門子的女兒)出錢給糊一把傘,并插上五朵石榴花,送到墳地焚化,叫"燒傘".
燒船橋
"燒船橋".人死六十天,叫"旮(音灰)河"之期,迷信傳說亡人這天要在陰間過河,所以家屬要糊船一只,金橋、銀橋各一座,通過僧、道誦經"加持"后,予以焚化,亡人就可以乘法船,過金橋、銀橋到達西方極樂世界彼岸了.人們把這一舉動叫"燒船橋".舊歷六月初六本不為節,因時值盛暑物醫霉爛損壞,因此,老北京上至皇室,下至黎民都有晾曬、洗浴活動的習慣.
一百天
"一百天".舊時,死人一百天是個大祭,完成百天大祭儀式以后,孝屬們就可以脫去重孝(白孝袍)換成灰色的衣服,也可以剃頭了.富戶辦一百天也像"送庫"那樣,門前置大鼓鑼架,設樂、掛白、蘭兩色彩子,或搭素花牌樓.院內搭大棚,設祭堂,懸影,擺供,請僧、道誦經辦道場;糊樓庫、墩箱、金山、銀山,綢緞尺頭等紙活等.有請親友的,也有只念經送庫,不請親友的.請親友,席面一般也是從簡.一般戶辦百天,只是在家設奠,近親來祭,也只是燒幾個裝有冥銀的"包裹"了事.
辦周年
"辦周年".舊時北京人給死人辦周年辦"單",不辦"雙".父、母死后一年叫"小祥",可辦一周年,也叫追祭.父、母死后二年叫"大祥",沒有辦二周年的.少數有辦三周年的,以后則不再辦,極個別的富戶有辦十周年的.辦周年也是舊時對亡人的一種憑吊形式.周年之日,門外置大鼓鑼,設樂.院內搭席棚,設酒席招待來祭親友.正廳設祭堂,堂上懸影設位.富戶多用番、道、禪三臺經,做永日功德.并備冥樓一座庫兩座,杠箱四只,其它紙活冥器不限.當天到晚間六時左右送庫結束.
出殯隊伍
出殯隊伍最前面有開路的,沿途插放“路旗”——用五色紙或白紙糊成的小三角旗,指引死者亡魂;拋撒引路紙錢,以示買通沿路鬼魂。次為儀仗、各種紙扎(興縣一帶稱為“紙文”)、粗、細樂班、由外甥或孫子扛著的引魂幡、扛條凳的 ,然后即為牽纜持喪棍的孝子 ,孝子之后是棺木,棺木后跟著的是坐著車轎的女眷和步行的親友。
送殯隊伍至人多處或大路口,還要停靈路祭,鼓樂也要停下來演奏。古代一般由親友、鄰里設祭,后來大多為喪家自己設祭,其意不過是顯示喪事辦得排場、隆重罷了。
來到村外后,送葬的親朋止步,由死者的兒子“謝孝”。然后除去棺罩、停下儀仗,只有家人與至親攜紙扎及祭品隨棺前往墳地。時辰一到,即刻下葬。棺木入墓后,晉中祁縣一帶,陰陽先生要擺下羅盤儀定方位,左挪右移,直到他認為可以為止。大體上方位為東南——西北向(乾——巽位),當地有“頭頂紫金山,足蹬雁門關”的說法。晉東南沁縣等地則還要由陰陽先生安置鎮物,如桃弓、柳箭、桑枝、棉花、五谷等。
死者的兒子入墓檢視,然后家人往墓內扔“富貴錢”、“富貴饃”。浮山一帶,墓內要放由陰陽先生畫符的新磚、新瓦,民間認為這是陰間的鎖和鑰匙。五寨等地在掩埋棺木時,要求“ 人停鍬不停”。家人則要呼喊死者“ 躲土”。墳丘堆成后,死者兒孫所持的“ 哭杖”和“ 引魂幡”要插在墳頭(引魂幡也有放置于棺頂的),接著燒化所有紙扎(“童男童女”已經被把頭或腳扭向后,置于棺木一側),大家再祭奠一番,痛哭盡哀,然后悄然退出,讓死者永遠安息于此。
發表評論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