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風水寶地 蘇州風水有哪些
116
2023-07-09
風水好的地方,能助后人事興旺、發財,可令后代富貴、顯達。下面是中國風水寶地,快來看看下面的相關文章吧!
中國風水寶地
中國十大風水寶地
一、北京
北京是我國的首都,也是我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在歷史上,北京也一直是北方第一重鎮,燕、金、元、明、清等多個朝代都定都北京。
北京城山環水抱,藏風聚氣,從古至今一直被認為是中國的風水寶地,而且特別適宜建都。巍峨雄渾的太行山和莽莽蒼蒼的燕山從北面拱衛著北京城,而北京城的南面則有永定河蜿蜒流過,形成了山環水抱的絕佳風水格局。從地理位置上來說,北京城南連江淮,北控關外,正是理想的掌控天下的建都之所。同時,歷朝歷代的統治者均著力改善北京城的風水格局,進一步增強了它的氣運。稍微有些可惜的是,永定河的水脈較小,而在堪輿學中,水主財,所以北京的經濟實力雖屬國內頂尖,卻一直無法坐穩龍頭老大的位置。
二、南京
六朝古都南京,在風水上卻是一個解不開的迷局。南京城北有長江,西有象山、老虎山、獅子山,南有牛首山,山水環抱,虎踞龍蟠,本來是絕佳的風水寶地,然而定都南京的朝代卻多是守成有余,進取不足,而且一般都比較短命。
傳說秦始皇聽信風水術士的讒言,認為南京有帝王之氣,必將取代秦朝。于是他便下令挖鑿秦淮河,鑿空方山,以泄帝王之氣,殊不知秦淮河就是“秦壞河”,秦朝也因此很快滅亡。可惜南京城的風水格局從此被破,只剩下一個空殼子。南京城的氣運雖好,卻不能長久,無論是清之洪秀全,還是民國之***,他們在此定都,最后卻落得國破家亡的下場。
三、西安
西安古稱長安,西漢、西晉、前趙、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朝代都曾在西安建都。歷朝歷代的統治者之所以選擇在西安安家,自然和西安頂級的風水格局離不開關系。
西安位于關中盆地,三面環山,北臨渭水,風調雨順,氣候溫和,是中原地區難得的宜居之地。由于統治者的苦心經營,漢唐時期長安城附近更是形成了“八水繞長安”的格局,漢唐的國力也因此蒸蒸日上。然而,隨著氣候的變化,環繞長安的八水也逐漸干涸,雖然仍不失為一塊宜居之地,其風水也已經大不如前。
四、洛陽
九朝古都洛陽,是中原大地上的又一處風水寶地。洛陽城位于伊洛盆地內,四面環山,加之附近又有黃河、洛河等水系流過,實乃龍脈聚集之地,也因此成為了中原文化的發源地。
洛陽諧音“落陽”,象征著帝王的死亡。巧合的是,洛陽城北的北邙山也是帝王將相挑選陵墓時的首選,歷史上共有6代24帝長眠于此,堪稱中國之最,在民間也有“生在蘇杭,葬在北邙”的說法。
五、杭州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不僅風景秀美,還是江浙一帶有數的風水寶地,難怪南宋小朝廷會在杭州定都,而不是選擇離中原更近的南京。杭州西接天目山,北連杭嘉湖平原,南臨錢塘江,為通江達海的河口三角洲地段,風水格局十分優異。
然而,杭州風水中的“靠山”,即天目山脈多斷層、易侵蝕,而且土層淺薄,雖為龍脈,但卻時斷時續,根基不深,所以雖有王氣,但難長久。其結果就是杭州只能成為一方巨鎮,但不可作為京都,南宋小朝廷之所以積貧積弱,也和杭州的風水大有關系。
六、廣州
廣州是華南地區首屈一指的大都市,也是國內商業氣息最濃厚的城市之一。風水上有句名言叫“山管人丁水管財”,廣州坐落于珠江的入海口,北納珠江,南通大海,整個珠江水系的龍脈在此匯聚,廣州在風水財運上自然是得天獨厚。位于長江入海口的上海,同樣是個商業繁榮的大都市,也在一定程度上驗證了“水管財”的正確性。
七、蘄春
湖北蘄春是李時珍的故鄉,蘄州鎮的西北方有桐柏山和大別山,東南方有長江水浩浩蕩蕩的流過,“環山格”和“水抱格”俱全,是一塊真正的山環水抱,富貴雙全的風水寶地,堪稱世間少有。
八、臨川
江西臨川是唐宋八大家中的王安石和曾鞏,以及明代戲曲大師湯顯祖的故鄉。而且臨川多出少年才子,僅僅最近20年,就有近百位少年大學生被北大、清華、中科大等國內頂尖學府破格錄取。
臨川的北方有九嶺山、連云山、幕阜山層層環抱,保障了臨川的氣場不散,同時在臨川的南面,贛江、崇江、撫河等如同扇面一般流向臨川,并最終在臨川附近匯入鄱陽湖和長江。這種格局在風水上被稱為“聚水局”,是一種非常罕見的優質氣場。
九、宜興
宜興地處長江中游彎彎曲曲的大環抱中,是眾水眾湖匯合流入太湖的必經之路,其西北面又有眾星拱月般的扇形水系分布。與江西臨川相似,宜興的風水格局同樣是“聚水局”的實例,宜興得到了水龍的護佑,自然是人杰地靈。
十、蘇州
蘇州位于太湖之濱,長江南岸的入海口處。古稱吳、吳都、吳中、東吳、吳門。蘇州自有文字記載以來的歷史已有4000多年,公元前514年建城,是中國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國重點風景旅游城市,也是4個中國重點環境保護城市之一。
中國風水寶地大觀
北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它有3千多年的歷史,周武王封堯的后代于此,當時叫薊丘,后來成為燕國的國都。遼代以北京為陪都,稱燕京。金代于1153年遷都北京,改名為中都,從此成為全國的政治中心。
元代以北京為大都,以“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原則建設北京,奠定了北京城的規模。明初定都應天(今南京),為了殺元代的王氣,拆除了元朝的宮殿,把北城墻向南推移。明成祖遷都北京,為了體現皇權的核心地位,把全城的中軸線向東推移了150米,新建的宮殿都在中軸線上,又在線北堆筑了一座景山,用以鎮元代殘余的王氣,以便明代長治久安。清代仍以北京為都城,增建了地壇、日壇、月壇,用以祭祀。北京城南面有天壇,北面有地壇,東面有日壇,西面有月壇,分別表示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龍、右白虎。
北京之所以歷來成為軍事重鎮、政治中心,這與其地理形勢有關。它地處華北平原與西北蒙古高原、東北松遼平原之間,北是燕山山脈,西北是茫茫千里的蒙古內蒙古大沙漠、戈壁灘,西南是太行山脈余脈,南面是華北平原,東面是渤海灣。遼東半島和膠東半島環抱渤海,成為拱衛北京的屏障。北京北依山險,南控平原,處于北京小平原、南方中原黃淮海大平原、北方山地之間,必然引起歷代先哲的重視。
元代蒙古貴族巴圖南曾對忽必烈極力推薦北京,《元史·巴圖魯》記載巴圖南語:“幽燕之地,龍蟠虎踞,形勢雄偉,南控江淮,北連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覲,大王果欲經營天下,駐蹕之所,非燕不可。”于是,忽必烈決定定都于燕。
中國風水寶地大觀(原創) - 德財兼備 - 德財兼備的博客
明成祖在靖難之役趕走明惠帝后,他不愿意到南京當皇帝,有意留在北京。因為北京是他的封地(時稱燕京),龍潛于此,多有經營。上有所好,下必應之,他的臣僚紛紛表示贊同。《明實錄·太宗實錄》記載群臣上疏:“伏惟北京,圣上龍興之地,北枕居庸,西峙太行,東連山海,俯視中原,沃野千里,山川形勢,足以控制四夷,制天下,成帝王萬世之都也。”明人普遍認為定都北京是明智之舉。萬歷年間修撰的《順天府志》卷一云:“燕環滄海以為池,擁太行以為險,枕居庸而居中以制外,襟河濟而舉重以馭輕,東西貢道來萬國之朝宗,西北諸關壯九邊之雉堞,萬年強御,百世治安。”
由于近代以來以來快速工業化、城市化、不平衡發展,人口聚集將近1800萬,北京的地下水位在加速下降,許多年份和季節永定河已經處于斷流狀態,北京成為中國北方缺水、較為干旱的地區。
洛陽:國之中,城之源,青龍白虎,龍門山水
洛陽:國之中,城之源,青龍白虎,龍門山水,生在蘇杭,葬于北邙
中國之源
洛陽,十三朝故都,自夏商周有史以來跨越時間長達三千年有余,華夏民族和中華文明的核心發源地,國之中,城之源,華夏中原大地的風水寶地。萬里母親河黃河、洛水、伊水相會合的三川山水,龍門伊闕,世界四大母親河和文明古國的重要發源地,有史以來三千多年中華民族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科學、宗教的中心。
山水龍脈
洛陽城,地理位置雄踞中原,北眺千里太行山脈,南望千里伏牛山脈、桐柏山脈、大別山脈,龍根中岳嵩山,北臨萬里黃河母親河和邙山,南系洛水、伊水,東壓黃淮海、江淮平原,西挾關隴平原;更有群山環繞,東據虎牢關,西控函谷關,北通太行幽燕,南對龍門伊闕,如宛葉之饒,自古有“河岳山川拱戴,形勢甲于天下”。
中國風水寶地大觀(原創) - 德財兼備 - 德財兼備的博客
風水寶地
洛陽的中華龍脈風水和山水,北眺左青龍千里太行山脈,南望右白虎千里伏牛山脈、桐柏山脈、大別山脈,龍根中岳嵩山、天地之中,萬里母親河黃河奔騰到龍根,前朱雀朝鮮半島三千里錦繡河山,后玄武背靠中華民族的龍脈龍身阿爾泰山脈、天山山脈、昆侖山脈、秦嶺、伏牛山脈、太行山脈,前明堂千里黃淮海平原、江淮平原,前面的泰山是案山。青龍白虎,朱雀玄武,背靠龍身,面朝東海,風水甲于天下。
中華風水學中洛陽是中華龍脈和萬里母親河黃河集結之所,所以歷朝歷代均為諸侯群雄逐鹿中原、問鼎中原的帝王必爭之地,得中原者得天下,洛陽成為歷史上最重要的華夏民族的國都、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中國風水寶地大觀(原創) - 德財兼備 - 德財兼備的博客
天地輪回
“生于蘇杭,葬于北邙。”洛陽城北的邙山是中國人葉落歸根、終極歸宿的代名詞,邙山上陵墓多得“幾無臥牛之地”,更有6代24帝長眠于此,分布之密、數量之多、延續年代之久,堪稱中國之最。“邙山屬崤山余脈,高出黃河、洛河水面約150米,地勢開闊,南有洛水,地處黃河與洛河交匯處,'水口’是上上之選,整個陵區的風水是不錯的。在邙山地表以下5 ~ 15米的土層,滲水率低、黏結性好、土壤緊硬密實,最適于安置墓穴。” 中國風水寶地大觀(原創) - 德財兼備 - 德財兼備的博客
在風水理論中,葬地講究生氣凝聚、風吹不到,并且有水流可以界止生氣,由晉郭璞寫就的風水名著《葬書》對此的解釋是:能夠給人帶來福音的葬地,靠的是葬地內的生氣。生氣在地里流動,遇見風一吹就散了,遇見水流一攔擋,就停止不動了。這其中的氣,指的是陰陽二氣。宇宙間存在的這兩種相反相成的氣,時刻不停地在消長變化,當陰陽二氣彼此平衡為最佳狀態。邙山一帶“北枕邙山南蹬洛水”正是“靠山面水,藏風聚氣”的理想營墳之所。
開封:七朝古都,東京城,包公府.
七朝都會
在中國的歷史上,開封曾被稱為大梁、汴梁、東都、東京、汴京等。自建城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戰國時期的魏國,又名梁國,五代時期的后梁、后晉、后漢、后周以及北宋和金七個王朝曾先后建國都于開封,故稱“七朝故都”。
厚重古城
開封是中原地區黃河沿線重要的旅游城市,2001年被國家旅游局命名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積淀,使開封享有七朝都會、文化名城、大宋故都、菊城之盛名。遍布市縣的名勝古跡,依稀可尋的古城風貌,特色濃郁的民俗文化,絢麗多姿的秋菊,顯示了古都的風韻和魅力。開封擁有眾多旅游景點創造和打破了世界紀錄協會多項世界紀錄、中國紀錄,獲得多項世界之最、中國之最。
文化古都
開封是河南省省轄市,中國首批公布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古稱汴梁、汴京、東京,簡稱汴,七朝古都,迄今已有2700余年的歷史。開封之名源于春秋時期,因鄭國莊公選此地修筑儲糧倉城,取“啟拓封疆”之意,定名“啟封”。漢代景帝時(公元前156年),為避漢景帝劉啟之諱,將啟封更名為開封。
自公元前364年至公元1233年,先后有戰國時期的魏,五代的后梁、后晉、后漢、后周,北宋和金七個王朝在此建都,歷經千年夢華。北宋時期,開封(史稱東京)為宋朝國都長達168年,歷經九代帝王。東京城周闊30余公里,由外城、內城、皇城三座城池組成,人口達到150余萬,是一座氣勢雄偉,規模宏大,富麗輝煌的都城。為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繁華的世界大都會,而顯赫于世。北宋畫家張擇端繪制的巨幅畫卷《清明上河圖》,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東京開封城的繁華景象。北宋也是繼唐代以后科技、文化、藝術發展的又一鼎盛時期,創造了一代燦爛輝煌對后世影響深遠的宋文化。清正廉明的包公,滿門忠烈的楊家將,圖強變法的王安石,民族英雄岳飛等歷史名人,都曾在開封留下光輝的足跡,他們的豐功偉績,作為民族文化,至今仍在海內外廣為傳頌。
西安:南阻秦嶺,北濱渭河
西安,古代稱為鎬京、長安,它是我國著名的古都。西周以豐、鎬為都,秦以咸陽為都,均在西安附近。西漢、新、西晉、前趙、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都在西安建都。東漢、曹魏、后唐都在西安建有陪都。
歷代統治者之所以看中了西安,這與西安的地理形勢有關。西安地處關中平原,南阻秦嶺,北濱渭河,氣候溫和,土地肥沃。《史記留侯世家》記載漢代張良對西安的贊譽:“夫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進而,天府之國也。”
南京:虎踞龍盤、依山傍水
南京的西面有座石頭城,故址在今江蘇南京清涼山,像一個蹲著的老虎,東面有鐘山,像盤曲的臥龍。所以,歷來的人們稱南京為“虎踞龍盤”。這個稱呼由來已久,據晉代張勃的《吳錄》,劉備派遣諸葛亮到南京,諸葛亮嘆道:“鐘山龍盤,石頭虎踞,此帝王之宅。”北周庚信在《哀江南賦》云:“昔之虎踞龍盤,加以黃旗紫氣。”唐代劉知幾在《史通·書志》解釋說:“虎踞龍盤,帝王表其尊極。”唐代李白在《永王東巡歌》云:“龍蟠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訪古丘。”可見,“虎踞龍盤”一詞已為人們認同。
南京先后有不少王朝和政權在此建都。三國的東吳以及后來的東晉、宋、齊、梁、陳曾在此建都,史稱六朝古都。以后,南唐、明朝、太平天國、辛亥革命和***國民政府短期在此建都。
南京的名稱多有變化,戰國時楚置金陵邑,秦稱秣陵,東吳稱建業,晉及南朝稱建康,明稱南京,南唐和清朝稱江寧府,太平天國稱天京。
南京地勢險要,四周是山,北高南低,易守不易攻。西邊有秦淮河入江,沿江多山磯。從西南往東北有石頭山、馬鞍山、四望山、盧龍山、幕府山,東北有寧鎮山脈的最高峰鐘山,北邊有富貴山、覆舟山,雞籠山,南邊有長命州、張公州、白鷺等沙州形成夾江,這些天然屏障拱衛著南京,使得歷代統治者都很看中這塊地。不僅如此,南京還交通便利,東南的太湖平原和錢塘江流域是水資源豐富的地方。沿江可上溯到九江、武漢,沿江下行可到上海,加上秦淮河與太湖水系,使得南京四通八達。
風水先生對南京的龍脈走向有過描述。李思聰在《堪輿雜著》談南京尋龍時說:“若南京牛首之龍,自瓦屋山起,東廬山至漂水蒲里,生橫山、云臺山、吉山、祖堂山而起牛首雙峰,特峙成天財土星。左分一枝,生吳山至西善橋止,復于肘后逆上,生大山、小山。右分一枝,生翠屏山,從爛石岡落,變作岡龍,至麻田止。中抽將軍山,過黃泥岡,起祝禧寺,至安德門,生雨花臺,前至架岡門上方門而止。”這一套說法很煩瑣,我們切不可拘泥。
杭州:天目余脈、山清水秀
杭州,舊稱臨安,五代的吳越國和南宋在此建都。
杭州位于鎮江的北岸,京杭大運河在此與錢塘江相交。它的西北是天目山,西南和東南是龍門山和會稽山。它風景如畫,封建統治者很樂意陶醉在湖光山色之中,所以在此建都。以至于宋代詩人林升斥責道:“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
有關杭州的風水,田汝成在《西湖游覽志》記載明正德三年( 1508 )郡守楊孟锳所述:“杭州地脈,發自天目,群山飛翥,駐于錢塘。江湖夾挹之間,山停水聚,元氣融結 …… 南跨吳山,北兜武林,左帶長江,右臨湖曲,所以全形勢而周脈絡,鐘靈毓秀于其中。”
李思聰在《堪輿雜著》論杭州干龍說:“杭州干龍自天目起,祖遠不能述。從黃山大嶺過峽后,一枝起南高峰,從石屋過錢糧司嶺,起九曜山,越王山,過慈云嶺。起御教場、勝果山、鳳凰山,過萬松嶺,起吳山入城。一枝起北高峰,從桃園嶺青芝塢斷,起岳墳后烏石山,從智果山保叔塔入城,來龍沿江而下,皆自剝星巒遮護,隔江諸峰,遠映護龍,直從蕭山至海門。生天弧天角星,從別子門石骨渡江,起皋亭諸山,作下砂兜轉。右界水自嚴州桐廬流入錢塘江;左界水自余杭西溪流入官河,惜兩界分流未合,城中諸河塞阻穢濁,脈絡不清。”
杭州的脈氣發自天目山脈,群山飛馳,逶旖而來。至錢江,山停水聚,元神融結,起二枝高峰:其一為南高峰,其二北高峰。我在此分而闡述。見下面來脈圖。
中國風水寶地
其一:南高峰。龍脈從南高峰——石屋洞——錢糧司嶺后,起九曜山,至玉皇山,過慈云嶺、勝果山、鳳凰山,過萬松嶺,起吳山入城后,覓地結穴。
其二:北高峰,龍脈從北高峰,輾轉群峰,至老和山。在桃園嶺至青芝塢這一段跌斷。只得起岳墳后烏石山,從智果山保叔塔入城,來龍沿江而下。
北來龍由于跌斷,脈氣減弱,旺氣受阻滯而細,譬如省政府選址處,難成皇垣。
那么南高峰來龍呢?南龍完整,但錢王發跡于天目山麓龍氣后,君臨杭城,恐南龍之脈結穴出反王,在吳山始建城隍廟鎮住脈氣。后人不知其謀,還不停加大加高,殊不知愈加損害杭城人文,以至千年難出一王。
發表評論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