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克華被擊斃,揭秘后代子孫出悍...
265
2023-07-09
自古以來關于墓地的風水就有著很多的說法與故事,而這些故事有的離奇有的恐怖,那么盤點農村風水墓地奇聞怪事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相關文章,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盤點農村風水墓地奇聞怪事有哪些
盤點歷史上農村墓地風水奇聞怪事有哪些
風水墓地
祖墳風水好當皇帝
劉裕是南朝宋開國皇帝,公元420年,他廢晉建宋,南朝開始。劉裕發跡,也說是家里祖墳葬得好,葬到了龍脈上。
劉裕是彭城(今徐州)人,自稱漢高祖劉邦的弟弟楚王劉交的第21代孫。說是這么說,劉裕發跡前根本就沒有皇家血脈的樣子,成了窮人家的孩子。父親劉翹早逝,劉家十分貧窮,為了生活,劉裕一度靠賣草鞋為生。有人稱劉裕是位草根出生的皇帝,恰如其分。劉家后來從彭城遷到了丹徒的京口里(今鎮江),劉翹早逝后,便下葬于丹徒境內的候山。
候山一帶,早在秦始皇時代,有術士就稱有“天子氣”。當時,有一個叫孔恭的人,特別善于相墓看風水。劉裕與孔恭經過父親墓地時,并未說這墳是自己父親的,問孔恭這塊墓地怎么樣。孔恭告訴他,這塊地可不同尋常。
劉裕聽了孔恭這番話,真的信心以真,從此更加自負,后來果然當了皇帝。
隋文帝選墓穴
蕭吉預言驚人
隋朝時期,獻皇后病逝,隋文帝命當時的風水大師蕭吉擇地。蕭吉跋山涉水,四處勘察,終于找到一塊寶地。他回奏文帝說:“我找到一塊可使楊家天下傳二千年,保二百世的寶地。”文帝對此半信半疑,說:“吉兇因人而異,不在于地。北齊后主高偉的父親死后,擇地而葬,可是北齊不久就被滅亡了。這該怎么解釋呢?又比如我家的祖墳,要說墓地不吉祥,我怎么就做了皇帝呢,如果說我祖墳好,又為什么我弟弟又戰死在沙場呢?”蕭吉無以對答,只好又搬出望氣之理勸說文帝說:“上月16日,皇后山陵西北方向,下半夜雞未鳴叫時,有方圓五、六百步黑云從地上升天,同時,東南方向呈現出旌旗車馬和部隊,直到天亮時,這種現象才消失,有十多人目睹這一奇觀,這就是大吉大利、子孫無疆的征兆啊!”文帝聽了大喜,同意擇定那塊墳地。
幾天后,隋文帝準備親自為獻皇后發殯,蕭吉查閱了《陰陽書》后,認為不妥,勸說文帝不要去,但文帝不聽,堅持去了。對此,蕭吉大失所望,他告訴族人蕭平仲說:“文帝要這樣辦喪事,是很不吉利,我推測過四年太子就會即位,隋朝的運數不會太長了。我所占卜的卜年二千,是三十字也;卜世二百,取三十二運氣也。”后來蕭吉的話果然應驗了,太子隋煬帝即位,因煬帝暴虐無度,隋朝自葬獻皇后32年后而亡。
破除牛山風水 挖斷義軍王氣
唐代中和年間,官吏腐敗,民不聊生,農民紛紛起義,最著名的一支農民部隊是黃巢義軍,人數發展到數十萬之眾。
公元878年,黃巢部隊與王仙芝之軍在黃梅縣會合,推黃巢為領袖,號稱沖天大將軍,黃率義軍經江西、浙江,開山路七百里攻福建,然后又攻克廣州、洛陽。公元881年進入西安稱帝,國號大齊,大唐江山危在旦夕。當時熹宗皇帝幾次派兵圍剿都未奏效。
這時,有一個號稱太白山人的風水大師,此人無名無姓,隱居山中,以賣藥為生,每隔三年到金州來一次賣藥,當地老人都說,這個人奇怪了,過了三、四十年容貌都沒變化,疑其有長生不老之術。
公元884年6月3日,太白山人突然來拜訪金州的刺史兼御史大夫崔堯封,說“本地北面有一座北牛山,山后面有一個黃巢峽谷,谷中有一石桶,此山就是黃巢亂軍的王氣靠山,如果破除北牛山的王氣,黃巢亂軍必不剿自滅。”堯封聽后大喜,立刻好酒好菜招待他,細細聽他指教。第二天,金州剌史即召集州官商議,決定去挖山。
全州動員了上萬兵丁和勞工,蜂擁到北牛山上到處亂挖,挖了一個多月沒找到什么石桶。正當刺史堯封焦急之時,忽聽兵丁報告,在山后崖萌處十丈以外,挖到一石桶,桶深三尺,直徑三尺,桶中有一頭黃腰獸,怪模怪樣,不知何物,另外桶里還有一支三尺長的寶劍,打破石桶后,怪獸怪叫數聲而死。
堯封如獲至寶,連夜修書,八百里加急奏報皇上,僖宗皇帝大悅,立即下旨,封堯為博陵侯。此后,黃巢義軍到秋季就開始衰敗,不出一年即被剿滅。其實黃巢義軍前后十余年,其失敗的原因主要有義軍內部分裂、部將叛變和朝廷軍力強大,寡不力眾等原因。
兇兆白虎銜尸
丘儉應驗滅族
三國時,山東有個叫管輅的風水大師,他容貌丑陋,不講禮儀,性好嗜酒,言談無常。他從小就喜歡夜里仰視星辰,觀察天象,深更半夜都不肯睡覺。
成人后,精通《周易》,善于占卜、看相,遠近有名。
有一次他隨軍西征,經過一個叫毋丘儉人父親的墓旁邊,發現墓地兇象環生,他連聲哀嘆,旁人問他為什么嘆氣,他說,“此人后代要遭殃了,你看此墓地情景,林木雖茂,無形可久,碑淶雖美,無后可守,玄武藏頭,蒼龍無足,白虎銜尸,朱雀悲哭,四危以備,法當滅族,不過二載,其應至矣。”后來果然毋丘儉被告謀反,被朝廷滅九族。
有個婦女經常頭痛,肚子痛,找了許多醫生治療都沒效果,后來找到管輅,請他施展法術治病。他來到婦人家仔細察看后,說“你被人暗算啦,在你屋西邊埋有兩個泥人,一人持弓箭,主射胸腹,所以你心口疼,另一泥人持矛,主刺頭,所以你頭疼。”那婦人家里人,立即到西屋挖地,果然挖到兩持武器的泥人,將泥人打碎后,婦人的病立刻痊愈。傳說管輅還能占卜生死,他根據自己的長相,推測自己的死期在48歲,后來,他果然只活了48歲。
盤點農村風水墓地的奇聞怪事到底有哪些
我多年前曾在家鄉的一個實業集團工作,聽過一個關于董事長的風水故事。講述者是董事長的親妹夫,正是此事的親歷者。
董事長生在外省的農村,文化也不是特別高。十六、七歲時就為了謀生,背井離鄉跟親戚來到廣西,進城做了個打家具的小木匠,掙扎在社會底層,賺點辛苦錢。
過了兩年,董事長的父親去世了,就近葬在村子不遠處的小土崗。小土崗如同一只神形兼備的鯉魚,有頭有尾,活靈活現地從蒼翠群嶺中游出,在村前清亮而廣袤的水田中戲耍。董事長的父親就葬在鯉魚嘴處,前面還有一條緩緩的小河環繞而過。多年后,董事長發達了,一些風水先生慕名去考察此地,喝形“金盆育鯉”。
其后不多久,董事長便有機遇給市領導打家具,因為手藝好、會為人,頗得眾領導喜歡。再后來,他在領導的幫助下順利招工進了國企,漸漸飛黃騰達起來,四十多歲時當上集團公司的董事長,還把集團業務搞得紅紅火火,成了市里面的風云人物。
董事長是個強勢而自信的人,并不十分相信風水。在他鴻運當頭的時候,把家里的親屬都帶了出來,安排在市里工作生活。這樣一來,每年清明節回去給父親上墳就要興師動眾的來回跑千多公里。董事長嫌麻煩,于是力排眾議,要把父親的骸骨從家鄉遷到市里的公墓。
當年重陽節具體回去辦理遷墳事宜的是董事長的妹夫和弟弟。
當他們帶領幾個親戚掘開父親的墳墓時,里面竟然冒出一股薄薄的霧氣,令人心生疑惑。可是,更讓他們始料不及的事還在后面發生。
接下來他們打開沒有完全朽爛的棺木,一下驚得口呆目瞪——里面有一個白色的大繭!
妹夫的膽子比較大,認真察看了一下,父親的骸骨應該就是包在這個“繭”里面。形成“繭”殼的東西,如同漁網,層層包裹,非植物的根莖又非塑料漁網;非常有韌性,手扯不斷,真的象火柴梗粗細的蠶絲編織而成。
當時就有親戚說墓有異象,這可能是風水寶地,勸不要遷動了,就地恢復。
弟弟忙撥通董事長的手機,匯報此時發生的奇事。
董事長還是堅持要遷墳,于是大家回村里拿了鐮刀,慢慢的把“繭”一層一層割開。里面父親的骸骨非常干凈,又白又亮;裝入金壇后,便帶到廣西安葬到公墓里。
遷墳以后,董事長的官非麻煩不斷,集團的業務一瀉千里。
我聽說董事長妹夫說起這個故事的時候,集團正走下坡路,員工待遇一再降低,半年后吾另投他方而去。
再不出幾年,偌大個集團公司竟然灰飛煙滅。
所以說,千萬不要不把風水當回事!(風水www.azg168.cn)
盤點農村風水墓地的奇聞怪事有哪些揭秘
中國唯一嚴重違背風水之說的神秘古墓 怪事頻發。在中國,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選擇墓葬都嚴格按照風水學說,甚至為了一塊風水寶地鬧出人命。在中國,有這么一座千年古墓,嚴重違背風水而建,這就是漢代光武帝的原陵。
原陵的歷史其實就是一部中國獨有的傳說史,而它所在的北邙山的所有墓冢的歷史則是一部中國文明史,原陵有著其他陵墓沒有的奇怪之處,從風水學上來看,它完全不是一片吉壤。但也正因此,它成了皇陵的一道奇特風景,引得后人觀望與驚嘆。
詭異的建陵之地
中國有句古話叫生在蘇杭,死葬北邙,意思就是說北邙是一個風水寶地,倘若死后能長眠于此,那么子孫萬代都將因此而受益。特別是它對面就是黃河,更是符合了風水學說的思想:背山面河,以開闊通變之地形,象征其襟懷博達,駕馭萬物之志。也正因如此,但凡在中原建都的皇帝都想在死后入住北邙,以福蔭后人,江山永固。邙山上下,戰國、秦、漢、曹魏、西晉、北魏、東魏、唐、后梁、南唐、宋、元、明等各朝各代君王和顯赫人物都在此長眠。把他們的名字排列起來,是一部不折不扣的中國古代史:殷王、東周諸王、東漢諸帝、蜀漢后主、曹魏諸帝、西晉諸帝、陳后主、唐明宗、南唐李后主、蘇秦、呂不韋、夏侯嬰、陳平、賈誼、班超、何進、關羽、石崇、羊祜、裴楷、狄仁杰、杜甫、石守信其中,在北邙的東漢帝陵一共有五座:光武帝的原陵、安帝的恭陵、順帝的定陵、沖帝的懷陵,以及靈帝的文陵。然而在這五座陵墓之中,卻有一座特立獨行,選址蹊蹺。其他四陵皆在邙山之陽,唯有一座坐落在邙山之陰的黃河灘上。即使是普通百姓,也認為房后有山,房前有河是大吉之地。但這座詭異的陵墓卻恰恰相反,好比是房門開在山前,房后是河南倚邙山,北臨黃河。而這座陵墓的主人就是東漢光武帝劉秀。
光武帝劉秀,字文叔,南陽蔡陽(今湖北省棗陽西南)人,漢高祖劉邦九世孫,南頓(今項城縣)令劉欽之子。更始三年(公元25年)六月即皇帝位,改元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崩,葬原陵,壽63歲,在位33年。光武帝是中國歷史上文治武功卓著的一代中興英主,他親執權柄,以柔道治國。
然而這樣一位中興英主的原陵方向卻面南背北,著實有些奇怪。原陵的南面是山,北面是河,也就是所謂的枕河蹬山漢皇仰臥。然而這些講法在風水學來說是極不提倡的。風水之說在中國由來久矣,而自古帝王的陵墓更是極為講求訴諸風水,從選址到朝向、建制,一一不得馬虎。可是這位東漢的開國之君為什么會選擇一個有悖于風水之說的建陵之地呢?
關于這個問題,民間還流傳著這樣一個有趣的傳說:
劉秀有個王兒從不聽話,命他向東他偏往西,叫他打狗他卻攆雞。劉秀生前早就看好了北邙是塊風水寶地。于是在臨死前知子莫如父的劉秀這次得來個正話反說:故意命他把自己葬于黃河之中,這樣他兒子才可把他的陵寢置于鄰山之顛。于是傳旨王兒來病榻前,囑曰:父命中缺水,歸天后汝要把父葬于黃河之中,如此才免干渴之苦。誰知王兒卻一反常態,哭著發誓道:不孝兒從未聆聽過父王之訓,如今痛改前非,葬事定遵父囑。劉秀一聽,叫苦不迭,無奈君無戲言,于是長嘆一聲便駕崩了。后來王兒公布遺詔,并征集天下能工巧匠,打造龍舟靈樞。入殮后,便把靈樞拋入滾滾黃河之中。說來也怪,此時河水突然咆哮著向北滾去。靈柩落處瞬間成為一片平地,并有個陵丘拔地而起。據說原陵雖然置于黃河灘上,但歷來黃河泛濫卻從未侵害過。當然黃河水不侵,只是因為這里的河床南高北低,河水只能倒向北岸,水流越急,向北沖得越厲害。
當然,這只是傳說而已,是人們因為無法解釋原陵的反常現象而編織出的一相情愿的解說,并無惡意,相反,為原陵增添了一絲神秘的、饒有趣味的色彩。
事實上,從公元50年開始,劉秀就在北邙山與黃河之間修建自己的陵墓。但劉秀是否和其他帝王一樣為自己修建陵墓勞民傷財,歷史并無確切的記載。他只是對負責修建陵園的竇融說過這樣一段話,他的陵園要所制地不過二三頃,無為山陵,陂池才令流水而已。意思是說現在建陵占地不要越過二三頃,不要起山陵,只要能讓雨水排出就行了。這完全符合了原陵的規模和位置。臨終前劉秀又再次下旨強調:我在世時無益于天下平民百姓,喪葬時應像文帝那樣陪葬以瓦器,不要用金、銀、銅、錫等貴重物品,要因山為陵,不起墳堆,各地刺吏及其他官吏要忠于職守,不要來京奔喪,也不要遞送吊唁奏章。所以,他的陵園在營造之初,并無任何奢華的建筑。園中的柏樹,還是在隋唐時期栽植的。這完全符合原陵的規模和位置。但是從漢朝初年開始,皇陵建制已經有了一定的制度所遵循,即使劉秀不想在自己的墳墓上奢侈浪費,但終究逃不出傳統和后代的孝順。后來原陵被董卓挖掘,曹丕對此事評價說,原陵被挖,罪在漢明帝。這句話背后的意思是,四年后劉秀死掉,漢明帝將原陵建造得奢華無比,所以才招來了董卓的盜掘。
原陵三奇的傳說
然而,原陵的奇特之處遠不止陵墓的獨特建構這么簡單。
光武帝陵南依邙山,北臨黃河,近山傍水,菇蔚峭拔,陵區呈長方形,由祠廟、方丈院,陵園三部分組成。墓冢位于陵園正中,呈園形,土丘,家高20米,周長487米,園內現存古柏1 500株。整個陵園郁郁蒼蒼,肅穆莊嚴。陵園側有光武帝詞一座,其左前方有宋代開寶六年(公元973年)新修后漢光武帝廟碑一塊,碑文內容是歌頌光武帝由南陽起事,決昆陽之戰、破邯鄲之壘、定都洛陽等功業。在詞殿前左右兩側,還豎有元、明、清、民國時期的石碑四通,分別記錄了重修詞廟和原陵沿革的史料,十分珍貴。陵前有一塊穹碑,碑身鐫刻東漢中興世祖光武皇帝之陵。 其中中興世祖四字尤為明亮。傳說過去老百姓多到這里撫碑擇吉問兇:人離碑十步,雙手平伸,閉目走去,能摸到這四個字就是吉兆。殿前甬道兩側,原有巨柏28株,巍然挺立,排列整齊,各有名諱,象征輔佐劉秀打天下、定社程的云臺28將,俗稱二十八宿柏。
關于這些松柏還有一個傳說:據說,當初漢明帝把載有劉秀的尸體的棺材投放進黃河時,黃河突然改道,顯出一座土丘,土丘周圍忽然就生長起了密密麻麻的柏樹。至于柏樹有多少,沒有人數過。后來,有位大將軍路過此地,一心要知道柏樹的數目。他就命令士兵用紙條貼樹編碼,當很快要貼完時,突然狂風大作,正在數柏樹的士兵被刮得找不到北。同時失去了算術能力,等他們清醒后,樹上的紙條已無影無蹤。他們終究還是只記得有二十八棵特別粗大的柏樹,就是象征那些稱得上是開國功臣的云臺二十八將。
柏樹之奇還不僅僅于此。諸多柏樹中有兩種分別叫鳥鳴柏和苦戀柏的是為柏中一絕。若在鳥鳴柏下拍手,林梢就會發出鳥叫聲。而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則是苦戀柏。苦戀柏本是自然形成的奇觀,一株古柏的樹干中,長出了一棵苦楝樹。于是,又有了傳說:劉秀和他的皇后陰麗華苦苦相戀,最終長相廝守。陰麗華是南陽新野人,是當地有名的美人兒,年輕的劉秀對她一見鐘情,當時還是一介布衣的劉秀有兩大人生目標:仕宦當做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后來劉秀果然贏得美人芳心,但由于戰爭,兩人天各一方,苦苦思念。劉秀當了皇帝、定都洛陽后,派人把陰麗華接來,長相廝守,共度終生,死后合葬在這里。于是,苦戀柏又成千年等一回的千古絕戀。
原陵的另一奇被稱為孟津縣的八景之一,即漢陵曉煙。據志書記載,每年在清明節前后,當天朗氣清,霞蔚風息,晨曦初見之時,陵園內陡起紫氣彌漫,狀若輕煙,飄若浮云,自西向東,姍姍移動,逐漸使整個陵園被飄渺的云煙所籠罩。云煙之中,翠柏紅墻,古碑墓家,野花芳草,若隱若現,恍若置身于仙境之中。當地千百年來流傳著這樣的趣談,哪年有此景觀,便預兆農作物豐收。現在人們每到陽春三月,清明節將臨之時,仍企盼紫煙,祈禱祥瑞。一位古代目睹此景的游者,曾題《漢陵曉煙》,詩云:昆陽雷雨戰猶酣,赤符魂歸鎖玉函,今日陵園回首處,看他煙樹綠毿毿。青山埋帝骨,大河系英魂。漢陵曉煙更增添了人們對光武帝的懷念與仰慕之情。
原陵的另一奇景就是漢皇仰臥。每逢秋末葉落,當有人站在陵西300米處東望時,整個陵園看起來就像是仰臥的劉秀,頭戴皇冠,身穿龍袍,頭枕黃河,腳蹬北邙。此景中的劉秀身長240米,頭部由陵北的古柏組成,高50米,臉部的凹凸部分分別由一些參差不齊的柏枝組成,五官和胡子清晰可見,微風吹動柏枝,劉秀的胡須就飄起來。冢上的柏林構成了劉秀的肚子,高60米。冢前甬道旁的兩行蒼柏恰似劉秀的兩腿。漢闕山門外的柏樹恰好是劉秀的兩只腳。如果你站在陵西300米處,看到這一奇景,你一定會感嘆帝王之威儀。
奢華招來的厄運
既然劉秀的原陵被后世修建的如此奢華宏偉,自然也少不得被盜墓賊侵擾。關于原陵的盜墓故事也不勝枚舉,其中有一個墓現金龍的傳說流傳頗廣。
據說東漢末年,有個盜墓賊來到邙山,經過多方窺探,了解到原陵右側鐵謝村有個謝家磨坊,有一張絲籮可以幫助人打開劉秀墳。盜墓賊花盡了積蓄,買來絲籮。將分土劍往墳上一插,坐北面南,墓道赫然出現在眼前。隨后,他又將絲籮往青石墓門上一掛,只聽得一聲巨響,雕刻著天龍、金獅的寬厚墓門竟徐徐打開了。盜墓賊小心翼翼地走進去,誰想只見劉秀正端坐燈下,聚精會神地看書。劉秀聽見聲響,抬頭一望,看到了盜墓賊正毛骨悚然地站在那里,于是便厲聲責問來者何人。賊人自然是胡亂找個理由虛與委蛇。劉秀聽罷,不露聲色,斥退了這個盜墓賊。但誰想盜墓賊臨走還是順手牽羊,偷拿了一個墓中隨葬的錦盒。待他退出墓葬后,自然是急忙打開錦盒,想看看里面到底藏了什么寶貝。怎料只猛然聽得一聲響,一條金龍從盒子里奔騰而出,頓時大雨傾盆,金龍盤旋片刻,就飛入天空無影無蹤了。盜墓賊嚇得面如土色,每跟人談起此事,都心有余悸。從此再也沒人來挖掘過原陵。而據說隨后就有人倒賣金龍,后被認出是當年下葬原陵的陪葬品,繼而被官府收押。這些傳說使原陵的盜墓史越發的撲朔迷離當然,這些盜墓故事縱然引人入勝也不過是一些傳說罷了。但盡管如此,歷史上光武帝原陵因為建筑宏偉、陪葬珍寶奇物無數,確實使盜墓者趨之若鶩,屢遭侵擾,損失慘重。而其中最為嚴重的一次,就又要算到臭名昭著的董卓身上了。在東漢末年的董卓之亂中,他無恥地盜掘了一批帝陵,而光武帝原陵就成為他第一座染指的帝王陵墓。當年,董卓派大將呂布盜掘北邙山上的皇陵,無論西漢還是東漢王陵,無一幸免。原陵就在這位軍閥的無恥挖掘下,不但墓中寶藏被劫掠一空,陵上建筑也遭到了嚴重破壞。
我們現在見到的原陵已經不是最初明帝為光武帝修建的原陵了,而是宋代開寶六年(公元973年)重新整修的光武陵。所以,它才能重新帶給我們那么蓊蔚峭拔的形象。在祠殿左右兩側,還分別豎立著元、明、清、民國時期的四通石碑,記載著重修祠廟和原陵沿革的歷史。時至今日,我們也只能根據碑文的記載,窺見當年光武帝原陵初始的風貌了
猜你喜歡相關文章:
發表評論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