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殯葬禮儀流程,古時喪葬有哪...
255
2023-09-08
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有著強烈的宗族觀念,祖先們對喪葬禮儀十分重視,幾千年來逐漸形成了完
備多樣的整套喪葬禮儀。后世喪葬品的種類及喪葬程序不斷簡化,但是主要內容仍然不變,并且流
傳至今。喪葬習俗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文明史中的一部分,蘊涵著儒、釋、道三教派的思想理念。
古人在將死彌留之時會被移到正屋明間的靈床,親屬給其沐浴更衣,穿戴好內外新壽衣,進行化妝整
容,在親屬的守護下走到生命的盡頭。喪葬習俗從一個人從彌留之際到其下葬的整個過程,內容十分
繁復。
首先要布置靈堂。靈前安放一張桌子,懸掛白桌衣,桌上擺著供品、香爐、蠟臺和長明燈等。被視為
死者靈魂的長明燈不管白天晚上都要有人看守,在沒有收殮之前不能熄滅。人死停柩,按照古代的喪
俗,靈柩最少要停三天,是希望死者在三天內復生,不然復生的希望就徹底破滅了。諸事就緒,就要報
喪。報喪儀式早在周代的時候就已經形成了。帝王駕崩,朝廷會派出專使訃告天下大臣薨逝,先通報
君王和朝廷;平民去世,要告知親友和鄉里。報喪在形式上必須通知全部的親友家,這既是一種禮儀,
也是和親屬家人分擔死者去世的悲痛。若死者客死他鄉,還需要替他“招魂”據說這樣是為了讓死者靈
魂循聲歸來,否則會受無窮盡的凄苦。而另外還有“指路”,則是讓亡在巫師幫助和引導下走好升天的
道路。而這些儀式則是對“死者歸家”的思想表現,是我國的“家文化”在人最后生命時刻的貫穿。
喪葬禮儀又受佛教和道教的影響,認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的死亡,所以要每逢七天一祭地
舉行“做七”,直到滿四十九天。在“做七”的同時要進行吊唁儀式。吊唁儀式是指親友接到計告
后,前來吊喪并慰問死者家屬。死者家屬哭尸于室,對前來吊唁的人跪拜答謝。還舉行最講究排場
的開吊儀式,孝子孝媳自始至終都披麻戴孝跪在靈案邊陪祭。讓吊唁的人穿著素服,以親疏尊卑為
順序,向死者行禮哀悼,垂淚痛哭。除了長輩外,吊唁者都要在哀樂聲中向死者跪拜,一家一堂本家先
祭,外客后祭,一律跪拜行禮,長者在前,晚輩在后。最后,燃放爆竹以標志祭拜禮儀的結束
古代小斂是在死者死亡后第二天早晨舉行。把小斂衣陳列在房里,然后鋪設好斂床,接著舉行
著裝儀式。主持儀式的人為死者穿衣:先鋪席,再鋪絞,再給死者穿上十九套新衣,再讓親屬用被
子裹上尸體,然后用絞帶捆緊,再把布囊套在尸體上,然后蓋上被子,覆蓋好尸體。在死后的第三
天,舉行大殮的收尸人棺禮,這是死者與親人的最后一別,儀式非常隆重。在棺底鋪上一層谷草
然后再鋪一層黃紙,意思是死者的靈魂能夠高高地升入天堂。尸體放妥后,釘棺蓋,鎮釘七根“子
孫釘”,使后代子孫興旺發達。這就是對死者進行入驗儀式。入驗后,雨打棺。停棺在堂,直至出殯
古代禮俗要求,尸體收斂之后就要把靈板送到埋葬的地方下葬,叫作“出喪”,又叫“出殯”。
人在剛日死,就在柔日下葬;柔日死,則相反。人是奇月份死,在偶月份下葬;在偶月份死,則亦
相反。哭喪是中國喪葬禮俗的一大特色。出殯的時候必須有全體后代“唱哭”,哭聲要大,否則就
會被視為不孝。最后就是下葬。下葬的儀式反映了人們對靈魂的崇拜。死者的墓地常選在地勢寬廣
出清水秀的地方,希望死者安息地下,從而庇佑子孫。
在喪禮中,晚輩給長輩穿孝主要是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在所有的這些喪葬習俗中,喪家必須
穿戴喪服。每個家族成員根據自己與死者的血緣關系,和當時社會所公認的形式來穿孝、戴孝,稱
為“遵禮成服”。兩千年來,漢族的孝服保持著原有的“五服”定制,分為斬橡、齊榱、大功、小
功、緦麻的五等。
喪葬禮儀,反映了社會的諸多方面,涉及了人們的宗教信仰、倫理觀念、民族意識。古代民間
統的喪葬習慣反映了生者對于死者的寄意和對生命興旺的美好愿望
發表評論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