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千大寫怎么寫,詳說“百”“千...
913
2023-09-09
”百bai”,這是一個會意字。甲骨文的“百“為“白”字的加畫衍生字,并借了“白”字的讀音。“白”字的物象取源,來自大拇指的指甲蓋。上古先民風餐露宿,十指黧黑、甲縫垢生,指甲蓋的白色十分凸顯,就像黑人的牙齒一樣顯明。因而,古人以指甲蓋的圖形表示“白”的意思。
如圖所示,甲骨文的“百”字,乃是在“白”的內里再套加一個“∧”(表示進入)形符號,其構形源自大拇指插入食指和中指之間,用這一特殊手勢表示“數字”這一概念。上方添加一橫畫表示百,即“十個十”。金文的“百”與甲骨文構形相似,只是下部的橢圓變為圓底方形。小篆和楷書一脈相承,寫作“百”。 “百”甲骨文卜辭中的數量詞的創意可能來自樹起大拇指表示很多、很大,詞義為數目字一百《說文解字》釋為:“百,十十也。”如“十百千萬、一百零二”等。“百”也用來形容事物的很多或全部,如“百家爭鳴、百廢俱興、百戰不殆、百無聊賴、一了百了”等等。
"白bai'”,這是一個指事字。甲骨文的“白“字源自大拇指的指甲蓋。正如上文所述,上古時代的民需要每日勞作,一日不做便一日無食,攀援採集,種田打獵而雙手不停,日光暴曬下,十指黝黑、指甲縫里盡是污垢。因而,凸顯出了指甲的白色。甲文的“白”字便來自對指甲蓋的描摹,內中的一點,強調與其它物體的不同。金文的臼”字-一脈相承,小篆略作圓曲變形,楷書寫作”白“。 ”白”的本義為物色之白。這是一個指事造字,抽象表義的漢字,甲骨卜辭中已有“白羊、白羌”的描述。《茍子·榮辱》中有:“目辨白黑美惡”之說。引申后又指明亮,如“白天、白晝、白光”等。由明亮之義引申又指“清楚、明白、真相大白、不明不白”等。由清白、白色之義引申,又表示徒然、沒有效果的意思。如“白跑一趙、白費力氣”等。在現代漢語中,“白”與“紅”構成一對反義詞,“紅”指革命,“白”象征反動,如“白軍、白區、白色恐怖”等。 “白”,源出拇指,由此又引申出首領、老大的意思,此義已由后起約“伯”字專一承擔。如兄弟排行中的“伯、仲、叔、季”,以及封建爵位中的伯、侯、公、子、男。
“千“這是一個指事字。甲骨文的“千”字,乃是在側立人形的腿上加一短畫,以小腿上的汗毛來強調“千”之數。為“千”這一概念無法用具體事物來表述,故用人腿上數以千記的汗毛假借表示數字“千”。金文、小篆和楷書的“千”字與甲骨文構形基本相同,僅僅是”人”形逐漸演變,到楷書時,人形已是有蹤無影。 “千”,數詞,上古時代由人腿上數不清的汗毛假借表示很多,很多,由于十進位制的需要,而假借表義為十個一百。如“一千零一夜、二千三百萬人口”等。漢語中,常常引申用來表示“多”,如千軍萬馬、千言萬語、千孔百瘡”等,其中的”千”均為虛指,表示很多的意思。 “千”的大寫為“仟”,這是在千的旁邊另增“亻”旁,表示數字一千的大寫。古文中,“仟”字又用來特指千人之長,如《史記·陳涉世家》:“躡足行伍之間,俯仰仟佰之中。”其中的仟佰即“千人之長、百人之長”,原本用來指稱軍隊中統兵的官員。”千”也是“纖”的初字,“纖”乃是“千”的轉注本義字,因為腿上的汗毛本是纖細之物。
“萬”是“萬”的簡體字,這是一個象形造字,假借表義的漢字。甲骨文的“萬”字,像一只大螯曲尾的蝎子圖象。金文的“萬”字承接甲文只是下部增加一個符號,表示用手(又)撥打捉拿。小篆的“萬”字與金文構形相似,只是下部的以手捉拿之形發生訛變。楷書緣此寫作“萬”,漢字簡化時規范為“萬”。
蝎是一種喜歡群居的動物,尤其是在交尾孵化時期,更是密密麻麻,成百上千地聚集在一起。至今,在黃河沿岸的黃土縫隙中,仍能看到這種情景。大概正是由于這種量的群聚,加上質(毒性讓人產生恐懼性夸大)的作用,先民假借“萬”為數字單位,又另造蠆”(螯)專指蝎子。《廣韻》釋為:“十千為萬“
計數是思維能力發展的重要標志,在世界范圍內,古代社會只有印第安人和中國人達到以“萬”為計數的單位。甲骨文中所見的最大數為三萬,寫作“箋”,可見殷商時代中國人計數能力的超絕。 “萬”在中國傳統的數詞中是最大的一個,如“四萬萬同胞”,“億”則是現代人后造的數詞。因而,“萬”在古代極言其多,如“萬物、萬吉書、萬象更新”等。“萬”又用作副詞,表示程度的高深或極至,如“萬惡不赦、萬全之策、萬不得巳”等等。“萬歲“詞,原為祝頌、歡呼之語,初始時上下通用,自秦代起專稱皇帝。
“吾wu”,原本是一個會意字。甲、金文的“吾”字下邊是一個“口”,上部是一個源自手掌的五”,只是中間多了表示仲出的一豎。這里兩形會意,表示以手掌捂住嘴的意思。其發音也為手掌捂口之后的“唔、唔”之聲。小篆的“吾”字一脈相承,只是簡省掉上邊“五”字中的一豎,楷書源此而來。 ”吾”的構形源自手掌捂嘴,但此義已由孳乳后起的“捂”字專一承擔。“吾”則由被人捂住嘴后的用力發聲,以示辨解,引申出自我之義。《說文解字》釋為:“吾,我自稱也。”“吾”在古漢語中,通常用作第一人稱代詞,表示我(們)、我(們)的。如《孟子·公孫丑上》:“我善養吾浩然之氣.”中的“吾”即表示“我”。 “吾”和“我”都是第一人稱代浯.但在漢語中,用法上有所區別、,“吾”作主語或者定語,不作賓語,如《莊子·齊物論》中的”今者吾喪我”不能說成“今者我喪吾”或“今者吾喪吾“。其原因便在于“吾”字源出特殊情況下的自我的獨白,是一個出自個體強辨的漢字.“我”則源自手舉斧鋨上下晃動,其發聲來自恐嚇敵對者的呼叫聲,因而可作施使他人的賓語。在通常情況下“吾”表示單數,“我”則表示復數的“我們”。 “吾”也是一個偏旁字,如“語、衙、鼯、悟、晤”等字,均以“吾”為組字構件。
發表評論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