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食年夜飯 他們將思鄉之情“打...
466
2023-09-13
圖源:維基百科
30秒快讀
1
中國人從骨子里就有濃厚的思鄉念土情結,這種對家的眷戀、對家人的思戀,集中體現在每年的春節大遷移中。不管多遠,春節都要回家,這是執念,也是鄉愁。
2
而在今年,春節人群遷移的規模大為縮小,很多人響應國家號召,為了疫情防控大局,降低人員流動所產生的疫情傳播風險,而選擇留在原地過年,造就了網絡熱詞“原年人”。
3
為了做“原年人,他們將對“小家”的思戀之情“打包”起來,收藏于心中,做出了力所能及的“犧牲”,只為顧全“大家”。我們采訪了五位“原年人”,來,聽聽他們的故事。
01 在3000公里外的新疆過年
春節要繼續奮戰
受訪人:安琪(喀什疆果果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員工)
圖源:維基百科
回一趟家,意味著夜以繼日、翻山越嶺。這是我國每年春運的常態,在地廣人稀的新疆更是如此。
甘肅女生安琪(化名)自2016年辭去第一份國企的工作,來到南疆喀什開辟新天地后,就在這塊土壤上扎了根:找到真愛,成了家,小女兒已經一歲多。
如果說這份歲月靜好有什么“代價”,那就是把她和故鄉的距離無情地拉長了。老家甘肅武威市距離她所在的喀什疏附縣近3000公里,乘火車、轉大巴,一天兩夜才能抵達。
盡管困難重重,但在過去的四年里,安琪每年春節都會帶著父母、孩子一起回老家。因為這是她從小生活的地方,親戚也大多在這里。春節到了,總要去親戚家串串門才有年味。最重要的是,安琪年過九旬的外婆還留在甘肅。因此不管相隔多遠,每年去舅舅家陪外婆一起過除夕都是全家的保留節目。
不過在今年,為了響應“原地過年”的倡議,安琪給自己翹首以盼的歸途按下了暫停鍵。
第一次在人生最重要的團聚時刻和故鄉斷了聯,免不了感到遺憾,安琪對高齡的外婆尤其放心不下。老人家今年已經93歲,身體抵抗力不比往昔,之前又因天冷感冒受了寒,一直躺到現在還未痊愈。
“原年人”采取的補救方法是視頻。2月1日,安琪的媽媽獨自返回甘肅老家。接下來的每一天,安琪都會和媽媽視頻聊天,問候老家的情況和外婆的身體狀況。對身不由己的“原年人”來說,這段“云”對話已經是最好的安慰。
此前,短視頻創作者papi醬發布了一條以“云拜年”為主題的視頻。隔著屏幕感受七大姑八大姨的前后夾擊,末尾那段“回老家過年啊?”“我就在這里工作啊”的親友對話更是讓網友直呼“太尬了”“太真實了”。雖然畫風偏搞笑路線,但是五湖四海的“原年人”多少還是能找到一絲共鳴:即使不回家過年,年的味道始終在。
就算坐標不同、氛圍不同,喀什的年味依然值得期待,這就是安琪難得收獲到的新鮮感。愛人早早買好了對聯、年貨,夫妻倆都十分期待這個初次和喀什友人一起度過的除夕。
2020年對安琪和她所在的喀什疆果果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都是極不平凡的一年。去年4月,安琪剛剛加入疆果果,沒想到一年之內就經歷了三次疫情封閉。封鎖期總計近150天,其中六成時間甚至不允許開工,員工只能待在宿舍里。
疫情發生對以造福南疆果農為己任的疆果果來說簡直是個災難,木亞格甜杏、鮮棗等農產品都是當地最寶貴的資源,如果不能按時開工,前往各個村子收購鮮果,那等到果實成熟時豈不是要爛在地里?封鎖期間,鮮果的去向也成了問題,沒法像往常那樣通過微信社群從遙遠的新疆流入繁華的都市。
疆果果創始人陳文君及時改變策略,一邊借助當地**、供銷合作社等力量解決收購問題,一邊將農產品轉向本地銷售。在全體員工的齊心協力下,公司的業績反而迎來逆勢增長。
圖源:采訪對象
牛年春節來臨,安琪決定留在原地過年,并在期間負責打理公司日常事務,擔起了“大后方”的角色。
疆果果在今年春節期間依舊會正常生產,為了追上去年停工落下的進度,無論本地還是返鄉的員工都開足馬力。每天9點,公司都會安排在線視頻會議。“之前停工時就是這樣,開早會是為了叫大家起床,不能因為不上班就睡懶覺。”陳文君說道。
安琪也在這股沖勁下磨出了不一樣的心境,她坦言:“我們在封閉式管理下度過了一個冬季,那時候買食材都很難。大家每天把時間安排滿滿的,白天工作,下班了學健身操,把現有的食材集思廣益做成飯菜,盡可能地豐富生活來攻破自己內心的焦躁。”只有以奮斗為本,才能在最艱難的時候“幸存”下來。
“原年人”,何嘗不是奮斗者的縮影呢?
(記者 李蘊坤)
02 湖北伢子
第二次做“原年人”
春節時自學iOS開發
受訪人:王軒(上海某公司網站運營人員)
圖源:Unsplash
為了響應國家號召,95后湖北人王軒(化名)選擇留在上海度過牛年春節。
這是王軒獨自在上海度過的第二個春節,和去年一樣,沒有豐盛的年夜飯,沒有家人的陪伴,而且少了那種第一次在外過年的興奮感。
王軒的家鄉在湖北黃石,距離武漢100公里,距離上海755公里。去年春節期間,新冠肺炎疫情暴發,王軒選擇留在上海。
去年春節,王軒全靠煮火鍋撐了下來,“火鍋好煮,只要把肉丸、青菜、胡蘿卜、土豆、豆腐等食材放進鍋,煮開就能吃。”因為吃飯不規律、缺乏運動,他去年春節長胖了幾斤。王軒一個人呆著,也不隨意出門,即使倒垃圾,也是選擇晚上人少的時候出去,購物頻率降低到兩周一次。
兩年沒回家,每當從忙碌中閑下來,從事網站運營工作的王軒會想念媽媽做的餃子、米粉蒸肉、清蒸魚。
在熟人眼中,王軒的話很少。但如果朋友提出請求,他有求必應。面對父母,他更多的也是沉默。即便如此,家人對他的關心一點也沒落下:“平時跟家里聯系的少,我媽會在微信上天天問我吃飯沒、在干嗎?”
與去年不同,第二次留滬,王軒積累了更豐富的經驗。“去年春節在刷日劇、睡覺、吃飯、群里聊天中度過,今年的春節希望能更有意義些。”他給自己買了字帖,決定在春節期間開啟練字計劃;他還自學了iOS開發,利用春節假期集中學習。王軒把一天的時間安排得滿滿當當,晚上的項目就是在新買的瑜伽墊上運動健身。
圖源:Pentame
2020年末,“賽博朋克”一詞火了。喜歡網上沖浪的王軒很喜歡這個詞,還把自己的生活歸為普通版的“賽博朋克”——低生活,高科技。
“互聯網上很多新東西我都會去了解,每天也會去逛知乎、v2ex論壇以及一些國外的知識網站。”對于現實生活需求,他的要求很低,“只要滿足基本生活要求就行。”
一個人生活,是很多滬漂青年的縮影,習慣了一個人在家、一個人去看病、一個人逛公園的日子,王軒的生活簡單而平淡。“這算是一段特殊的經歷,有過這樣的經歷之后,對生活的認知也加深了。”王軒說道:“在家過年,父母會幫你做好飯,能和他們一起聊聊天,還會出去和朋友見面。在上海過年會覺得不用勞煩父母再照顧自己,獨處也更能認識到親情可貴,心態上會更加成熟點。”
隨著時間的流逝,王軒慢慢與生活和解:“一個人過年的時候,發現能一起聊天的人越來越少了。我以前很討厭群發祝賀的信息,現在也理解了這種行為。以前會覺得生活很平淡,而自己又沒法一下子結束這種平淡,只能希望爸媽能老得慢點,自己再努力點。”
(記者 李丹琦)
03 刷抖音學燒菜
為兒子做頓體面的年夜飯
受訪人:葛軍(餓了么外賣騎手)
圖源:網絡
臘月廿八晚上9點,葛軍送完一天中最后一筆訂單,他經常送餐的靜安寺商圈寫字樓安靜了很多,黑夜里有一半的樓層不再亮燈,每天的送餐量也隨著年關逼近明顯下降。“50多單是平均水平,今天消耗了很長時間只接了不到40單。”葛軍說。
今年,葛軍取消了返鄉過年的計劃,“回老家要做核酸檢測,回來還要再做一次,萬一還要14天居家隔離,這個成本太大了。”
對于葛軍來說,安徽老家不算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符號,每年他至少會回家兩趟,老婆也經常寄些土特產過來。
今年春節,葛軍所在外賣站點留下來的送餐小哥人數是以往的兩倍,尤其是單身的年輕人,都想趁著春節缺人手的空檔賺上“一桶金”。
不過,現實并不如他們想象中美好。正常情況下,根據多年經驗規劃行駛路線,葛軍接單后會沿路依次送出10單外賣。近兩天,這個數字很難實現,這意味著相同單量的工作量變大了,電瓶車的路線會變得復雜。“今天還遇到了只接一單的專送服務。”葛軍還記得2019年春節時,他在上海街頭“飛馳”了7天,獲得了1萬多元的報酬。
“僧多粥少”是葛軍對春節外賣行情的預測,按照眾包外賣員的送餐規則,只有一周的訂單達到500單以上,才會有比較好看的假期獎勵。一旦接單量變少,春節留守的意義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況且今年不返鄉的陣營中有了更多矯健的身影。
不過,讓葛軍高興的是半個月前讀高中的兒子從老家來到上海,趁著放寒假來上海玩一玩,沒想到促成父子倆這個特殊的春節。為了讓兒子在上海能吃上一頓體面的年夜飯,葛軍臨睡前會在抖音搜索年夜飯的做法,并且在筆記本上記錄幾個關鍵步驟。
以往葛軍的一日三餐通常隨便應付,他一時間竟想不出自己能有哪些拿手菜。“儀式感還是要有的,孩子還是習慣老家的口味。”抖音是葛軍工作間隙打開頻率最高的App,現在首頁推薦內容從搞怪短視頻變成了八大菜系的菜肴烹飪。
圖源:網絡
“如果春節接單情況不理想的話,可以考慮給自己放個假。”葛軍已經做好了退出今年春節跑單的準備,他的叔叔和表哥也都默契地留在了這座城市,拜年、走親戚的傳統風俗還能小范圍開展。他們幾乎與葛軍同一時間走出農村,某種程度上說,葛軍感覺自己融入了這個城市。
(記者 徐曉倩)
04 等疫情過去后
再回去看看女兒
受訪人:馮宇(京東快遞小哥)
圖源:網絡
京東快遞小哥馮宇(化名)最終還是決定“留滬過年”,成為一名“原年人”。15年前,馮宇和妻子從湖北宜昌來到上海打拼,女兒交給家中老人照看。
今年女兒即將中考,馮宇很想有更多時間陪陪女兒,但去年返鄉的經歷仍讓他有些“心有余悸”。
2020年1月23日,馮宇回到了家鄉,讓他沒想到的是,放下行李還不到2個小時,宜昌封城了。馮宇極為難得地和女兒度過悠長的相處時光,但是,不能外出工作讓馮宇夫妻感到極大壓力。
當時宜昌解封的日期遲遲未定,夫妻二人越來越著急,家中經濟少了來源,他們不得不“節衣縮食”。終于在去年3月26日,宜昌解封,馮宇和妻子在第一時間趕回上海。
目前馮宇所在站點共有23名員工,有五六個返鄉名額。站點要求返鄉員工須工作至臘月廿八(2月9日)晚上8點,而且返鄉需要出示3天內核酸檢測證明。每當路過醫院,看到等待核酸檢測的人群拐了幾道彎時,馮宇覺得頗費時間。
猶豫再三,馮宇還是沒有提交返鄉申請,盡管內心有著回家的渴望。今年出于疫情有可能反復的考慮,為了避免重蹈去年夫妻二人經濟困境,他決定讓妻子先返鄉照顧女兒。
每年留滬員工都會收到一封3000元的紅包,站點內稱之為團圓費,為的是讓員工子女能來滬過年。當然今年情況特殊,馮宇覺得應該原地過年,不給國家添麻煩。
臨近春節,馮宇的工作越發忙碌。因為原地過年,不少人會寄年貨回老家,老家也會寄來各種各樣的特產,加之年貨節線上活動持續,站點單量超過618、雙11和雙12。這段時間,站點每天的派送單量超過5000單,馮宇每天的單量接近200單,遠超此前。每天6點上班,晚上8點下班成為馮宇的日常,這是一個男人對家庭的承諾和支撐。
春節期間,馮宇也有自己的打算,初一到初三因為有多倍工資,他不愿意錯過,盡管一個人要做幾個人的活。此后站點會輪休,他等待著站長的安排,“如果有機會,等疫情控制住,我想回去看看女兒。”馮宇說。
圖源:網絡
每天女兒都會和馮宇打一通電話,告訴她的生活學習日常,這是馮宇一天中最期待的時刻。一年中,父女二人只能見面兩次,春節父親回家,暑假培訓班結束后女兒來上海和父母住上一個月。但在2021年,父女倆只見了一面。
對于今年的決定,馮宇還是有些愧疚。馮宇文化程度不高,他希望女兒能夠無憂無慮地長大,女兒的成績比較爭氣,這讓他很欣慰。
馮宇還沒有想好除夕夜會在電話中和女兒聊些什么,他很想告訴女兒他很想她,但話到嘴邊還是說不出口。
電話一端是一桌年夜飯,而另一端是馮宇一個人的春節,但是,愛不變。
(記者 孫鵬飛)
05 沒有年終獎
卻按下焦慮“暫停鍵”
受訪人:金肖易(北京某互聯網教育公司員工)
圖源:Unsplash
2021年春節,是金肖易(化名)在北京工作后的第二個春節,也是他近30年人生中第一個不在家過年的春節。
金肖易從小就是那種“別人家的孩子”,十分獨立且有自己的想法。2014年大學畢業時,他放棄了工作地點在老家的一家世界500強公司offer,只身來到上海迎接第一份工作。之后,他又去了珠海和北京。隨著時間一天天流淌,他回家的次數越來越少,時間也越來越短。
于是,他每年把和父母相聚的時間留在了春節。但在今年春節,他“失約”了。
“相比在老家過年,北京的活動會更多一些。”金肖易說,盡管在哪過年都差不多,但南北畢竟有別,他已經把滑雪列入春節假期體育活動的安排之中。
圖源:網絡
和大多數“原年人”一樣,金肖易也和留在北京的朋友“拼單過年”:“要說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缺少了七大姑八大姨的‘親切問候’。”
和去年相比,金肖易沒有拿到年終獎。因為感覺受到排擠,2020年元旦后他從某互聯網大廠線上教育部門辭職,轉入另一家互聯網教育公司。因此,他損失了三個月工資的年終獎,金額大概在10萬元左右,新東家則沒有給剛入職的他發年終獎。
在新公司里,金肖易擔任的是活動策劃,薪資待遇不錯,但是崗位要求也很高。老板多次督促他盡快拿出成績來,讓金肖易倍感壓力。此外,新環境也需要他加速融入進去,這些多重壓力常常讓他失眠。
春節假期,讓他有了喘口氣、歇一歇的機會,“原地過年”也讓他能夠暫時不用考慮工作上的事情,按下焦慮的“暫停鍵”。
(記者 李玉洋)
作者/IT時報記者 李蘊坤 李丹琦 徐曉倩 孫鵬飛 李玉洋
編輯/挨踢妹
排版/黃建
圖片/維基百科、Pentame、Unsplash、網絡
來源/《IT時報》公眾號vittimes
發表評論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