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飛劍--走進山西襄汾民俗文化
905
2023-09-15
編輯推薦:太平面塑,當?shù)厮追Q“花饃”,源于山西省襄汾縣一帶。太平面塑具有鮮明的地方風格,在婚喪嫁娶、壽誕生辰、人生禮俗和祈禱祭祀等方面都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深受百姓喜愛。作品樸實簡練,造型夸張生動,用色明朗大方,風格粗獷簡練,富有雅拙的美感,刻畫形象追求神似和意境,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是研究歷史、考古、民俗、雕塑、美術等學科不可忽視的民俗實物資料。2016年,被山西省確定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太平繡球內涵深厚,歷史悠久,蘊含了可貴的民族精神和豐富的民族情感;它精湛的工藝充滿著生活的氣息,是世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符號和特征之一。太平繡球造型優(yōu)美,工藝精湛,在生活中提煉紋樣,注重對事物本身的再現(xiàn);繡球圓潤的造型寓意團結和睦,它的圖案充滿生活氣息,反映了人民對生活、自然和本民族文化的美好向往,凝聚了其對生活的需求和現(xiàn)實事物的憧憬。創(chuàng)新性的圖案形象不僅滿足了生活的審美需要,還原了實物材料的真實生動性,無論在美學方面還是在文學領域都具有極高的價值。多次作為外交禮品贈送各國駐華節(jié)使和國際友人。2017年,被山西省確定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虎年春節(jié)之際,深圳市民俗攝影學會新媒體中心主任丁飛劍走進山西襄汾民俗文化,拜訪太平面塑傳承人王文娟、太平繡球傳承人劉云芳,近距離感受到“傳承千年的指尖藝術!”記錄下許多精彩瞬間,現(xiàn)精選部分照片,以饗讀者。作品欣賞王文娟與太平面塑王文娟是襄汾縣古城鎮(zhèn)站李村的一名農家女,10歲就跟著母親學習蒸花饃、做面塑。1999年1月嫁入白家,也將面塑制作工藝帶到了婆家。2003年9月,在從事過一段幼教工作后,王文娟與丈夫商量決定走面塑制作工藝之路。18年來,在夫妻倆不懈努力下,面塑制作工藝得到了很大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其制作的花鳥魚蟲、十二生肖、八仙過海等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深受群眾喜愛和專家認可。2017年,王文娟創(chuàng)作的“威風鑼鼓”面塑榮獲陜西秦晉豫黃河金三角蓮花大賽面花類金獎;同年,王文娟獲得臨汾市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2018年,王文娟被授予第四批市級非遺項目“太平面塑”代表性傳承人;2019年,王文娟被遴選為縣人才中心專家?guī)斐蓡T。—— 丁飛劍 2022.2山西▲《太平面塑》劉云芳與太平繡球劉云芳,一個80后農家女,家住山西省襄汾縣趙康鎮(zhèn)趙康村,系“太平繡球”的第五代傳承人。10年前由山西省洪洞縣嫁到了襄汾縣趙康村。一個偶然的機會,發(fā)現(xiàn)夫家婆婆尉英英會做繡球,便有了想學制作繡球的想法。沒有想到這一學就是10余年。2016 年6月,她創(chuàng)辦了屬于自己的襄汾縣趙康紅紅傳統(tǒng)手工專業(yè)合作社,將村里百余名婦女組織起來并培訓成了“能工巧手”。經過多年研究與探索,使“太平繡球”制作工藝得到了進一步傳承與發(fā)展,“太平繡球制作技藝”被列入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她本人也成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太平繡球”的傳承人。2017年8月,太平繡球“青花瓷”在第三屆山西省文化產業(yè)博覽會上獲得銀獎,一時讓“太平繡球”名聲鵲起,驚艷四方。如今,太平繡球正被當?shù)卮蛟斐梢粋€文化品牌,形成了年產值近百萬元的文化產業(yè)。—— 丁飛劍 2022.2山西▲《太平繡球》
發(fā)表評論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