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姓楊的名人有哪些,楊家將...
1002
2023-09-20
經歷了混亂的五代十國的中國,當時并沒有任何的文明禮教制度可言,后由趙匡胤一舉平定,建立宋,重塑的是禮教文明,制度倫理,中國由此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
宋朝,是我國古代美學的鼎盛時代,美學文化,工藝技術,社會制度,科技發展等都是站在世界巔峰的,領先世界幾千年。
北宋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開放,最自由,最富足的時代了。
但如北宋興盛的詞曲文風一樣,飄逸纖細,北宋如此富庶卻又如此羸弱。
國家經濟如此發達,軍事能力卻跟不上步伐,導致北宋變成了一只富有卻待宰的羔羊。
北宋人民生活自由,出現了很多話本演義小說,流傳后世的楊家將的故事,如今也經常改編成影視作品。
在常見的影視作品中,楊家將的形象一直都是驍勇善戰,甚至連楊門女將都巾幗不讓須眉。
如男兒一樣保家衛國,征戰沙場,并且這個優秀的將族傳承了七代,每一代都善戰勇猛。
但后期北宋被破國的時候,為什么這群被演義傳說描述得那么忠勇愛國的楊家將,卻沒有出來拯救北宋呢?到底是記載有誤還是有什么其他的原因呢?
歷史上的楊家將其實演義故事就只是演義故事,歷史上真實的楊家將并沒有像故事里寫的那樣,甚至沒有傳承到七代,歷史記載有名有姓的只有三代人,并且一代不如一代。
演義小說里的楊家將,英明神武,戰而不敗,但根據歷史記載,真實的歷史要從楊家將的首代將領楊業說起,楊業的出現,是楊家將出現在歷史和被世人傳頌的主要原因。
楊業因北漢破國歸宋后,一直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在自己的邊疆守衛著這一方國土,楊業就是后來演義故事中楊令公的原型。
他本叫楊崇貴,是北漢的一個將軍,因個人能力突出,帶兵神勇,戰斗力強。
深得北漢皇帝的信任和喜愛,甚至賜國姓“劉”,名繼業,而后北漢被宋收服,北漢破國。
北宋皇帝趙光義聽著劉姓刺耳,就命其恢復原姓楊,名業。
楊業為北宋效力后,也沒有私心,說白了他不是玩弄權術的謀臣,作為帶兵打仗的鐵血男兒來說,他只想保護百姓。
百姓依然還是他一直守護的那些百姓,至于哪個國家當權,對于他來說,并無二致。
遼軍在當時戰斗力驚人,是存在于北宋周邊最不安定、最危險的因,北宋一直在遭受遼國的侵擾,苦于草原騎兵的勇猛,宋人也毫無辦法。
但那時的楊家將確實如故事中一般,抵抗了契丹人,保衛了大宋邊境,在楊業的帶領下,雁門關之戰宋軍大獲全勝。
楊業僅僅只率領了幾千騎兵,繞到后路偷襲,就潰擊了遼軍十萬大軍,從那以后,楊業一戰成名,百姓還封其“楊無敵”,楊家將的聲望與日俱增。
雁門關一戰成名,楊家將從此聲名大噪,但人怕出名豬怕壯。
楊業一個北漢遺民,還是一個武將,深受百姓愛戴,又受天子贊譽,朝中文官自是不悅,于是不停上書誣陷楊業。
說他此時手握重權,又人人稱頌,恐怕有篡權之險,眾所周知,宋朝就是靠宋太祖趙匡胤兵變建立,所以趙太祖建國后選擇“自廢武功”,大肆培養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官。
防止自己的子孫后代遭到歷史的重演,所以篡權,謀反這類的禁詞,是宋代天子都很忌諱的詞匯。
但楊業被赤裸裸地彈劾,文官們想著肯定能重傷其羽翼,結果沒想到,宋太宗趙光義雖然理事不行,但還是明事理之人。
他深知現在的宋朝根基不穩,離不開邊境的安定,離不開楊業的楊家將,其次,他也明白守邊疆之將領自古都易被妒忌。
所以他壓下了所有彈劾楊業的折子,還給楊業加官進爵,一代英雄遭人記恨,埋下了楊家將衰落的源頭禍根。
北宋雍熙三年,由楊業領頭的北伐戰爭開始了,說起來在文學作品里,作者將楊業的死都歸罪于潘仁美,其實歷史并非如此。
潘仁美的原型是楊業的部下,名叫潘美,但是他與楊業是出生入死的同僚,并非謀害楊業的主要責任人。
此事要從楊業北伐遭遇大敗說起,楊業領軍北伐,他的西路軍前鋒連戰告捷,收復了四州之地,但是東路軍卻遭遇大敗。
楊業憑多年經驗判斷,眼下形勢十分不利,不應再追擊,上奏趙光義,趙光義也許了,命令楊、潘二人,護送四州百姓,一路班師回朝,再另做打算。
結果遼國此時非常憤怒,他們率領了十余萬大軍想做困獸之斗,這時軍隊面臨兩難抉擇。
楊業認為窮寇莫追,失了理智的遼軍我們應該先避開,守住四州為上策,最后再由雁門天險去伏擊遼軍,打他一個出其不意。
但當時的監軍王侁因平時的妒忌,覺得憑什么都聽楊業的?就賭氣似的和楊業對著干,楊業說伏擊,他說那有失我大宋風骨,要我軍正面迎戰。
楊業還欲和其理論,便被王侁欲加之罪加身,說其一副說一不二的天子做派,連朝廷派來的監軍都不放在眼里。
楊業忠心耿耿,哪受得了這般污蔑,只能放棄和他爭執,按他說的,正面抗敵。
但楊業制定了一個抗敵方針,先他帶著前路沖散敵人的隊形,此時肯定會被圍困,后軍再攻擊敵人的后側,形成一個夾擊之態,潘美作為后路領帥,指導作戰。
楊業出兵后,果然遇到了敵人強大猛烈的攻擊,被圍困無法突擊。
可原定的此時應由潘美帶領援兵夾擊,卻一個人影也沒有,此時的楊業心里已了然,奮力抗敵,最終兒子延玉戰死沙場,楊業被俘虜。
遼國本就是游牧民族,他們自古欣賞鐵血真男兒,楊業與他們纏斗多年,雖為敵,卻也敬重他,于是俘虜了他希望他投降遼國,為遼效力。
可楊業的錚錚鐵骨,愛國忠心使他無法背棄自己的信念,即便他知道那個國家害他,妒他,殺他,可他依舊選擇了為國舍命,后絕食三日而亡。
楊家將只延續了三代楊家將的第二代領軍人物是楊業的長子,楊延昭,北伐戰爭中他也在戰場,奮勇殺敵的熱血是流淌在他們胸腔里的。
他北伐時毫不示弱,手臂被敵軍的箭射穿也沒有放棄,拖著一只鮮血淋漓的手,單手抗敵。
因父親楊業戰死,朝廷為補償和嘉獎楊家將抗敵有功,厚賞楊延昭,希望其繼承楊業遺志,繼續為國效力。
也許是父親和弟弟被奸人所害讓這個男人心中已經寒透了心,他一生都刻意和朝廷隔離開來,安靜地在邊疆守了一輩子。
可能他也愿意就在邊疆守著,畢竟,他的父親和弟弟永遠留在了這里。
楊延昭五十七歲時,死在了邊疆,和自己的父親,兄弟,還有無數因保衛國家戰死在這片土地的楊家將人們,一同長眠于這片世代奉獻了自己一生的土地。
后楊延昭的兒子楊文廣長大,因討賊有功,皇帝信任他讓他當了自己的侍從官,這是楊家人第一次離開邊疆踏入朝廷。
范仲淹對這個名將之后非常欣賞,常常提拔,楊文廣多次升遷,此時的遼國和宋國關系又緊張了起來。
和平到來還沒有多久,就又開始蠢蠢欲動騷擾邊境,甚至提出要宋朝割讓土地。
楊文廣和遼軍有不共戴天之仇,雖不在邊疆了卻也心系于此,多次上書進言。
憑借世代與遼打交道的經驗,提出很多抗遼的建設性意見,可朝廷都并無采納,還未得到回復,楊文廣就因病含恨而終了。
就此,楊家將的赤膽忠心只留下一些傳說,和百姓口中的聲聲夸贊,楊家將從此沒落,從此再無才人,歷史再無相關后人記載。
到底何原因沒落?楊家將的故事看完整個一個唏噓,也不難看出為什么北宋滅國時,楊家將不出現了。
宋朝一直以來重文輕武的制度,讓這個國家看似富有卻內里脆弱,沒有完整的軍事系統的國家,根本就不堪一擊。
北宋之初還能靠上供來換取暫時的安慰,但隨著社會奢靡之風的盛行,國庫也空虛吃緊,經濟發展開始減弱,此時一陣風來,都能吹倒這個如宋風文人般羸弱的國家。
宋朝的指揮權一直牢牢把控在文官手里,可請問,文官沒有打過一天仗,靠的都是紙上談兵,怎么做出正確的領導決策?
楊業當初官職是軍隊里面最高的,卻也沒有指揮權,決策權和指揮權都在監兵手里,這才直接造成楊家將的衰落。
楊文廣死后,他的后人都沒有入朝為官的,可此時距離北宋滅國還有三十多年,也就是說,北宋滅國之前,楊家將就已經在歷史的洪流中消失殆盡了。
所以楊家將不是不出來拯救北宋,而是沒辦法,可即便就是楊業再世,北宋的滅亡也是不可能被阻止的。
武將和習武之人在宋朝,一直是被視為社會最底層的粗莽野夫,國家給軍隊的軍餉不足文人的百分之一。
隨著國力的逐漸衰弱,軍隊的待遇更是跌到谷底,很多人在這樣的國家方針下,都不愿意當武將,久而久之百姓也更多的會將其子女培養為文人,楊家應該也是這樣。
在現實的打擊和祖輩的經驗里,楊家應該都棄武從文,不愿意再為國家行軍打仗。
歷史再無記載,楊家滿門忠烈落此下場,但我寧愿相信,他們從此真的過上了平凡普通的日子。
結尾相信各位讀者已經對楊家將為什么不出面救國,心里已經有了自己的答案,楊家逐漸丟兵棄甲,不是當了逃兵,而是為了保命。
北宋時期的武人,真的是一個低等的存在,仿佛那些真正的在戰場上拋頭顱灑熱血的勇士,還比不過坐在朝廷用筆指點江山的文官。
文能太平盛世,但武能保家衛國,有國才有家。
武力才應該是冷兵器時代國家的根基,宋朝上至高官,下至百姓,之所以能安穩地讀書作畫,都是因為有人遠在邊疆為他們保了一方平安。
北宋臨近滅亡的時候,兵臨城下,憑字體畫作流傳至今的宋徽宗,居然會去相信一個江湖騙子能施法擊退敵軍,護國周全。
而不相信宗澤、李綱等北宋名將的作戰能力,這種行徑,真是國家的悲哀,也是國家政策下歷史的必然。
楊家將門都是英雄兒女,滿門忠烈,即便后續不再活躍在歷史舞臺。但是百姓傳頌撰寫的各種繪本小說里,都繼續歌頌著他們的豐功偉績,并給了他們一個圓滿的結局,這對于楊家后人來說,也算是一種安慰了。
各位讀者對于楊家將有什么看法?歡迎留言區一同討論!
發表評論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