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頭條作者:狀元景有個老兄名孫頁,看著我寫的東西,眉頭緊鎖:“啥啥啥玩意兒啊,寫得可能挺好,但我看不明白你要說啥!”這也正是我所苦惱的,寫出來總是冗長而瑣屑,不得要領。歸因以論,還是我的思維過于散漫,就如孟子筆下那個學下棋的人,可能聽到一聲鶴唳,便聯想到鴻鵠將至,然后就要思援弓繳而射之了,下一步呢,可能又想到兄弟爭雁……博士買驢,書券三紙,未有驢字,積習漸靡,面目可憎。孫頁老兄見多識廣,他告訴我:“貴人語遲,以稀為貴。你不說話沒人拿你當啞巴。再者,現在是什么時代了?第一,微時代;第二,讀圖時代。會啪啪個鍵盤,真當自己是作家了?唐僧啊,絮絮叨叨,以后你的筆名就叫“猴兒都煩”吧。哥哥我給你指條明路,以后發文章,多發圖片,少寫文字,別低估讀者的智商!讀圖時代!”好吧!讓讀圖時代來得更猛烈些吧!無非是把廁所外面的“男”和“女”換成“高跟鞋”和“煙斗”!伏羲畫文王演的陰陽爻算不算讀圖時代?“河圖洛書”算不算讀圖時代?象形文字算不算讀圖時代?《山海經》被配了好些圖算不算讀圖時代?我突然意識到,自己最近看的一本書,也頗符合讀圖時代——《三才圖會》,之所以會讀到這本書,還得感謝某同事,此人花了大幾千塊買件披風樣的毛毛衣,不由讓我散漫地想到了王熙鳳的那件“石青刻絲灰鼠披風”,我特想知道鳳姐這披風和白云大媽“四十一天租的”黃綠貂絨有啥區別,不禁也犯了胡適先生的“考據癖”。便去查灰鼠披衣,感謝度娘,查著查著查出了一本特別有意思的書——《三才圖會》,明萬歷年間,王圻及其子王思義撰寫,百科式圖錄類書,洋洋灑灑一百零八卷。“奇書在手,應有盡有!三才圖會,您值得擁有!”好吧,廣告很短,馬上回來!這本書為啥叫“三才圖會”?“圖會”好說,“三才”是個啥?閑聊《三字經》,我們聊一下“三才”。三才者,天地人。古文字中的“才”,據說是草木萌生的樣子,象征生生不息。我們不妨遙想一番,皇天后土之間,我們的祖先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勞苦卻安詳。耕耘天地間,自然萬物生,這圖景不正是對“生生不息”的最好詮釋嗎?老子講“三生萬物”是不是也暗含了三才的意思呢?儒家所謂的“一以貫三者為王”,說的也無非是天地人和吧。前些天講項羽,我們爭論過項羽的封號——霸王。為什么霸在先,王在后?“霸”里的“革”,是皮鞭,月是人身,皮鞭像雨點一樣打在人身上——“看我這暴脾氣”!(俺一家之言啊),雖然入了本紀,但只落得烏江自刎——生能白版為天子,死剩烏江一美人,悲慨之余,你是不是也能想到王安石的詩呢——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得民心者得天下啊!一以貫三者為王,生生不息者三才!這些感慨,在《三才圖會》里沒有,在讀圖時代里沒有,在已然蟲蛀的汗青韋編里,隱約聽得到!孫頁老兄,“猴兒都煩”最后獻上美圖一幅,權作本文封面吧,叫“讀圖時代的愛情!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