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甜品,漢代湯餅、宋代包...
435
2023-09-24
《詩經*大雅*生民》寫周的始祖后稷的事,其中著重寫了后稷稼穡。收獲了糧食以祭祀神祇,糧食要做成熟食。制作的過程寫得很詳細。“或舂或揄,或簸或蹂。釋之叟叟,烝之浮浮。”奴隸們搗米去殼舀出,揚去糠皮、揉搓去米殼,淘米,蒸熟。可見脫粒做飯是繁復的集體勞動。
春秋末期,公輸般創制了石磨。石磨可以磨礱谷物,能磨脫谷物皮殼又能進一步加工讓小麥的麩皮從麥面中分離出來加工成面粉。如此一來,各種粉制食品應運而生,才開始有了“粉食”。漢代有了人工手推或是畜力牽動的石轉磨,簸選谷物用的木制農具棗風車被創制出來,可以利用扇板回轉生風的動力對糧食進行加工。自兩漢開始,杵臼、踏碓、水碓、風車、石轉磨盛行于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農村。元代發明了機械傳動磨面的辦法,把磨設在樓上,樓下用機軸旋動產生動力。粉食在磨面機械化的基礎上也大力發展起來。
所謂“粉食”,包括的種類很多:餅、面、糕、團等等都屬于粉食之類。“餅”即用面粉調和而成,有蒸餅、胡餅、湯餅等等。“蒸餅”是一種很古老的粉食,顧名思義即用水蒸而成。后趙石虎最喜歡吃蒸餅,用面粉做皮,用干棗、胡桃瓤為心,蒸熟而食。湯餅其實是指現在我們說的“面”。古代的“面”指面粉,面粉制成的一概稱“餅”,用湯煮面就叫“湯餅”。宋代的面就有很多種了,如“雞絲面”、“卷魚面”、“三鮮面”等都是《夢梁錄》里所載。宋代的粉食極其豐富,南宋《武林舊事》里提到有“千層餅”、“油酥餅”、“月餅”等等。我們現在吃的“燒餅”古代也吃,叫作“火餅”。我們現在吃的“馓子”古代也吃,叫作“環餅”。此外還有種類豐富的包子、餃子,大抵以“面”做皮,有各種餡兒:糖餡、豆沙餡、蜜蠟餡、飯餡、酸餡、筍肉餡、棗栗餡等等,或甜或咸、或犖或素。
古代的餅面類食物現在基本都屬于“點心”,不算作正餐。
“糕”也是早有淵源的食物。《周禮*天官*籩人》記載,“羞籩之實,糗餌粉餈。”“餈”又作“粢”,本指稷米。鄭玄作注稱為“餈糕”,即漢代始稱之為“糕”。“餌”與“餈”同樣是指糕,又有不同:“餌”是將米磨成粉制成糕;“餈”則是先將米蒸熟再搗成粉制成糕。北方喜食餅,南方喜食糕,據《武林舊事》里提及的南宋時期的“糕”有很多:糖糕、麥糕、雪糕、蜂糖糕、豆糕、粟糕、乳糕、栗糕、糍糕等等。
南方的糕點名目繁多,統稱為“茶食”。《夢梁錄》里說,“杭城食店,多是效學京師人。凡點索茶食,大要及時,如欲速飽,先重后輕。”
北方的點心最著名的是“京八件”。京八件源自于清代宮廷的“大八件”。“京八件”是一個籠統的稱呼,原來僅是指在點心上刻上“福”、“祿”、“壽”、“喜”等等吉利話,擺在盤子里形成圖案,八盤稱為“八件”。后來“京八件”按種類細分又可分為:酥皮大八件、奶皮小八件、酒皮細八件。
“京八件”都是有餡點心,區別主要在用點心皮的不同。“酥皮”是指兩次和面,讓點心皮形成一層一層的酥皮;“奶皮”是和面時加入鮮奶;“酒皮”是和面時加入黃酒或白蘭地。“京八件”的點心餡以白糖、山楂、棗泥、澄沙等為主料,以子仁、桂花、玫瑰、蜂蜜等輔料,形成八種點心餡:玫瑰餡、香蕉餡、青梅餡、白糖餡、棗泥餡、豆沙餡、豆蓉餡、椒鹽餡。
小八件則要做成各種水果的形狀,如“桃”、“杏”、“蘋果”、“柿子”、“橘”、“棗”等等,以諧音取其美好寓意。
發表評論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