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來歷,①“江山”這個名字的...
1122
2023-09-25
編者按: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在浙閩贛三省交界處,有一個縣域曾被一代君王命名為“江山”,沿用至今。這里有世界自然遺產江郎山,黃巢起義遺址仙霞關,文化飛地廿八都,江南毛氏發祥地清漾,錢江源頭之一江山港……一處處神奇的自然和人文景觀如一顆顆明珠,鑲嵌在江山大地上,熠熠生輝。
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一代代江山人生生不息,他們實干拼搏、開拓進取,為了夢想而奮斗著。“崇學” 是江山人的優秀傳統,“務實”是江山人的行事作風,“包容”是江山人的胸襟膽略,“創新”是江山人的時代追求。
在2019江山人發展大會召開之際,浙江日報報業集團衢州分社、江山市委統戰部和江山市委宣傳部聯合推出“神奇的江山” 、“追夢江山人”系列報道,講述江山的自然風情和江山人的創業創新故事。
每當與外地小伙伴介紹自己是哪里人時,總有一種底氣,因為“江山” 這個名字好記又霸氣。那么你真的知道,江山 ,這個霸氣的地名是怎么來的?
名片:
■ 人物:江山(縣)市
■ 出生:公元621年(唐武德四年)——至今
■ 原名:須江縣
■ 曾用名:禮賢縣
---唐武德四年(621)
分信安縣地置須江縣,為江山建縣之始
---五代吳越寶正六年(931)
改須江縣為江山縣
---南宋咸淳三年(1267)
江山縣改名為禮賢縣
---元至元十三年(1276)
復名江山縣
1987年撤銷江山縣設立江山市
從上面的圖表可以清楚地知道,江山縣的“前世”是須江縣,在五代十國時期被改成“江山”。但是在古代,一個縣域竟然敢叫“江山”,這個縣令不怕犯了boss的忌諱被砍頭嗎?
小編先來給大家講一講今天的重點,“江山”的由來。小伙伴們準備好瓜子和板凳吧,漲姿勢時候到了↓↓↓
在五代十國時期,因為“大唐”集團倒閉了,手頭上稍微有點資本的,都想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
吳越國的“董事長兼CEO”的錢镠(liú)也算其中一個大集團吧。說到錢镠(liú)這就要提到他的一個稱號了--不改名字不舒服斯基·錢镠!
來看看他改過的名字↓↓↓
因與淮南楊氏交惡,以“淮寇未平,恥聞逆姓”為由
改浦陽為浦江,
改東陽為東場,
改富陽為富春,
改暨陽為諸暨,
改松陽為長松。
因有白烏棲于瑞安縣的集云山,覺得是好兆頭
遂改安固為瑞安。
因避梁太祖父朱誠之諱
改樂成為樂清,改長城為長興。
避梁朱茂琳諱
改鄮縣為鄞縣。
因治理盂溪水患
改樂安為永安,仰祈永保平安,即今浙江仙居縣。
另又改唐興為天臺。
是不是感覺好多熟悉的地名竟然都出自錢镠童鞋的手筆。
那他又因為什么要將須江縣改成江山縣呢?民間有兩種說法:
1、給須江縣改名的那年,[五代吳越寶正六年(931年)]錢镠董事長已經垂垂老矣(80歲高齡),那個時候的他又非常迷信,覺得“須江”方言音與“輸江”相同,覺得不吉利,讓人聯想到“輸了江山”,就下旨改須江為江山。同年,錢镠還以“丘”與“墓”近義不吉,遂改龍丘為龍游。
2、說吳越國的董事長錢镠“高瞻遠矚”,深知“江山”是公司的重大項目,保住了“江山”就保住了江山?。毥靥幷汩}贛三省交界處,軍事意義非凡,絕不可失,可以說“得須江縣就如得江山”,“保住須江就保住江山社稷”。下旨改“須江縣”為“江山縣”,意在提醒繼任者永遠不可喪失“江山”這一要地)。
相對于民間的傳說,官方史書上《江山地名志》說道:“五代吳越寶正六年,吳越王錢镠以縣南有江郎山,改名江山縣,此為今縣名由來”。
清代《讀史方輿紀要》:“江郎山,縣南五十里,山高六百尋,一名金純山,一名須郎山。有三峰皆聳秀,俗呼江郎三爿石……錢氏以此山名縣”。
祝旖波 攝
看到這里,小伙伴可能就有疑問了,錢氏既以江郎山改縣名,但為何錢氏不改為江郎縣,或為須郎縣,卻改為江山縣呢?
其實“江郎山”早前的名字就叫“江山”?!端鍟?志?卷二十六》記載,“信安有江山、悲思嶺。有定陽溪。” 這是能找到最早有“江山”地名的記載。 信安,西晉太康元年(280)由新安縣改名而來,包括今衢州市范圍,隋朝江山還未設縣,屬信安縣;定陽溪、悲思嶺,查閱《弘治衢州府志》,定陽溪即現烏溪江的古名,而悲思嶺就在烏溪江的上游,現相思源附近。
《浙江古今地名詞典》記載,“江山,古山名。”《隋書?地理志》記載,東陽郡信安縣有“ 江山”,即現今江山市江郎山。
這正是錢镠以江郎山改江山縣名的原因吧,江山由山名而成了縣名也就順理成章了。
江山由來之“前世”篇
那么“須江縣”又是怎么來的呢?
江山唐武德四年設縣時稱須江,至于原因,古代地理志書和衢州府志、江山縣市志記載有兩種說法。
說法一、以縣南有須江溪,因以為名。
唐代《元和郡縣圖志》記載,“唐武德四年置衢州,分信安縣南境置須江縣,八年并廢。永昌元年秋復置,以縣南有須江溪,因以為名?!?/p>
五代后晉劉昫、張昭遠等撰的《舊唐書》記載,“武德四年,分信安置,城南有須江。[集釋]《??庇洝吩疲骸对椭尽肪矶阂钥h南有須江溪,因以為名?!?/p>
宋代《太平環宇志》記載,“本信安縣之南境,唐武德四年分信安縣置須江縣,因南有須江為名。”
清代《康熙衢州府志》(修于1711年)記載,“江山縣,唐以城南須江名須江縣,《舊唐書?地理志》?!?/p>
1990年版《江山市志》記載,“唐武德四年(621),分信安縣地置須江縣,以城南有須江得名?!?/p>
說法二、以縣南有江郎山,北有須女泉,故名。
明代《弘治衢州府志》(修于1503年,目前衢州保存最早的府志)記載,“按舊志,隋漢以前屬信安縣。唐武德四年,以信安為衢州,始析州之南境置須江縣。以縣南有江郎山,北有須女泉,故名?!?/p>
《嘉靖衢州府志》(修于1564年)、《天啟衢州府志》(修于1623年)、《天啟江山縣志》記載與《弘治衢州府志》基本一致。
從縣名的來歷看,說法一以溪命名。說法二以名山名泉命名。關于須江縣名來源的兩種說法,筆者認為以溪命名更合理,其理由有四個方面。
一是記載以溪命名的史料時間早,最接近江山設縣時間。
唐武德四年(621)江山設縣,記載以溪命名的史料《元和郡縣圖志》由李吉甫撰寫于憲宗元和年間(806—820年),《舊唐書》成書于后晉開運二年(945年)。
而記載名山名泉命名的史料最早的是明代《弘治衢州府志》,成書時間為弘治十六年(1503)。
明代弘治衢州府志
二是記載以溪命名的史料更具權威性。
《元和郡縣圖志》是漢民族現存最早的古代總地志,是中國唐代的一部地理總志,對古代政區地理沿革有比較系統的敘述。
《舊唐書》為后晉天福五年(940年)奉石敬瑭之命修撰,史料來源比較豐富,其史料來自實錄和唐人所修國史。
《太平寰宇記》為宋太宗趙炅時地理總志,樂史撰,是繼《元和郡縣志》后又一部現存較早較完整的地理總志。
元和郡縣圖志
上述史書均為國家級權威地理志書。
而記載名山名泉命名的史料全部出自部份衢州府志和江山縣志,地方志書的編寫,常由于史料查找困難,不方便考證,志書多采用照錄的方式進行記載,常出現前人錯了,后人就跟著錯的情況。
三是地方志書也曾對以名山名泉命名的說法提出質疑。
江山纂修縣志的時間始于明代,至今,凡14次。明正統、正德十五年、嘉靖二十三年、天啟三年均修過縣志,除《天啟江山縣志》外,其余刊本已佚,僅有書目著錄。
清代康熙、乾隆、同治年間修過5次,均有存本。從現存志書來看,對于須江縣名的來歷說法不一。最早的明代衢州府志及江山縣志均記載為以江郎山和須女泉而得名。
而編修于1711年的《康熙衢州府志》、1776年的《乾隆江山縣志》、1990及2013年版的《江山市志》均認為須江縣以溪而得名。
《乾隆江山縣志》就對此作過考證,其《沿革志》記載:“須江,武德四年分信安置,以城南有須江?!逼洹缎且爸尽酚涊d:“據《隋書地理志》,金華為婺州,以天文婺女而名。而唐之衢州又以婺州析置,因之置須江縣,此須女之說所昉也??滴跣脸笾熘疽厝擞噱a直謂,泉名須女,適當女宿之度,則鑿矣。”又對須女泉作如下記載:“《朱志》,縣北三里,發源西山之麓,深不及丈,……逆流溉田數百畝余,唐因之名縣曰須江。案:縣以鹿溪水名須江,而名不因泉。”
四是古縣名以名山名水取名較為常見,但以山名與泉名結合的方式命名的比較罕見。
發表評論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