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頭條作者:隨緣江湖1禹王碑遺址衡山縣云峰村的禹王碑從衡山縣城西行約20千米,便到了福田鋪鄉云峰村。云峰村因坐落在云密峰下而得名。其中心位置在云峰橋,橋的右側是一條狹長的山谷,山谷的左邊為云密峰,右邊為紫蓋峰。沿者峽谷的小道蜿蜒而上,過禹王橋,在云密峰的峰腰,有一塊天然的巨石,巨石的左邊是一條當地人稱為禹溪的小溪,順溪而上是大禹巖,再走2千米左右到達隱真坪,隱真坪上有座隱真寺,文化大革命時被毀。巨石的右邊以前也有條禹溪,大躍進時被填平開辟成了水田。巨石周圍以前都是亂石堆,后被慢慢地開辟成曬谷坪和建房基地。1997年,巨石被一個叫王大成的農戶砌屋時砌進了廚房的墻體。而這塊巨石,正是失蹤千年,堪稱中華三大瑰寶的禹王碑。禹碑真面目衡山縣云峰村禹王碑走進村民王大成家三層樓的房子,在一樓堂屋 后面的廚房里,我們見到了這塊巨石,即被發現的禹碑。只見這塊禹碑高2米多,寬1.5米,重10余噸,形似桃子,靜靜地臥在靠水池的墻邊。禹碑的一部分嵌進了墻體,其中有一角在當時建房時被打掉。據房主王大成介紹,被打掉的石頭已當成階石都留在屋后。禹碑的左斜面上有不規整的紋飾,能見到一些人工雕刻的痕跡,字形成蝌蚪形,模糊難辨。1984 年,南岳文物處曠光輝先生根據古籍記載,曾在云密峰和紫蓋峰之間尋找禹碑,發現這塊巨石的文字比現在的要清晰,他說:從石頂往下看,隱約可見文字5行,每行共有13字,巨石石左上端有字3行,共13字,所有文均字形奇特,無人相識。這些文字歷代曾有人翻譯過。明嘉靖年間楊慎的譯文是:承帝日咨:翼輔佐卿,洲渚與登,鳥獸之門,參身洪流,而明發爾興。久旅忘家,宿岳麓庭。智營形折,心罔弗辰。往求平定,華岳泰衡。宗疏事哀,勞余神禋、郁塞昏徙,南瀆衍亨。衣制食備,萬國其寧,竄舞永奔!1982年,世界人文科學院院士童文杰,一位研究禹碑30余年的八旬老人,編寫成了(禹碑釋考》。2001年,他將《禹碑釋考》修訂成《長沙岳麓山禹碑今釋》,此文入編《中國新時代人文科學優秀成果精選》,被評為國際優秀論文。其譯文如下:承帝口咨:翊輔維卿,洲渚坎,龍蛇專行,置身洚流,而明發爾興!久旅忘家,宿岳麓庭,智靡形折,器網弗辰,往來平定,華嵩泰衡。宗疏源哀,乘桴伸壅,郁塞咸趨,南讀衍亨。衣織食既,庶民登寧,鳥獸永奔。這就是禹碑,一塊神奇的巨石,一篇奇異的文字,它脫下了神秘的面紗,還歷史以本來,現真顏于世間。禹碑由來說被保護的禹王碑關于禹碑的由來,有多種傳說。其一,禹治水,刻石銘志。據伍新福主編的《湖南通史?古代卷》記載:大禹在治水過程中,南抵蒼梧,即寧遠九疑山下。曾登南岳衡山,于此處殺白馬祭天,仰天長嘯,夢繡衣童子,授金簡玉文,禹按其文治水,于是刻石以銘志,表示治水的決心。是石即為后人所說的衡山禹碑。其二,禹治水成功,立碑記德。相傳四千年前,神州洪水滔天,舜命禹治水。禹帶領百姓奮斗十三年,三顧家門而不入。最后來到湖南衡山,夢見蒼水使者,在仙翁的指點下獲金簡玉文,按其道征服洪水,疏通湘資沅澧等九條河流潮宗于海。湖南先民對禹萬分感激,要求立碑為禹記功,禹謙讓,不答應。先民執意要立,禹說:我得金簡玉文天書,才能治好水患,要立碑,仍天書文字,百姓不得認。于是先民將禹提供的77字刻在衡山云密峰下水繞石壇之上。其三,越王朱勾碑。浙江曹錦炎先生考定為越王勾踐之孫朱勾聯合四族部落打敗楚國后,在南岳立盟約而刻下此碑。其四,衡山民間傳說。傳說舜帝時候,洪水滔天,舜帝就命鯀去治水,鯀采用塞填的治水方法,不但沒有把洪水治服,反而造成更大的災難,舜帝就把鯀殺了。鯀的兒子禹長大后,舜帝見他品德高尚,聰明能干,就命大再去治水。起初大禹采用其父填塞的辦法,經過一段時間后 ,才知道填塞的辦法錯了。于是便歷諸異域,為治水求賢。他東從博木之地至黑齒之國,西從三危之國至一臂三面之鄉;南從交趾孫樸續禍之國到不死之鄉,北從令正之國到積水積石之山。還派了太章和豎亥步量大地。他的皮膚曬得黝黑,腳也走跛了。大禹不但走遍四方大地,還翻閱了很多書。后來他從《黃帝中經)中得知,在九嶷東南天柱,號日宛委(即南岳衡山)的地方,黃帝曾在這里藏有金簡玉文,內有治水之道,他便來到南岳衡山,殺白馬以祭山岳。可南岳七十二峰,盤亙八百里,這金簡玉文,到底藏在哪座山峰?大禹不分天晴落雨,每日從這峰跑到那峰,沒日沒夜地進行尋找。一日,大禹爬山勞累,枕石而睡,夢見玄夷蒼水使者。使者告之:想得到金簡玉文,到黃帝巖頂,頂上有一盤石,鑿石可得書。大禹醒來后,按使者吩咐,齋戒沐浴,登上山峰,果見一盤石,鑿開盤石 ,便得寶書。大禹按書中治水之道,該湮則湮,該疏則疏。果然把洪水治理好了。大禹治理好洪水后,把金簡玉文送還南岳山,藏金簡玉文的山峰,就是現在南天門下的金簡峰。大禹在南岳衡山期間,留下了許多勝跡。他殺白馬祭山岳的地方叫殺馬沖。巾紫峰上的紫金臺是他遇祭舜帝之所。南岳祝圣寺,原稱清冷宮,是他為崇祀舜帝所建。宮后有他親手所植的柏樹,叫禹柏。云密峰下休憩的地方叫大禹巖,大禹巖下有紀念其治水功德的禹、碑。禹碑是我國最古的一塊碑文。后人還在大廟御樓中豎起了了塊刻著“功高神再””的大石碑,以紀念大禹的業績。禹碑真偽辨衡陽石鼓書院的禹王碑關于禹碑最早的文字記載,見于西晉和南北朝時期。羅含的《湘中記》,趙曄的《吳越春秋》都曾有過記載。其后,酈道元的《水經注》,徐靈期的《南岳記》,張世南的《游宦紀聞》,王象之《輿地紀勝》,劉顯的《粹機錄》等古籍也有記述。晉羅含的《湘中記》說:“響嶁山有王牒,禹按其文以治水,上有禹碑。南朝宋徐靈期《南岳記》則說:“云密峰有禹治水碑,皆蝌蚪文字。碑下有石壇,流水縈之,最為勝絕。上述兩文關于禹碑所記地點不一,一說在峋嶁峰(古指衡山),一說在云密峰。而徐靈期曾修真于紫蓋、云密二峰下的上清宮,采藥煉丹,或許見過云密峰的禹碑,應更準確些。禹碑的第一次流傳于世,是蕭齊時期。據梁代劉顯《粹機錄》記載:"蕭齊高祖子鑠封桂陽王,時有山人成翳游衡岳,得禹碑。摹而獻之,王寶之,爰采佳石翻刻,始見于世。”后來,唐代文學家韓愈來南岳尋禹碑不見,作了首《岣嶁山神禹碑》詩,太息而去。韓愈可能見過拓本,不然不會在詩中描述那樣形象,他說禹碑的字是“蝌蚪拳身薤葉披,鸞飄鳳泊孥蛟螭”。而現存的禹碑翻印刻本文字,的確是蛇飛龍孥,而且是一種獸頭文字“鸞飄鳳泊” 。但蕭齊時拓本一直未傳世。長沙岳麓山禹王碑宋代陳田夫《總勝集》所記禹碑,大概是沿襲徐靈期《衡岳記》而來。陳田夫是修道于九真洞的老圃庵,也不時到水簾洞、隱真坪、禹溪一帶采藥,但他卻說禹碑只傳說曾有“樵者見石壁上有兩虬相交碑上,雙睛掣電,石光縈日,不可正視。怖畏走之不已。此后了無見者”。由此可見,陳田夫也沒見過禹碑。時隔60年后,四川人何致卻在云密峰找到了禹碑。張世南的《游宦紀聞》記載:何賢良(名致,字子一)于嘉定五年( 1212)游南岳,至云密峰下,遇一樵夫說見過一石碑有數十字,于是樵夫作導,“過隱真坪,復渡二小澗,攀蘿捫葛" ,找到石刻。何致摹刻石碑于岳麓,自此禹碑遍天下,全國約有五六十處禹碑都出自岳麓山禹碑的摹刻。至于衡陽岣嶁峰上的禹碑,清人即已指出系“后人所刻,原非故物”。根據上述古籍記載,真正的“禹碑母本”當在衡山云密峰下無疑了。而且,下述分析也足以佐證這一結論:從巨石的地理位置來看:據宋陳田夫《南岳總勝集》載:“云密峰,高五千三百丈,西有大禹巖,昔禹王致齋祈真處……峰半有禹橋,禹溪,禹碑,禹王至此,量之高四千一百丈,皆蝌蚪之書?!笨计鋾r之“尺”較今天為短,一尺約一掌,合19.95厘米,將之換算后,云密峰高應為700米以上,禹碑約在500—530米處。經實地測量, 云峰村巨石所處高度與記載相吻合,且禹強之上有大禹巖。衡陽縣岣嶁峰的禹王碑從巨石所在地的地形特征來看:南宋張世南《游宦紀聞》載:“過隱真坪,復渡二小澗,攀蘿捫葛,至碑所?!彼侮愄锓颉赌显揽倓偌份d:”云密峰有禹治水碑,皆蝌蚪之字,碑下有石壇,流水縈之,最為勝絕?!倍F在云峰村巨石圍也有禹溪,禹王橋、隱真坪、大禹巖等地名,且禹溪環巨石繞行半周(另一條禹溪大躍進時被開辟成水田)。這些地形地貌地名與古籍記載完全相符。從專家學者的考證看:2007年6月20日,湖南省文物局文物處處長江文輝邀集有關專家實地對巨石進行了鑒定,在拆除了巨石上的墻壁后,專家們對這塊巨石的位置、形狀、大小及周邊環境進行了長達4小時的考證。最后專家們一致認定:禹碑遺址在此無疑。但巨石因年代久遠和人為破壞,已破損磨蝕,無明顯可考字跡,是否禹碑母本,有待進一步考證。對這一結論,同來考證的世界人文社會科學院院士、研究禹碑達30余年的童文杰先生不以為然,他認為禹碑母本如清晰可辨,肯定是偽造品,原因有三:一是從當時刻碑工具來看,禹碑應是5000年前所刻,屬新石器時代末期,雕刻工具落后,本身刻痕不是很深;二是從禹碑刻面來看,文字刻在巨石斜面,斜面的自然風化腐蝕強度比豎面大;三是從人為破壞來看,隨著人類的發展,禹碑隱藏的深山密林逐漸被開發為人類居住場所,所遭受的人為破壞自然隨之增多,據當地老人回憶,小時候他們在此放??巢?,常坐在石碑上乘涼,對上面奇怪的文字刻痕,喜歡用柴刀和石頭打砸。至1997年石碑被砌進墻體并打掉一角,破壞更為嚴重。由于種種原因,禹碑不可能看清明顯字痕,然而看不清楚又不能認定巨石是禹碑,這本身就很矛盾。童老表示:根據巨石上有人工鑿痕及周邊的地形環境,完全可以認定巨石就是禹碑母本。另據村民王代桃介紹,在八十年代石碑未被鑿毀前曾拓印兩字,可惜未留下來。經現場專家核對其回憶寫出的所拓兩字,疑似岳麓山禹碑第一行頭一字和第三行頭一字。衡陽縣岣嶁峰的禹王碑2010年6月底,著名的文物專家,前湖南省文物局文物處謝處長專程來衡山考察禹王碑,他在詳盡地分析了所有資料并深人現場進行勘察后,肯定地說:“衡山禹王碑確為禹碑母本,如有人懷疑,叫他直接來找我也可以?!焙馍接硗醣F已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省文物部門又正會同縣文物部門將衡山禹王碑申報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被批準的日期應該是指日可待了。衡山縣云峰村禹王碑省級保護單位禹碑考證的意義中華民族常以炎黃子孫而自豪。古代傳說中,黃帝部落在黃河流域生活,先后和南方的蚩尤部落、西方的炎帝部落發生戰爭。后來,黃帝部落打敗了蚩尤部落,又合并了炎帝部落,終于成為中原各部落共同擁戴的首領。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在黃河流域長期生活,繁衍后代,構成了以后華夏族的主干部分,中華民族因之稱為炎黃子孫。黃帝以后,黃河流域還出現了幾位著名的部落首領一堯、舜、禹。禹是古代傳說中治水的英雄,禹治水的功勞,博得了世人的稱贊,被尊稱為“夏后氏”,即為諸夏之族最高的首領,后人又稱其為大禹或夏禹。禹碑的發現,意義極為重大。其一,可將中華文明上溯近千年。中國歷史真正有史料文獻記載的是夏、商、周奴隸制王朝,而炎黃時代,包括“三皇”、“五帝”的說法,歷史上眾說紛紜。按(史記》和其他一些史書的說法,三皇是指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五帝是指黃帝、顓頊、帝嚳、堯、舜。而這些記載都是根據古書上神話傳說而來,并無真實的史料文獻。禹碑的發現,使大禹治水由古代傳說變為史實,也可追溯堯舜時代為史實,從而使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上推近千年。其二,從中國文字的起源來說,一直認為最早的文字是商代的甲骨文,而禹碑的發現,就說明中國最古老的石刻距今五千多年,比殷墟的甲骨文,要早近千年。所以,按湖南省文物局江文輝處長的話:“禹牌的價值怎么講都不過分。”禹王碑全文文章轉自衡山縣政協主編的《人杰地靈話衡山》,由向柏云整理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