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頭條作者:頑皮的小猴古人對年齡的雅稱,那好家伙,簡直細致的不得了, 很美各年齡段都有不一樣的雅稱,男孩兒女孩兒性別不一樣,說法也不盡相同,這也算是中國人特有的一種浪漫吧!?童年7、8歲:髫齔(tiáo chèn),本來這個詞就是指7、8歲的幼年,但男孩兒女孩兒又稍有不同,小孩兒換牙叫作“齔”,通常女孩兒7歲、男孩兒8歲開始換牙,所以具體來說,髫齔這個詞指女孩兒7歲、男孩兒8歲。也叫始齔或童齔。13-15歲:女孩子13歲左右叫豆蔻年華,杜牧詩云“成年15-20歲:古代男子15歲束發之年,表示你已經是個大孩子了,但還未成年;女子15歲則已經成年,標志是及笄,稱作及笄之年。男孩子20歲才成年,行加冠禮,加冠之年,也叫及冠或弱冠;女孩子20歲則叫桃李年華。?三十而立、四十不惑30歲:這個就比較熟悉了,男人30叫而立之年;而古代女人30歲,雖然沒有一個具體的說法,但普遍30-40歲的女性被稱作半老徐娘,人到中年而風韻猶存的意思。我說的古代,是古代,萬惡的封建社會。40歲:不惑之年,你都到這把年紀了,做事兒就不能再糊里糊涂,風里雨里都走過了,起碼的明辨是非的能力還是要有一點的,不是說男人四十一枝花嘛,你已經不是花骨朵兒了,不能瞎比綻放。知天命50歲:《論語》說“五十而知天命”,有人理解成到了這個年紀,一切都注定了,就聽天由命吧,用現在話來說就是躺平擺爛,照這樣說好家伙,現代人20歲就知天命了。其實不是,知天命是說,雖然你知道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但依舊全力以赴去做,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花甲和古稀60歲:花甲之年,古代以天干地支紀年,每60年一個循環,每一個循環為一甲子,天干地支又要對應什么十二生肖啦,又要對應生命星宿啦,總之錯綜復雜,所以就叫“花甲”了。60歲也稱耳順之年,老子修為已經到了一定的境界,你說什么好聽的不好聽的,無所謂,我開心就好。70歲:古稀之年,自古以來就十分稀少,古人年平均壽命短,活到70歲簡直是上輩子積德了,說法出自杜甫《曲江》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耄耋和期頤80歲:耄耋之年,耄和耋兩個字,都是指80、90歲的年紀,泛指高壽的老人。100歲:期頤之年,期是要的意思,頤是保養、供養的意思,有成語不是說頤養天年嘛,感性點說,人(父母)到100歲,生活難以自理,作為子女依然要供養父母。《禮記》說“百年曰期,頤”,就說人生以百年為期,所以稱為期頤之年。?小結好了,這些就是常見的一些古人對年齡的雅稱,有些是出自經典,如“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就出自儒家經典《論語》;有些出于風俗如女子十五及笄、男子二十加冠;有些出自詩文,如豆蔻年華、古稀之年。我所舉例的這是很小一部分,開頭就說了,古人對幾乎每個年齡段都有不同的雅稱,甚至一個年紀有多個雅稱,男女性別不同也有不一樣的雅稱,這些雅稱都非常有趣,從中也能體現出中國古人的浪漫,和對人生的美好期待。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