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代表十二生肖哪幾肖,關于中...
955
2023-10-06
關于中國民間生肖文化之淺見(續篇) ——你是何年何月生?你屬什么?為啥?
【傳明天下魅力中國 】轉載:原創: 倪寶誠民間藝術團 倪寶誠民間藝術
關于中國民間生肖文化之淺見(續篇)——你是何年何月生?你屬什么?為啥?倪寶誠古人用十二獸與十二地支相配用以紀年,并作為人的屬相,則是十二支(支應讀“枝”),派生演化的結果。其傳統配制形式,至今仍然使用,家喻戶曉。即:子鼠、丑牛、寅虎、兔、辰龍、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豬十二生肖。如某人生于子年即屬鼠,生于丑年即屬牛,生于寅年即屬虎,生于卯年即屬兔。以此類推,活至六十歲時為一甲子,稱:“六十花甲子”。則大吉大利。用十二獸紀年始于何時,說法不一,有說始自漢代,也有說始自南北朝。實際上先秦(春秋戰國)文獻中已見。實際上從夏商帝王世系中,常可見到十干或十二支中的符號,曾被使用作為帝王的人名,如夏代帝王孔甲、帝胤甲中的“甲”字,帝履癸的“癸”字。商始祖“契”的六世孫王亥,又采用了十二支的最后一個字“亥”。而亥的兒子則叫甲微,又是“十干”的首字。商代至成湯以下,大多帝王的名字都用過“十干”,如大丁、大甲、大庚、小甲、盤庚、武丁等等,用以紀日取名。大橈和容成是夏殷時代的智者,之后被神化了而《世本》說:“容成造歷,大橈作甲子”。《列仙傳》云:“容成公自稱黃帝師,見于周穆王,善輔導之術。”《后漢書·律歷志》載:“大橈始作甲子。”《月令章句》解釋說:“大橈作甲子取名曰;干名曰年;作子丑名月,謂之枝。”所以,天干地支的“干”與“支”的原字應是“樹桿”與“枝枝”的關系,而干支二字實際是后人的簡化了。《尚書正義》又說:“大橈與容成皆為黃帝之臣。自黃帝以來,開始用甲子紀日,每六十年為甲子一周。”這已將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配的排法說得比較明白了,時至今日依然沒有變化。《詩經·小雅·吉日》云:“吉日庚午,既差我馬”。即以午與馬相對。《左傳·僖公五年》有“龍尾伏辰”之句,用辰與龍相對,可見當時已有午馬、辰龍的排列了。《左傳·襄公十四年》記有:陳國役人殺貴族慶虎、慶寅的記載,古代曾有父子、兄弟取名字而義同(寅與虎)的習慣,而寅與虎就又是對應的。在楚辭中楚國大夫、詩人屈原更是以虎月虎日生人為榮,曾作詞: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所以是以十二獸紀年,是經過千百年選擇,始出自原始社會的圖騰崇拜心理。我們從“生肖”的命名即可看出圖騰信仰的信息。按辭書所說:“骨肉相似曰肖”,“不似其祖先者曰不肖”,意思是說:被貶為不肖子孫!人不像其父母,而以某種動物為“生肖”。——求其屬相與某種動物相似,或謂其生命(靈魂)來源于某種動物,這無非就是認動物為祖,先并與其性情相似,這不是“圖騰崇拜”是什么?十二生肖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在中國人的民俗生活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在現當代中國并未因為改用陽歷紀年而銷聲匿跡。相反,在改革開放后,人民生活富裕,隨著時代的發展,已經賦予它更多的新意,十二生肖文化是一種精神文明現象。如名家作書、作畫,日歷、郵票設計,乃至生日送禮也常以生肖圖案為題,以資紀念。文:倪寶誠圖:倪銘發表評論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