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年的真正含義,賦比興有什么區(qū)...
469
2023-10-06
前幾天回答了這樣一個問題:詩歌中“賦比興”的具體含義是什么?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如何使用,請舉例說明?
前言說起《詩經(jīng)》,大家都知道風(fēng)、雅、頌、賦、比、興,合稱"六義"。
東漢鄭玄解釋賦、比、興說:
賦之言鋪,直鋪陳今之政教善惡。比,見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類以言之。興,見今之美,嫌于媚諛,取善事以喻勸之。《 毛詩正義》
這種說法是把“賦比興”和政治、教化相結(jié)合,是從政治勸諫的角度來分析。
唐朝孔穎達解釋說:"賦比興是詩之所用,風(fēng)雅頌是詩之成形"。簡單來說,風(fēng)、雅、頌是詩的體裁;賦、比、興是詩的作法,是三種修辭方法。
在詩詞的創(chuàng)作中,如何使用好賦、比、興最能反映一個詩人的特點和水平。
三種方法里,賦中有興,興中有賦 ;而比和興,又很容易混淆。
一、賦者鋪也詩詞歌賦的“賦”,是一種文體,例如司馬相如的《子虛賦》、南朝鮑照的《蕪城賦》,江淹的《別賦》等。這里說的賦,不是文體,是一種修辭方法。
唐代經(jīng)學(xué)家孔穎達解釋鄭玄的“賦”云 :
鄭以賦之言鋪也,鋪陳善惡,則詩文直陳其事,不譬喻者,皆賦辭也 。
賦就是直接描述,不拐彎抹角,可敘事,可寫景,可抒情。例如杜甫的《北征》整首詩都在描述自己一路的所見所思:
皇帝二載秋,閏八月初吉。杜子將北征,蒼茫問家室。維時遭艱虞,朝野少暇日。顧慚恩私被,詔許歸蓬蓽。
拜辭詣闕下,怵惕久未出。雖乏諫諍姿,恐君有遺失。君誠中興主,經(jīng)緯固密勿。東胡反未已,臣甫憤所切.......
北宋著名的詞人柳永,也很善于用賦的方式填詞,例如《雨霖鈴》: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方留戀處,蘭舟催發(fā)。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此去經(jīng)年,應(yīng)是良辰好景虛設(shè)。便縱有千種風(fēng)情,待與何人說!
這首詞刻畫情人離別時的場景,抒發(fā)離情別緒。通篇用賦,沒有比。不過其中景物的描寫有“興”的作用。
詩經(jīng)中的《葛覃》也類似,前面寫景物,后面寫人事,也被認為是賦。同樣,前面的景物描寫其實也有“興”的作用: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維葉萋萋。黃鳥于飛,集于灌木,其鳴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維葉莫莫。是刈是濩,為絺為綌,服之無斁。
言告師氏,言告言歸。薄污我私,薄澣我衣。害澣害否?歸寧父母。
二、 比 托于物關(guān)于比,孔穎達解釋說:
“比”者,比托于物,不敢正言,似有所畏懼,故云“見今之失,取比類以言之”。
作為臣子,不敢直接說,于是用打比方的方式來勸諫。例如《韓非子·喻老》中“一鳴驚人”的故事:
楚莊王蒞政三年,無令發(fā) ,無政為也 。右司馬御座 ,而與王隱, 曰'有鳥止南方之阜 ,三年不翅 ,不飛不鳴,默然無聲 ,此為何名 ?'王曰:'三年不翅,將以長羽翼 ;不飛不鳴,將以觀民則 。雖無飛,飛必沖天 ;雖無鳴,鳴必驚人。
楚莊王沒有作為,于是右司馬講了個故事,說有一枝呆鳥,不飛不叫。楚王知道他把自己比作了鳥,于是告訴他這只鳥馬上就一鳴驚人了。
《 后漢書》引用孔子家語云:
“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可載舟,亦以覆舟。君以此思危,則可知也。”
應(yīng)用在詩詞中的“比”就更多了。唐朝朱慶馀寫詩問張籍,自己能不能通過考試,把自己比成了新媳婦。《近試上張籍水部》: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在詩句中的比喻更為常見,例如《北征》雖然以賦為主,但是其中也有“比”,如:
山果多瑣細,羅生雜橡栗。或紅如丹砂,或黑如點漆。《北征》
前兩句是賦,后兩句是比。
南宋陳骙在《文則》將比喻方式分為十種:明喻、隱喻、類喻、話喻、對喻、博喻、簡喻、詳喻、引喻、虛喻。 今天我們把比喻分為簡單的三大類:明喻、隱喻、借喻。。
例如秦觀“飛紅萬點愁如海”是”明喻“。
辛棄疾“舊恨春江流不斷,新恨云山千疊 ”是隱喻。
王安石“繰成白雪桑重綠,割盡黃云稻正青”是借喻。
三、興 與比的不同興,是用某物發(fā)起,最常見的就是先寫景物,然后引導(dǎo)自己真正想說的事情。
比和興,最容易混淆。比,是用甲物比乙物。
葉嘉瑩先生認為,興,物的觸引在先,而心的感發(fā)在后。例如《關(guān)雎》
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前兩句先寫寫雎鳩,是興,后兩句寫人,是賦。
比,是心中先有所悟,于是找了一個景物來表達內(nèi)心的情感,是主觀理性的安排。如《碩鼠》: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逝將去女,適彼樂土。樂土樂土,爰得我所。
朱熹從創(chuàng)作技角度對“賦比興”有過解釋:
“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
興的使用在詩詞中非常普遍,例如上面講到賦的時候,提到柳永《雨霖鈴》賦中有興: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方留戀處....
寒蟬、驟雨的描寫是賦,也是興。對于景物的賦(描述),在全篇中可能起到興的作用,例如杜甫的《吹笛》
吹笛秋山風(fēng)月清,誰家巧作斷腸聲。風(fēng)飄律呂相和切,月傍關(guān)山幾處明。
胡騎中宵堪北走,武陵一曲想南征。故園楊柳今搖落,何得愁中曲盡生。
清朝詩人吳喬認為,前六句都是鋪墊,后兩句點出“故園之愁”的主題,因此他認為前六句都是興。但是單獨看前六句的話,當(dāng)然也是賦。
四、從岳飛兩首詞中看賦比興在《全宋詞》中,有岳飛的三首詞,其中兩首是《滿江紅》,我們比較熟悉的是這首《滿江紅·寫懷》
怒髮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這首詞高昂激烈,千百年來激勵了無數(shù)仁人志士。整首詞都是用賦體,直抒胸臆、酣暢淋漓。
岳飛另一首《小重山》的風(fēng)格就迥然不同:
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里夢,已三更。起來獨自繞階行。人悄悄,簾外月朧明。白首為功名,舊山松竹老,阻歸程。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即使不太研究詩和詞的人也會感覺出兩首詞的不同,一首如洪鐘大呂,一首如絲竹管弦。《小重山》更具備詞的傳統(tǒng)特點:愁腸百轉(zhuǎn),含蓄委婉。 區(qū)別就是《小重山》用比興之法,內(nèi)心的郁悶委婉道出,而《滿江紅》則直言不諱、奔流而下。
欲將心事付瑤琴,短短七個字,包含了深遠的寄托,余味深長。其實就是《滿江紅》中的“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結(jié)束語詩歌中的賦、比、興是最重要的修辭方法,賦,要注意是否刻畫生動,比,主體和喻體是否恰當(dāng);興,要注意是否符合通篇的情感色彩。
賦與興,常見對于景物的描寫,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這種對于景物的描述往往就起到興的作用。
比和興,客觀感受是興,主觀安排是比。用好比興,可以使得詩詞作品更加含蓄蘊藉。
@老街味道
蘇軾門下有四學(xué)士、六君子、后四學(xué)士 一共有多少人?
觀宋填詞109 岳飛的痛苦反映在這3首詞中,可以看出賦比興的區(qū)別
觀宋填詞108 胡銓是個猛人 上書要斬秦檜并竿之藁街
發(fā)表評論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