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化與土葬的政策區別,殯葬改革...
350
2023-10-08
【村長曉佳一】記錄鄉村生活,書寫“三農”問題,解讀社會焦點!謝謝關注!
我國殯葬改革逐年推進,幾十年來各種法律條文愈發完善,然而關于火葬和土葬的爭論就沒有停過,現在殯葬改革再次創新,要進行節約土地安葬,因而很多人認為土葬更為生態節地,那么是不是土葬要恢復了?清明上墳找不到墳頭清明節是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在民俗中,清明是最為重大的節日。我國民眾大部分不信佛、不信教,但是我們心中也有信仰,崇拜祖先、信仰祖先,才讓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一代代流傳,不能斷代。而清明祭祖就是我們要感念先人,表達崇敬與哀思,但是既然是要祭祖上墳,就要有墓地,有可以祭祀的地方。在農村還好,我們基本上能找到墳頭,然而在殯葬改革之下,許多人連墳頭都找不到了。4月4日,網傳一位老大爺在墓園里竟然找不到自己老伴的墳墓,只記得名字,最后求助了管理人員,結果有沒有找到我們暫且不談,只是感覺既好笑也悲涼。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最后連存在的痕跡都將要被抹去,我們不得不懷疑這世界我們有沒有來過。土葬火葬之爭近年來殯葬改革之風吹進了農村,土葬被強制性改為火葬,在改革之初民間的抵觸情緒很大,以至于很多老人在禁止土葬的禁令實施前自殺,就是為了能夠不被火燒;還有不少地區因為棺材的問題大打出手,從而為火葬改革留下一道傷疤。那么,從這兩方面看,火葬好還是土葬好?第一、火葬之所以推進火葬,以專家們的話來說好處很多,主要有三點:①就是減少土地資源的浪費,集中土地資源,把所有的墳頭放在一起組建墓園,進行統一管理;②減少污染,土葬尸首逐漸發生腐爛,產生有毒有害氣體、液體等物質,污染土壤與空氣;③減輕農民喪葬負擔,土葬使用貴重棺木,少則幾千多則數萬,還要破壞田地挖洞穴等等。第二、土葬然而,部分農民則是持著反對態度。其一、火葬缺少對死者的人為關懷,就以北大教授吳飛的話來說,火葬場就如同處理垃圾的處理站,為的就是盡快的把人的尸體處理干凈;其二、相較于火葬,土葬更為節約耕地,在農民看來,土葬不立碑,不硬化,五服之后不添墳,往復循環不占用一點耕地,而火葬后進墓園,大理石墓千年不變,這才是浪費土地;其三、土葬比火葬更省錢,現在農村大多都是火葬后繼續進行土葬的儀式,也就是中間多了一筆火葬費,況且墓地的買賣費用、管理費用就不是一個棺材所能比擬的。殯葬改革再創新,土葬能恢復嗎?4月4日,央視13套的央視新聞就殯葬改革采訪了民政部社會事務司司長王金華,他表示,截至2021年底,全國火葬區面積約占國土面積的52%,覆蓋8億多人口;2021年全國火化率達58.8%,比上年增長7.3%。其中,自愿選擇生態節地安葬方式的人數快速增長,生態安葬主要是以樹葬、花壇葬、骨灰撒海、自然葬等方式的安葬。看來我們對于這個節地生態安葬有誤解,節地安葬是在火葬的基礎之上在進行骨灰的拋灑直至徹底消失,甚至是由多個骨灰混合在一處地方,這樣對于我們農民來說無疑是“合葬”,目前來說絕對是一大忌諱。這相對于火葬來說恐怕更難讓老百姓接受,然而這樣的安葬方式卻快速增長,這也許是墓地緊張與價格上漲之后出現的無奈之舉。其實要節約土地,土葬完全也是可以做到這一點,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棺木深埋、不留墳頭,也算是可以以樹葬等形式而存在,至少在每年的清明我們有個祭奠的地方,能夠表達對先輩的思念,在這個世界上還有人證明他們都來過。那么問題來了,關于土葬、火葬、不留骨灰葬,你支持哪一個?發表評論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