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jpg)
來源頭條作者:閑人電影如果要評選華語影史最經(jīng)典的功夫片,成龍的《醉拳》系列肯定少不了。但是很多人看過都看過成龍的《醉拳2》,卻不知道這個系列電影一共有三部,而《醉拳》的誕生源于成龍的大火。1978年,在羅維手底下郁郁寡歡的成龍遇到了吳思遠與袁和平。這一年,在邵氏和嘉禾之外獨立制片的吳思遠看到了袁和平的才華,提拔他做導演,第一部電影便是成龍主演的《蛇形刁手》。當年《蛇形刁手》票房270萬,盡管數(shù)字不是很亮眼,但是與跟著羅維拍的那些模仿李小龍的爛片相比,已經(jīng)是天壤之別了。《蛇形刁手》之后,成龍總算擺脫了“票房毒藥”的稱號。有了洪金寶的《三德和尚與舂米六》的開創(chuàng),《蛇形刁手》的推進,功夫喜劇這個概念被逐漸觀眾追捧,成龍也由此而紅。在片中,成龍和袁小田師徒的形象也深入人心,那時的觀眾對這對師傅搞怪,徒弟雜耍的組合異常歡迎。既然有人喜歡,那就是發(fā)揮港味的本質(zhì),《蛇形刁手》上映七個月后,《醉拳》橫空出世。相較于袁和平與成龍合作的第一部電影《蛇形刁手》,《醉拳》雖然延續(xù)的是原班人馬,但卻是《蛇形刁手》的全面升級。動作搞笑升級,語言逗趣增加,還多了劇情反轉(zhuǎn)式幽默,這在以往遵循邵氏功夫片模式的港片里很少見。連成龍和袁小田的角色設定也比《蛇形刁手》討喜,少了《蛇形刁手》里的苦大仇深,這才算是正統(tǒng)的功夫喜劇。尤其是袁和平跟成龍一起獨創(chuàng)的醉八仙,以及最后一招何仙姑,簡直就是神來之筆。每一招配一句臺詞,每一招都花樣多遍,即使是后來的成龍、袁和平都無法復制這段經(jīng)典。不過,故事上依舊遵循功夫片的老套路。跟邵氏的經(jīng)典武俠片一樣,電影開頭留下一個被高手仇殺的懸念,直至片尾才與之對決大戰(zhàn)。劇情內(nèi)容仍然是傻小子闖蕩江湖拜師學藝后手刃敵人,但當年676萬的票房,年度第二的成績,說明那時的觀眾還沒有看厭這種套路。本來“醉拳”的故事到這里就結(jié)束了。但是1994年,成龍為了給武師公會籌錢重啟了這個經(jīng)典IP,《醉拳2》應運而生。這部電影被《時代周刊》評為“1994年世界十大佳片”以及“全球史上百部最佳電影”之一,也為下一年《紅番區(qū)》在美國大火打下了基礎。《醉拳2》的動作、故事不多贅述。來說說這片的結(jié)局,《醉拳2》還有另外一個版本。那就是成龍喝工業(yè)酒精喝多了成了傻子了,是為了警示年輕人不要跟著電影中的成龍學喝酒玩醉拳。但是嘉禾考慮到這個結(jié)局會影響成龍的形象,直接給刪除了,現(xiàn)在只在DVD版中有幸得見,也無傷大雅。看過《醉拳2》,再看成龍的《十二生肖》,會覺得后者真是東施效顰。故事跟《醉拳2》如出一轍,但是在動作設計、空間運用、剪輯蒙太奇上差的不是一星半點。而且片中還少了梅艷芳、劉德華、狄龍、黃日華、盧惠光,成龍還老了幾十歲,動作的漂亮程度大不如前。另外,劉家良真是頑固不化、守舊老派的代表。在《醉拳2》中跟成龍因動作設計方面的分歧鬧掰后,自己搞了一部《醉拳3》。與成龍的《醉拳2》的四千多萬票房相比,《醉拳3》僅有700多萬,劉家良終究跟不上時代,卻還不肯改變。至于劉家良重新拉一班人馬拍得《醉拳3》,可用四個字來形容——不知所云。三年前,徐克與袁家班用《黃飛鴻之壯志凌云》中的佛山無影腳證明了劉家良的老派過時了。之后成龍用《醉拳2》再次證明了劉家良的功夫喜劇不適應時代了,然而劉家良不服氣,非要自己用《醉拳3》又證明一次自己真的該退隱了。《醉拳3》從故事到演員是一次大幅度的減分。片名叫“醉拳”,但內(nèi)容跟醉拳沒有一點關(guān)系,只是簡單的提了一下,完全是蹭熱度的作品。表面看劉德華和鄭少秋是主演,其實男三才是真正的男主,不知演技為何物的花瓶李嘉欣是真正的女主。然而男主動作不好看,也不有趣,跟成龍差了不止一座泰山那么大,李嘉欣到還算可以,至少貢獻了她銀幕上最美的樣子,但其他部分,確實不合格。《醉拳3》之后,劉家良便因身體狀況不佳減少了電影制作,逐漸淡出了電影圈。盡管劉家良對于新鮮事物的接受度幾乎為零,但是也不能因此否認劉家良對香港電影的貢獻。在七八十年代,劉家班還是拍出了不少經(jīng)典,如《少林三十六房》《少林搭棚大師》等,都是拳拳到肉的代表作。他也是香港從武術(shù)指導升任導演的第一人,這才讓吳思遠、邵氏、嘉禾們看到了武術(shù)指導的潛力,才有了后來的袁和平、洪金寶由武術(shù)指導轉(zhuǎn)為導演的認可。其實,也是從1994年開始,華語功夫片已經(jīng)不復當年之勇了。早些年助推功夫片大火的那些人或退隱、或轉(zhuǎn)型、或遠走,功夫片的人才出現(xiàn)了斷層。成龍在第二年因《紅番區(qū)》打入好萊塢,又憑借《尖峰時刻》奠定在好萊塢的地位,此后極少染指功夫片。劉家良身體抱恙,袁和平轉(zhuǎn)向時裝動作片和電視劇領(lǐng)域,洪金寶僅有《一個好人》票房豐收,徐克的《刀》票房慘敗。之后徐克、洪金寶、李連杰聯(lián)手的《黃飛鴻之西域雄獅》票房3026萬,年度第四,但第二年李連杰便跟隨成龍的腳步遠赴好萊塢。即使后來李連杰的《霍元甲》和甄子丹的《葉問》帶火了一段時間功夫片,但也只是回光返照。因為《霍元甲》《葉問》的劇本硬傷太多,刻意到片中除了李連杰、甄子丹之外的其他角色都成了工具人。至于故事,延續(xù)的還是上世紀70年代功夫片的套路。只不過李連杰、甄子丹把傻小子闖蕩江湖拜師學藝后手刃敵人改成了一代宗師很憤怒,經(jīng)歷挫折后最終頓悟。這種拍了近50年的功夫片模式顯然已經(jīng)到了壽終正寢的時候了,故事難以再創(chuàng)新,演員沒有更新?lián)Q代,功夫片的這扇門已經(jīng)關(guān)死了。如今,功夫片再也不會煥發(fā)當年的生機。但有這些老片存在,曾經(jīng)光怪陸離的光影世界就不會被人們遺忘。也許華語動作片在許多年后會成為一個符號被人記起,也或許會隨之消失,就像沙漠上的腳印一樣,風一吹,什么痕跡都沒有了。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