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頭條作者:丁阿凡提一、年齡的定義年齡,指一個人從出生時起到計算時止生存的時間長度,通常用年歲來表示。年齡是一種具有生物學基礎的自然標志,一個人出生以后,隨著日月流逝,年齡也隨之增長,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二、中國的年齡分段1、童年:0歲—6歲(周歲,下同) (1)嬰兒期0-3周月;(2)小兒期4周月—2、5歲;(3)幼兒期2、5歲后—6歲;2、少年:7歲—17歲。(1)啟蒙期7歲—10歲;(2)逆反期11歲—14歲;(3)成長期15歲—17歲;3、青年:18歲—40歲。(1)青春期18—28歲;(2)成熟期29—40歲;4、中年:41—65歲。(1)壯實期41—48歲;(2)穩健期49—55歲;(3)調整期56-65歲;5、老年:66歲以后。(1)初老期67—72歲;(2)中老期73—84歲;(3)年老期85歲以后。三、中國古代年齡劃分表1、幼年時期湯餅:出生三天,邀請親友吃湯餅。初度:周歲時候,出自《離騷》“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生小:幼年時期,出自《孔雀東南飛》“昔作女兒時,生小出野里”。2、童年時期總角:兒童時期,古代兒童將頭發分成兩半,各扎成一個結,如同羊角,因此稱為“總角”。垂髫:指童年,比總角稍大一些,還未冠,頭發下垂,因此稱作“垂髫”。始齔:7,8歲左右的年紀,齔指的是換牙,始齔指兒童開始換牙的時期。教數:9歲開始學習的時候。外傅:10歲到了外出求學的年紀3、少年時期舞勺:指的是男子13歲,是一種13歲男孩學習的文舞。豆蔻:指女子13~14歲,出自《贈別》“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束發:指男子15歲,15歲為成童,古代男孩成童時束發為髻。及笄:指女子15歲。4、青年時期舞象:指男子15~20歲。待年:指的是女子成年待嫁,常有待字閨中的說法。弱冠:指男子20歲,古代男子20歲行弱冠之禮,表示已經成年。5、壯年時期而立:指30歲,30歲又叫而立之年。6、中年時期不惑:40歲,出自《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知命:指50歲,出自《論語·為政》“五十而知天命”。7、老年時期花甲(耳順):指60歲古稀:指70歲,出自《曲江》“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皓首:指老年時期,出自《后漢書·呂強傳》“故太尉段潁,武勇冠世,習于邊事,垂發服戎,功成皓首”。耄耋:指70~90歲,出自《漢·曹操·對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壽終。恩澤廣及草木昆蟲”。黃發、鮐背、期頤:指長壽老人。在上文當中,也只是通過年齡這個范圍去界定每一個時期的人,但是在很多時候,有一些人可能會擁有著不同于該年齡階段的想法心思或者是其他能力,因此,大家在與別人交談的時候,其實大可不必以年齡作為一個劃分來對對方進行區別對待,而是將對方放在一個平等的地位上去交流,這個時候事情可能會更好解決。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