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命帶雙官是什么意思,中國人信...
599
2023-10-11
來稿/景風【續】
巧筠從回憶中回到現實之中,心中沒有寄托,一天天的也真是沒有意義。劉四嫂勸她領養一個孩子,一來可以派遣當前的寂寞,二來老了也有個依靠。又有陶澍這門闊親戚,也不用害怕孩子日后沒本事。
可是,自從那次來信,巧筠誤以為信中言辭太過傲慢,胸中的那股子傲氣讓他絕不接受陶澍施舍的東西。而且她還誤會了陶澍,認為他是那種做了官就得意忘形的人。所以她才不需要陶澍照應,“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這也不見得只有陶澍一個人能夠做到。她好像在賭氣似的想要領養一個孩子來超過他。
過去她好像是憑著那一股氣支撐著自己生活,她憑著那股絕不向陶澍低頭的骨氣活著。不過,當她得知陶澍并沒有嫌棄她的意思的時候,當她知道陶澍還在幫助自己只是不想讓自己知道的時候,她一下子釋然了,那股支撐著她的氣消失地無影無蹤,她的整個人也就垮塌的。她選擇了上吊,幸好劉四嫂出手相救,最后她出家修行。
至于為什么說巧筠毀了與陶澍的婚約有難言之隱,作者在這本書的最后部分記錄了當時的情況。
窮困潦倒的巧筠在被拆的只剩下一間屋子的老家勉強度日,幸好還有個知心朋友劉四嫂。在外人都嘲笑她、諷刺她嫌貧愛富的時候,只有劉四嫂沒有謾罵。雖說富家的寡婦容易受欺負,可劉四嫂還是天天閑來無事跟她聊家長里短之事,從不曾欺負過她。
巧筠告訴劉四嫂,“代價都認為我嫌貧愛富、自作自受,這是我活該,怨不得別人。但是他們那些這樣說我的人都是沒有經歷過我的處境才會這樣說,如果他們親身經歷我的處境,恐怕就不會這樣說我了。”她繼續說著,當初吳良父子前來提親的時候,她是有點心動的。
因為當時的陶澍畢竟是個窮秀才,而吳家家大業大,很難不使她心動,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這也是人盡皆知的道理。可是,她之所以嫁到吳家很大程度上還是由于“命”,而引起這個“命”的直接原因就是她自己考慮得太多。
當時的她認為,雖然自己家里并不算富有,僅僅算是個小康家庭,但是她是嬌生慣養長大的,不會做飯,也不會洗衣服。就像一枝花,得在花瓶里供養者。而陶澍當時只是一個窮秀才,怎么會養得起她。她只是想著自己什么也不會,嫁到陶家之后,對他沒有幫助反而成了個累贅,害人害己。
就這樣,在她猶豫不決的時候,她爹誤會了她的意思,以為她喜歡嫁到吳家。當時她父母就因為女兒嫁入陶家還是吳家的問題天天爭吵,到最后轉機出現,把秋菱當作她妹妹嫁到陶家,而自己嫁入吳家。到那時,她自己是必須嫁到吳家了,再也不容她反悔。
也正應了師太無凈說的話——“欲除煩惱虛無我,各有姻緣莫羨人”。
其實,巧筠雖然嘴硬,但他卻始終沒有忘記過陶澍,她只是在欺騙自己,對自己說謊,勉強認為自己已經丟開了陶澍,其實始終沒有。
而文章的最后,又回到了三十年之后,陶澍聽完了“雙官誥”,下屬低聲說巧筠活著受苦也是為了陶中丞。陶澍聽到后,裝作沒聽到,心里卻說道:“你為我受苦,我又何嘗不為你受苦?”
原來陶澍內心也還想著那個“安化第一美人”,難以忘懷。兩人都飽受相思之苦,卻都為命運所束縛。秋菱又何嘗不是,能夠為她愛的人做那么多,陶澍也很體貼她、照顧她,可他們之間究竟沒有產生愛情罷。這樣對秋菱來說也太不公平,可愛情哪有什么公平可言,能夠為自己愛的人做那么多,她心里應該也很高興了。
真是“萬般全是命,半點不由人”!
發表評論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