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難夫妻的經典語錄,元稹生性多...
365
2023-10-11
中唐大才子元稹,一生中曾與六位女子有過情感糾葛,其中包括兩妻一妾、表妹崔雙文、才女薛濤和劉采春。因此元稹時常被后人譏諷為“薄幸郎”,但是這位“薄幸郎”卻又偏偏最擅長寫多情詩。
元稹在妻子韋氏去世后,曾寫下一首七言絕句《離思五首·其四》,首聯兩句寫得用滄海之水、巫山之云,比喻他和妻子的愛情,因情感真摯、熱烈而千古流傳。
傳至現代,這首詩已經成為課本中“背誦并默寫”的名篇。但是,韋氏過世后僅僅三個月,他就另娶她人。你說他到底是假意,還是真心呢?
一、《離思五首·其四》原文賞析
《離思五首·其四》——唐·元稹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詩作意譯:曾經見識過滄海的深廣,再看到別處的江河,就覺得它們相形見絀。曾經見過巫山頂上的白云,再看到別處的白云,那便不能算是白云。
隨意流連于花叢之中,我懶得再回頭去看別人。一是因為我已經潛心參禪,二是因為——我忘不了你。
《孟子·盡心》篇中說:“觀于海者難為水,游于圣人之門難為言。”對于已經見識過滄海橫流的人來說,普通的水就難入他們的法眼了。聽過圣人教誨的話后,別人的言論也很難聽得進去。
元稹化用《孟子》中的這一段話,和“巫山神女”典故擺在詩的頭兩句,用暗喻的方式告訴讀者,他和韋叢的愛情是神圣而無可替代的。
在宋玉的《高唐賦》中,巫山上的云是神女的化身,它茂如松濤,美如嬌姬。是天上人間至美的形象。而滄海納百川,胸懷之寬廣,沒有河流能夠比得上它。
因此,他和韋叢的愛情,就是這人世間最至大、至美的象征。因為見識過巫山上的白云,見識過世上最美的女子——韋叢。即使他不經意地,再度流連花叢,當他看到別的鶯鶯燕燕時,也失去了回顧的耐性。
寫到這時,元稹又開始檢討自己:從前一個這么風流的浪子,為什么現在變成了這樣呢?這大概一半是因為自己最近開始修習禪道,學著清心寡欲,另一半還是因為放不下亡妻。
元稹這一首悼亡詩比喻用得非常高妙,且抒情感十分強烈。用滄海和巫山來比喻愛情,恰好對應了戀人間的“海誓山盟”。
在中國民間文化中,男女相戀時,習慣用山海之盟來約束彼此。這是一種珍貴,卻沒有任何保障的承諾。普通情況下,當愛人一方死去,或者一方變心之后,自然煙消云散。
而在喪偶之后,用海山之盟來表明其愛情的忠貞,元稹當屬中國的第一人。因此,“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這兩句,才有悲歌響徹、江海奔騰之勢,讀來尤其令人動容。
又因為巫山上的白云,意指巫山神女。經宋玉妙筆后,巫山神女已經是終極美女的象征。她無論姿容還是成熟風韻,都絕非凡間女子所能及。
曾經見識過神女之人,看到凡間女子自然不會再動心了。如此一來,就把這兩句終極誓言推到了極致,因此時常被后世“傷情之人”引為心聲。
二、無情客即是多情人元稹于唐朝大歷十四年(公元779年)生出長安,他的祖上是鮮卑貴族,歸化后改姓元。但是傳到他家的時候,已經十分貧窮了。唐人喜歡稱郡望,所以他對外稱自己是河南洛陽人。
元稹母親鄭氏,是他父親的繼室。鄭氏嫁到元家前,元家已經有好幾個孩子了。其中老大、老二都比元稹大了二十七、八歲。父親去世后,家里請不起教書先生,全靠鄭氏教元稹讀書。
元稹自小六親緣薄,后來跟著姨父的幾個紈绔子弟,養成了狎妓飲酒的壞習慣。長輩知道之后想打他,又因為他沒爹,下不了狠心嚴加管教。但是風流歸風流,元稹讀書還是很厲害的。
在元稹沒有出仕之前,他和遠房表妹崔雙文有過一段初戀。為了紀念這一段往事,他還寫下了著名的《鶯鶯傳》。
再后來,他通過科舉出了頭,成為唐宮中人人稱道的“元才子”。當上了秘書省的校書郎,娶了太子賓客韋夏卿的小女兒韋叢。
韋叢與元稹結婚時,元稹在宮中當“閑差”,在朝廷中并不得重用。校書郎的官品不過從九品,年俸三十石,養兩家人。
韋家據說是望族,但是在當官這件事上,并沒有給元稹太大的幫助。四年之后,唐憲宗登位時,元稹才當上左拾遺。可是僅僅五個月之后,他就因為頻頻上書議論時事,被貶官到河南。
元稹貶官途中得到母親鄭氏死訊,回鄉丁憂,三年沒有任何收入(唐朝丁憂不給俸祿)。起先靠岳父、吃岳父,結果岳父死了就靠白居易接濟。但是,這終不是長久之事。
最后,元稹窮到要拔了韋氏的金釵去換酒喝,小兩口甚至還要靠挖野菜來充饑。所以他在《遣悲懷三首·其二》中感嘆:貧賤夫妻百事哀。
唐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的十二月,元稹丁憂結束。他被派到了劍南當官,在地方上辦了幾件大案,最后又得罪了朝中大員,于第二年的六月被趕到了洛陽。
沒過多久,也就是唐元和四年(公元809年),韋叢就去世了。韋叢對于元稹來說是患難夫妻,品格十分高尚的那種,所以元稹對她的感情也是相當真摯的。
至于元稹后來再娶,其實是因為當時他不過才三十三歲。再加上自己生病,身邊又有女兒需要人照顧,所以這也沒有什么可指責的。
結語元稹在中唐詩人里有一點比較特別,就是他不避諱寫“艷情詩”。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祖上是胡人的原因,所以他在個人情感方面,是相對“放縱”的,喜歡談兒女私情。
元稹的朋友并不是太多,他的兩個哥哥都比他大了近三十歲,完全不是一輩人。再加上家貧,很難交到朋友。他曾非常珍惜和白居易的友誼,后來又為朝堂上站隊的原因,和白居易拉開了距離。
元稹雖然風流,但是他其實對待每一段感情都是發自肺腑,比較真誠的。不然他絕不敢把初戀的崔雙文寫進傳奇小說,替自己留一個罵名。更不會寫下這首詩,來描繪他對韋叢的真情。
無論如何,他在寫下這首悼亡詩的時候,是具備真情實感的,因此才能得到后世最廣泛的共鳴。
發表評論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