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30而立40不惑50知天命(世界著...
1079
2023-10-12
人類對大腦一直十分著迷,從 1235 年宋慈開創(chuàng)法醫(yī)鑒定學,到 1955 年愛因斯坦大腦被偷去研究,時至今日,人類對大腦的奧秘終于有了一點成果。
大腦的發(fā)育過程是怎樣?大腦告訴我們的世界是否是真實的世界?是我們塑造了大腦,還是大腦塑造了我們?
大衛(wèi)·伊格曼在他的新書《大腦的故事》中,為我們解答了這些問題。大衛(wèi)·伊格曼是享譽全球的腦科學家,他在大腦可塑性、時間感知、聯(lián)覺和神經(jīng)律等方面有突出貢獻,獲得過美國神經(jīng)科學學會科學教育家獎,并且在《自然》《科學》等期刊發(fā)表論文過百篇。
下面就讓我們通過這本腦科學入門讀物《大腦的故事》一起探秘大腦
一、大腦是如何塑造我們的
在講解大腦發(fā)育歷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一個概念——神經(jīng)元。大腦的一切活動,都是腦內(nèi)的生物電化學反應,即一種有規(guī)律的放電模式。而承載這一切的,或者說決定我們與之不同的,則是這些生物電的載體,即“神經(jīng)元”。我們可以把神經(jīng)元看成是一個長滿觸手的球星,而兩個神經(jīng)元相連時,即他們的觸手手拉手時,這些連接處則被稱之為“突觸”
當我們出生時,嬰兒時期大腦內(nèi)的神經(jīng)元還是彼此獨立,未曾相互連接的。在0~2歲之間,隨著細胞接受開始接收感覺信息,那些我們看到的、聽到的、嘗到的、觸碰到的,有了這些感覺信息,神經(jīng)元便開始迅速連接起來。每一秒就有多大200萬個新連接(即突觸)在嬰兒腦內(nèi)形成。
隨著神經(jīng)元連接數(shù)量的迅速暴增,神經(jīng)元連接而成的突觸的數(shù)量開始爆炸性增長。在突觸數(shù)量的頂峰,也就是嬰兒發(fā)育至2歲時,大腦內(nèi)已經(jīng)擁有約100萬億個突觸,是成年人突觸數(shù)量的2倍。
當然,大腦中的神經(jīng)元并不會這樣一直連接下去,它們會依靠外界環(huán)境的刺激開始進行自我“修剪”。也就是說,雖然每個人都擁有相同的出廠設置(同樣數(shù)量的神經(jīng)元),每個人卻又不同的脾氣秉性,原因就在于后期調(diào)整,即突觸根據(jù)外界環(huán)境刺激而進行的自我修剪。
這些修剪并不是隨意為之,而是大腦根據(jù)外界環(huán)境的刺激來進行的,比如嬰兒對物體的觸碰,童年的伙伴,學校的課業(yè),所有這些,都是為了幫助大腦收集信息,完成對自己的修剪和塑造。由此可見,生長環(huán)境對大腦發(fā)育的重要性,良好的環(huán)境可以提供給大腦豐富的刺激,為大腦的發(fā)育提供基礎。
在《大腦的故事》中提到過一個案例,一個名為布加勒斯特早期干預計劃,這個研究后來成為了世界兒童早期發(fā)展的指導性研究。
研究員對羅馬尼亞孤兒院的136名,6個月到3歲之間的兒童進行了評估。這些孩子從出生就待在孤兒院中,因為孤兒院人力有限,嬰兒被關在床上不能動彈,所有的孩子擁有同樣的發(fā)型,衣著,按時間表喂食,排隊在塑料盆中小便,施行監(jiān)獄化管理。當然,這些孩子也不會得到情感回應。研究員發(fā)現(xiàn),這些在羅馬尼亞孤兒院的孩子,由于沒有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他們普遍表現(xiàn)出了糟糕的大腦發(fā)育水平。
根據(jù)測量,孤兒院孩子的智商只有普通孩子的6到7成;還有語言能力滯后等大腦發(fā)育不完善的跡象;不僅如此,用腦電圖測量后,還發(fā)現(xiàn)孩子們的神經(jīng)活動明顯較少。所以,一個充滿關愛,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對兒童大腦的發(fā)育至關重要。我們是什么樣的人,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所處的環(huán)境。
當我們成長到25歲,即成年期,大腦對突觸的修剪便漸入尾聲,之后便是我們對自己的主動塑造了。
如果前期沒發(fā)育好也別太擔心,根據(jù)大腦神經(jīng)的可塑性原則,25歲后,我們?nèi)匀豢梢赃M行自我完善,即古語有云的“30而立40不惑50知天命”。但如果你自以為前期發(fā)展很好,后期不再完善自己,不再接觸外界信息,刺激大腦,那你也會自食苦果。
春秋時期的一代霸主齊桓公,他就是因為被寵臣環(huán)繞,拒絕接收新信息,最后落得被活活餓死的下場。
古往今來,如齊桓公一般,拒絕接收新信息,導致大腦無法全面發(fā)展,做出正確判斷的事例不在少數(shù)。先有《莊子》中未曾見過世界的井底之蛙,后有因為不解黎民疾苦說出“何不食肉糜”的晉惠帝,再近一些更有清朝閉關鎖國。每一個無不是沒能對自己,也就是自己的大腦給與持續(xù)、豐富的信息刺激,最終導致了令人可笑、可嘆的悲劇。
不管何時,何種境遇,都不能放棄對外界信息的吸收,只有不斷吸收新的信息,不斷對大腦進行刺激,你的大腦才會不會停止生長,否則也可能會退化回羅馬尼亞孤兒院里大腦發(fā)育不完全的兒童。
除了無時無刻對信息的接收,大腦塑造我們的第二個方面,是過去記憶對我們的影響。 決定我們今天是什么人的,不是我們自己,而是我們昨天的記憶。
大腦通過記憶,獲取信息,記錄過去,預想未來。通過對過去信息的吸收達到自我成長,并對其重新組裝,繪制未來的畫面,從而掌握更好的進化優(yōu)勢。我們常說的吸取教訓,其實是大腦的本能,而其中的教訓,則來自我們對過去的記憶。
但我們在記憶上卻常常犯錯,我們以為自己擁有連續(xù)的記憶,但這其實是我們的幻覺。記憶的敵人并非是時間,而是其他記憶。我們可以從記憶的過程來理解:首先,外界刺激激活神經(jīng)元,之后,被激活的神經(jīng)元會相互連接、固定,最終,會形成包含這些外界信息的神經(jīng)元網(wǎng)絡,這些組織在一起的信息便是你的記憶。
但是,大腦中的神經(jīng)元并非無限量供應,隨著我們的成長,神經(jīng)元連接而成的突觸一直在被修剪,經(jīng)常激活使用,連接入神經(jīng)網(wǎng)絡的突觸會被強化,反之,則會弱化,甚至消除。我們的記憶并非是一整段完整的影片,而是一個個帶有進化信息的片段。
今天的你,不等于昨天的你。生物學上,每四個月,紅細胞就徹底更替一遍,皮膚細胞每幾個星期也會換一輪,甚至每七年里,我們身體的每一個原子就會徹底由其他原子所取代。你在不停地翻新,重生為一個新的你。即便擁有相同的經(jīng)歷和記憶,不同時期的你,也會因為記憶的更迭和外界的刺激,擁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價值觀和目標,成為完全不同的人。
我們之所以成為我們,不僅是因為我們大腦的生物學構(gòu)造,更是因為我們腦中的記憶更迭。
二、我們是如何依靠大腦感知世界的
山川風物,四時美景,我們以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通過我們的眼耳口鼻、我們的皮膚軀體體驗而來,但真正的幕后功臣,是我們的大腦,是大腦賦予了這一切意義。
為我們帶來各種覺知的感官,他們只是大腦對環(huán)境信息的收集器。眼耳口鼻等感官將環(huán)境信息轉(zhuǎn)譯為電化學信號傳輸給大腦,大腦通過比較不同感官傳來的信號,并檢測這些電活動模式,從而猜測外面的世界是怎樣的。
在大腦理解世界,猜測世界的過程中,它將這些外界的環(huán)境信息一一賦予意義,給海水賦予咸味,天空賦予色彩,花朵賦予香氣。然而腦中的世界并非是客觀的世界。客觀世界的海水不一定是咸的,天空不一定是藍的,蜂蜜也不一定是甜的,甚至連水,都不一定是濕的。
那么我們的感覺器官是否可以單獨存在,大腦又是如何比較和檢測所有傳到腦中的環(huán)境信息的呢?答案就是,大腦需要通過全身感官傳來的信息,進行全身體驗,交叉參照,并且沒有一種感官是可以單獨存在。
下面我們來舉個兩只小貓的例子。在1963年,麻省理工學院的兩位研究員將兩只出生不久的小貓放入一個圓筒內(nèi),實驗設計讓兩只小貓看到同樣的東西,接受相同的視覺刺激,唯一不同是一只小貓是通過自己行走獲得視覺刺激,這只小貓有點像拉磨的驢子,圍著圓筒中心轉(zhuǎn)圈。而另一只則是被放在盒子里,因為主動行走小貓的運動而被動獲得視覺刺激。
雖然兩只小貓獲得的視覺刺激相同,但只有靠自己身體運動的小貓發(fā)育出了正常視力。原因是自己運動的這只小貓,將自己的運動與視覺輸入變化相匹配,為大腦提供了可以交叉參照的環(huán)境信息。而另一只被動輸入的小貓,因為無法進行全身體驗,將感官信息交叉參照,最后無法發(fā)育出正常視力。因此我們得出,大腦需要通過多感官,全身性的體驗,來交叉比較收集到的環(huán)境信息,從而更好的理解世界。
那么發(fā)育出正常視力的小貓能看到所有的物體嗎?我們無法詢問小貓,但就這個問題,我們詢問了人類。答案可能有些出乎意料,你看到的并非是你以為的世界,甚至都不是全部的畫面,而只是少量的細節(jié)和你腦中的歷史畫面。
在我們一天消耗的能量中,有20%是用來為大腦提供動力。由此,為了更好的保存實力,大腦被設計成了低能耗模式,也就是說,它不會每次都處理眼睛收集來的所有畫面信息,而只是處理少量的細節(jié)。那些令人捉摸不透的魔術,就是利用了這一點,蒙蔽了我們的大腦。
而大腦如何決定處理哪些細節(jié),則是通過與腦中的歷史畫面比對后,發(fā)現(xiàn)的那些不同之處。你不禁要疑問,腦中的歷史畫面是哪來的,只能說大腦十分會編織過去,并且它對過去的編織,往往要先于我們看到的現(xiàn)實。在大腦接受外界的環(huán)境信息前,它會根據(jù)你的記憶信息構(gòu)建自己的內(nèi)部模型,之后對環(huán)境信息與其內(nèi)部模型做比較,最后將兩個畫面的差別報告給大腦,而不是將所有畫面報告給大腦。
從生物結(jié)構(gòu)來說,正向信息輸入是視覺信息進入視覺皮層,也就是從眼球到腦組織這個信息傳輸?shù)姆较颍瑫袛?shù)量龐大的神經(jīng)元連接。但令人奇怪的是,在反方向,從腦組織到眼球的方向上,神經(jīng)元的連接數(shù)目是正向的10倍。可以看出,大腦在輸出歷史畫面上要遠比接收新畫面上用功。
由此看出,我們對世界的感受,不僅因為大腦對各種環(huán)境信號賦予的意義,而我們具體能看到什么,則是依賴于大腦為我們建立的歷史信息,即過去環(huán)境對我們的影響。
三、我們是如何依靠大腦做決定的
上面講了大腦如何影響我們對外界的感知,那么大腦的運作是否會對我們的內(nèi)在特質(zhì),尤其是我們的個人決策有影響呢?
我們以為自己每一個決策,都是我們自主進行的選擇,然而在這本《大腦的故事》中,則為我們呈現(xiàn)了與之相反事實——絕大多數(shù)決策,都是大腦的無意識運轉(zhuǎn)替我們做的,而并非是我們有意識的主觀決斷。
比如我們脫口而出的詞語,對事物的好惡,甚至是簡簡單單邁出步子向前走這件事,都是大腦的無意識在操縱你。我們很容易學會走路,但如果要讓你用慢動作去演示如何邁出收回每一步,每條腿抬起的角度,用的力道,落地的方位,恐怕很難做到。
但這一切,對大腦的無意識運轉(zhuǎn)來說,則輕而易舉。我們可以一邊走路,一邊聊天,或者一邊看電影,一邊吃爆米花,我們既不擔心走路摔倒,也不會擔心爆米花送不到口中,這一切都是因為大腦的無意識在我們無法察覺的地方,時刻運轉(zhuǎn)著。 它時刻搜集外界信息,了解我們抬腿的角度,落下的方位,知道爆米花和我們張開的嘴巴的距離,并且通過它強大的計算能力,讓我們享受電影的同時,依然能準確地吃到爆米花。
你可能也曾有這樣的體驗,很多難解的問題,在和他人溝通的過程中,或是自己的自言自語中,甚至是夢境中常常能靈光閃現(xiàn)。你以為的水到渠成,其實是大腦的無意識運轉(zhuǎn)通過不斷地收集信息,并高速計算而得出的結(jié)論。
大腦的無意識如此強大,那我們的主觀意識又有什么作用呢?
如果說無時無刻不在工作的無意識運轉(zhuǎn)是一家公司的員工,那么大腦的主觀意識,則是這家公司的 CEO,它負責應對意外和突發(fā)事件,扮演腦中各種需求的仲裁角色,它還能為整體發(fā)展擬定計劃,設立目標。雖然它不經(jīng)常出現(xiàn),但它的每一次工作都具有決定性意義。
比如我們在大腦如何感受世界中講到,大腦并不是每次都識別眼睛看到的所有細節(jié),只是與歷史模型做對比,識別出現(xiàn)實畫面與歷史模型的差別,而這個差別,就是大腦認為的意外和突發(fā)事件,是無意識運轉(zhuǎn)無法處理的,需要報告給主觀意識來決斷。
主觀意識的仲裁功能就更厲害了,它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我們的行為。看似安靜的大腦其實并不平靜,會有很多想法,會時常爭吵,比如你的策劃案馬上要交稿了,但你又很想來一盤王者榮耀,你甚至還有點想吃東西,這時就需要主觀意識來根據(jù)你的計劃和目標來進行仲裁了。
大腦中的無意識運轉(zhuǎn)像大公司中的員工,他們在自己的工作崗位默默付出,是他們勤奮的工作使大腦這個能量巨大的機器得以運轉(zhuǎn),使得我們時刻行動自如。但員工們也會有爭吵,這是就需要主觀意識這個 CEO 進行仲裁,并為公司擬定發(fā)展計劃,設立行動目標,保障公司前進步伐的同時,也保障前進的方向。
四、結(jié)尾
在《大腦的故事》末尾,作者大衛(wèi)·伊格曼還暢想了人類未來,比如根據(jù)大腦對感官信號的利用原理,大衛(wèi)·伊格曼認為人類可以突破自身身體部件的限制,給自己更換甚至是擴充更經(jīng)久耐用,功能繁多的外接器官,如機械臂,或者將大腦的超級計算功能發(fā)揮極致,安裝腦機接口,將所有信息直接輸入大腦等。讓科幻電影《阿麗塔》、《黑客帝國》等成為現(xiàn)實。
至于具體怎么發(fā)展,人類能否突破自身軀體限制,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pgc-card .pgc-card-href { text-decoration: none; outline: none; display: block; width: 100%; height: 100%; } #pgc-card .pgc-card-href:hover { text-decoration: none; } /*pc 樣式*/ .pgc-card { box-sizing: border-box; height: 164px; border: 1px solid #e8e8e8; position: relative; padding: 20px 94px 12px 180px; overflow: hidden; } .pgc-card::after { content: " "; display: block; border-left: 1px solid #e8e8e8; height: 120px; position: absolute; right: 76px; top: 20px; } .pgc-cover { position: absolute; width: 162px; height: 162px; top: 0; left: 0; background-size: cover; } .pgc-content { overflow: hidden; position: relative; top: 50%; -webkit-transform: translateY(-50%); transform: translateY(-50%); } .pgc-content-title { font-size: 18px; color: #222; line-height: 1; font-weight: bold; overflow: hidden; text-overflow: ellipsis; white-space: nowrap; } .pgc-content-desc { font-size: 14px; color: #444; overflow: hidden; text-overflow: ellipsis; padding-top: 9px; overflow: hidden; line-height: 1.2em; display: -webkit-inline-box; -webkit-line-clamp: 2; -webkit-box-orient: vertical; } .pgc-content-price { font-size: 22px; color: #f85959; padding-top: 18px; line-height: 1em; } .pgc-card-buy { width: 75px; position: absolute; right: 0; top: 50px; color: #406599; font-size: 14px; text-align: center; } .pgc-buy-text { padding-top: 10px; } .pgc-icon-buy { height: 23px; width: 20px; display: inline-block; background: url(https://lf1-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pgc/v2/pgc_tpl/static/image/commodity_buy_f2b4d1a.png); } 大腦的故事 ¥69.9 購買
讀書有意思,讀有意思的書,做有意思的人
我是 @讀書有意思,歡迎關注我
下次見
發(fā)表評論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