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前后掃墓,清明節上墳
525
2023-10-14
張宏睿/文
清明節,又稱寒食節,亦叫作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是人們祭祀祖先和掃墓的日子。
25年前的七夕那天,我的父親壽終正寢,享年71歲。至今,我們兄妹幾人都已入天命、屆花甲之年,但再也不能依偎在父親身邊聆聽教誨,接受指點。在離開父親25年時間的日子里,我們依然艱難奮斗,拼搏人生。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全國各地風俗不一,但清明祭祖是流傳了2500年的習俗,不會輕易被改變。在我的老家甘肅崇信,一般都是選擇在清明前后三天或提前幾天去上墳的。我則認為,清明祭拜,就是“寄托哀思,追憶先人”!祖先制定這個節日的目的是為了讓我們不忘祖先,傳承孝道。
于是,在4月2日,農歷閏二月十二這天,我和剛下了班的侄女一同回家,前去祭拜我的父親!由于疫情三年的影響,在這三年里的“清明節”和“寒衣節”里,我們兄弟幾人是沒有回家去祭拜過父親的。所以這次,跟除夕節那天一樣,我買了足夠多的紙錢、香表、衣帽、鞋子等,我要把這幾年所欠給父親的給補回去!
在去給父親上墳的路上,我駕車行駛,這時的春雨還在淅淅瀝瀝地下著,路上雖則行人稀少,但卻真有點兒“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之意境!在大哥、我和侄女給父親燒紙錢的時候,想起父親在過去那些年月里的不易,便在心中默默的向父親祭拜:
一拜父親,在過去那些年代、在艱辛的環境中,能夠把我們姐弟6人一個個拉扯成人,建立了各自興旺發達、和諧幸福的美滿家庭,我們將永遠銘記您的恩情;二拜父親,您用自己的勤勞、樸實、睿智教會我們每個人要勤勞為本,本份做人,積德為善,誠實守信;三拜父親,是您用言傳身教和諄諄教誨,讓我們家中兄弟三人由一個個地地道道的農家孩子,成長為大中專畢業生,并在自己不同的崗位上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奉獻著綿薄之力。
其實,“我們認知了清明,也就懂得了人生!”這時,大哥對我說。我們常講的“清潔、清廉、清凈,無非就是一個清白;明事、明禮、明法,無非就是一個明白!清白明白之人,自有清風拂面滌心,自有明月皎潔般的真善美。紅塵滾滾、功名利祿,如果你過于執著、拿不起放不下,為權、為錢、為名黯然神傷,不妨在每年的清明節這天回家來為父親上上墳。”
“因為枝再繁,葉再茂,扎向大地的根,只有一處。這就是融入血脈中的眷念,是我們的來處。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生者尋根,葉落歸根。這也是我們上墳的主要原因吧!?”還沒等我回過神來,大哥接著說道。
花開花落,云卷云舒。曾是人子(女),也是人夫(妻),也是人父(母),我們作為人類的赤子,來到這人世間;我們安身立命,各自擁有自己的角色,就應該承擔相應的責任!
是啊,清明是責任、是感恩,是哀思、是心靜,是思接千載、神游萬仞,是傳承、是教育。清明,更像是一種精神。認知了清明,就懂得了人生!
清明祭祖是傳承我們傳統的文化,是弘揚中華孝道,只要保持一顆赤子之心去緬懷親人,上墳掃墓、祭祖,就是對逝者最好的紀念。逝者已逝,生者如斯。清明時節,言不盡意,緬懷親人,我們好好活著!
發表評論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