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宮屬西四命的人(隱仙派祖庭九宮...
403
2023-10-14
襄陽城西南二里有龜山,后改名九宮山、真武山等。此山經歷多次改名,每次都與仙釋道名人相關,山上寺觀也經過多次損毀與重建,九宮廟到建峰寺后又成為真武觀。它宛如三角翠屏,橫亙在襄陽城的西南,從檀溪路南望,她身背綿延的五嶺。山腳下,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李曾伯《襄樊銘》的摩崖石刻和劉備馬躍檀溪的遺址以及碧云洞。
襄陽峴山為赤松子洞府道場,傳說伏羲死后葬在此處,身體化為峴山諸峰。赤松子被尊為“華夏第一仙人”,龜山臨漢江,氣勢恢宏,靈氣充盈,所以赤松子在此按九宮之數布陣修仙,并修建了九宮殿。后赤松子創隱仙派廣收弟子,弟子門尊此地為九宮廟,龜山遂改名九宮山。因此九宮廟也被尊為隱仙派三大祖庭之一(峴山隱仙宮、黃龍觀、九宮廟)。九宮,是古代中國天文學家將天宮以井字劃分乾宮、坎宮、艮宮、震宮、中宮、巽宮、離宮、坤宮、兌宮九個等份,在晚間從地上觀天的七曜與星宿移動,可知方向及季節等。九宮在奇門遁甲中代表地,大地,為奇門遁甲之基,是不動的,奇門遁甲分為天、地、人、神四盤,四盤之中唯有地盤是不動,為坐山。漢代徐岳《術數記遺》:“九宮算,五行參數,猶如循環。”北周甄鸞注曰:“九宮者,即二四為肩,六八為足,左三右七,戴九履一,五居中央。”“九宮”之法用之多端。漢代時有“九宮占”、“九宮術”、“九宮算”、“九宮八風”、“太一下行九宮”、“太一壇”等,是于占、術、算、醫、緯、建等方面的應用。釋道安被稱為東方圣人,是佛教中國化第一人。東晉時代,著名學者習鑿齒曾邀請佛教高僧釋道安前來九宮山弘法。九宮廟因為漢末戰亂廢棄,所以釋道安來此之后被僧人改為建峰寺。 《四海百川水源記》一卷又一卷 《江圖》二卷(《唐志》) 《僧尼軌范》 《法門清式》,作者姓魏,名常山,扶柳人。釋道安晉朝高僧。早年出家,曾游歷各地名山河川,后居襄陽建峰寺和鐵佛寺。 《唐逸史》曾記載襲了一個演傳甚廣的傳說故事:道士羅公遠曾引導唐明皇游月宮,扔了一個竹手杖在宮中,作為登月的大橋。二人進入月宮后,聽見了月宮里演奏的仙曲,唐明皇通曉音律,悄悄記下了樂曲,回人間后,寫出樂曲讓人演奏,這就是《霓裳羽衣曲》。唐宋樂律史書明載:《霓裳羽衣曲》所用的宮調就稱為越調。 唐代安史之亂,長安高僧惠澄從唐明皇梨園逃難來到襄陽建峰寺(今真武山),惠澄善于吹管,《霓裳羽衣曲》等梨園曲譜就這樣傳來了襄陽。他在當地教授了許多弟子。直到現在,襄陽的僧人道士,仍保持了善于吹管的傳統,演奏的樂曲有唐朝音韻。《襄陽府志》記載:明永樂十年(1412年),明成祖降諭修建武當山宮觀。滿載“管運武當山琉璃諸物”小船數以“萬計”,停泊襄陽龜山下的漢江邊,“時風濤方作,頃之祥云數見,水天一色,咸謂元帝(真武大帝)顯應”,于是先在此山修建玄武真宮,龜山(九宮山)也隨之更名真武山。《襄陽縣志(卷二建置寺觀)》記載:“真武廟在九宮山,明宣德中里人蕭旭始立廟,……香火日盛,號為小武當”。《襄陽縣志(卷一地理)》記載:“龜山在縣西四里,一名小武當山,俗呼九宮山,山上有石,襄人以三月三日來游,謂可免災。山麓有劉先主亭(名勝志),山腰有礤礤石鐫天峰清眺四字。雍正間,守道魯之裕以羊叔子宴游當在是山”。在歷史傳統習慣中,朝武當山首先要到真武山給真武大帝上表章,算是報到。據《太岳太和山紀略》記載:“真武觀……在襄陽城西二里……謁太和(武當山太和宮)者先奏表于此”。財富力強者,繼續去均州(今丹江口)武當山天柱峰朝金頂,錢乏體弱者,到真武山即使回轉也算還了朝拜真武大帝的心愿。
發表評論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