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頭條作者:兩江商業評論在雙腳登上普陀山之前,我一直認為年輕人愛上香是又一個互聯網營銷梗。真實世界里沒那么夸張。事實證明,我狹隘了。普陀山上,人山人海,目測年輕人占了6成。逛大雄寶殿逛出了環球影城的氛圍。當地朋友說,普陀山旅游沒有淡旺季之分。2020年疫情前,當996還是福報,年輕人還在寫字樓卷得昏天黑地的時候,普陀山便是人絕對的“佛界頂流”。普陀山每年接待游客近千萬人次。游客多,并非它最厲害之處,相關數據顯示,普陀山重游2次的游客占比達82%。這駭人的復購率!泱泱神州,靈山寶剎不計其數,普陀憑什么能讓人來了一次又一次?產品定位:頂流是如何煉成普陀山為何能成為“佛界頂流”,經久不衰?如果用產品定位的角度來看,普陀山有著明確清晰的產品屬性——觀音道場,并且被賦予了一個“冥冥之中自有天意”的歷史典故。千年前,日本僧人慧鍔從五臺山請觀音像乘船歸國,行至舟山蓮花洋遭遇風浪,數番前行無法如愿,遂信觀音不肯東渡,乃留圣像于潮音洞供奉,故稱“不肯去觀音院”。這便是普陀山傳奇故事的開始。之后,早歷朝歷代皇家加持之下,普陀山觀音文化傳播非常廣,享有“五朝恩賜無雙地,四海尊崇第一山”的地位。到了近現代,人們又把普陀山與五臺山、峨眉山、九華山并列為中國四大佛教名山,進一步強化了它在信徒心中的神圣形象更重要的是,相比其他名山,普陀山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地貌,它在舟山群島的一個海島上,給人一種海上有仙山的縹緲神秘感。要知道,去普陀山必須要坐船,這使得朝拜之路更顯虔誠。“海天佛國”這四個字絕不是吹牛逼,除了普陀山,沒其他地方敢用。菩薩專用:還愿式復購凡到過普陀山的人都聽說一個說法:“普陀山很靈驗,但要記得還愿哦。”有比還愿更具召回能力的刺激嗎!還愿,本質上是一種“威嚇”。如果不來,你得到的就有可能會失去。相比得到,人性更害怕失去。但,這招也只能菩薩用。拼多多、瑞幸、餓了嗎總不能通知用戶,鑒于你半個月沒再次下單了,我們要把之前的優惠都收回來。錢會按付款路徑退回,不用你費心操作。幸好我佛慈悲,為了讓人們開開心心來許愿,心甘情愿來還愿。普陀山有40多座開放的寺院,求平安、求健康、求姻緣、求生子、求金榜題名、求升職加薪,求一夜暴富,各個細分領域的拜佛需求都能滿足,總有一款適合你。畢竟,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普陀山上還有3塊大石頭,分別刻有“越來越好”“來了就好”“上來就好”,如今是知名打卡點。不管來普陀幾次,這幾塊石頭的存在讓你覺得,每次都是有意義的,因為“越來越好,越好越來”。不得不說,這種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宣導非常有效,信徒圈甚至流傳著“普陀山要連去三年”的規矩。普陀山每年還有幾場重磅節慶活動, 一個是從2003年就開始舉辦的“普陀山南海觀音文化節”,另一個是“普陀山觀音香會節”。這些文化節經過長期的打造和推介,把觀音文化做深做透,已成為巨大的流量IP。每逢香會期間,怎一個盛況了得。情緒價值與肉身體驗,合二為一年輕人涌入寺廟,在上班和上進之間,選擇了上香,在求人與求己之間選擇了求佛,在買包與買房之間,選擇買法物。背后原因是年輕人心里苦呀!只是與苦大仇深,遭遇苦難的中年人相比,大部分年輕人的苦更多是困難和迷茫,這些苦沒那么沉重,很適合被解構、被戲謔。年輕人的苦,寺廟最懂。來一趟寺廟,喝一杯“超大悲”的美式,就足夠他們打起精神在周一,再次鉆進辦公室,抵抗996和老板的PUA。對年輕人而言,寺廟和密室逃脫、演唱會、下午茶的本質一樣,都是娛樂。所以,除了佛法本身能夠提供的情緒價值,寺廟還需要提供精彩的肉身體驗。在這點上,普陀山簡直是佼佼者。首先,普陀山歷史文化底蘊足夠深厚,每一座古剎庵堂,本來就是優秀的寺廟旅游體驗目的地,自帶治愈力量。互聯網上也流傳著各種普陀山祈福攻略,先拜哪求什么,后拜哪又求什么,一套“心誠則靈”的流程下來,似乎整個人都得到療愈和升華。其次,普陀山還自己加了許多“戲”。走過這座橋,就能如何如何,拜了這顆樹,又如何如何。看到那顆石頭了嗎,有這樣的說法哦。游客跟著導游走在島上,感覺在玩劇本殺——到處都是故事。講故事是景區常見的操作,但普陀山的每個故事都是圍繞這“普陀很靈”這個標簽展開,每一個都像是暗示——我今天走過了這座橋了,運氣真的會越來越好吧。越逛越開心、越走越幸福,日行2萬步都不覺得累,還覺得很值。在神佛面前,上一柱“萬事順意”的香,抽一張“大吉大利”的簽,掛一個“順利上岸”的錦囊,喝一杯“有求必應”的咖啡,每一個點都值得打開拍照發圈一氣呵成。總之,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普陀山的香火與許愿。菩薩后面有高人盡管佛門大開,但想要運營好一個旅行目的地的門檻還是很高的。強烈建議關注普陀山景區公眾號:普陀山文化旅游。私以為,普陀山的公眾號能和成都大熊貓基地的公眾號一教高下。首先,它的功能很全面,從預約到路線,再到渡輪信息都有。平時的推送就能看出服務意識很好:其次呢,它的調調和普陀山很搭。雷打不動的每天更新”佛法雞湯“甚至宣傳語也帶著幾分佛言佛語——“想到了就去普陀山”。除了公眾號,疫情期間,一個昵稱“普陀山小帥”的導游堅持線上直播,給無法遠足的人看普陀山的風景,講普陀山的故事。他還化身情感導師,開導前來普陀山散心的女游客,走紅網絡,現已成為擁有千萬粉絲的大V,同樣為普陀山帶來了關注和流量。普陀已經做得很好了,但和當地朋友聊,他們覺得還不夠。畢竟大部分游客只在普陀山待一天,太少了!當地文旅部門也在想辦法,讓游客多待一陣子,并以普陀山為核心,輻射帶動舟山其他景點的人氣。只能說,我佛也卷呀。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