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頭條作者: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近期,天文學家們在太陽系海王星外側的“遠日”空間里,發現了一顆非常奇怪的矮行星,這顆矮行星擁有著一個“星環”,這個星環由于和矮行星的距離相對來說過于遙遠,以至于科學家們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這顆矮行星的名字叫Quaoar(創神星),其大小大約是冥王星的一半,處在海王星的軌道外側。而這顆矮行星上所發現的星環,是太陽系中的第七個“環系統”,也是在小行星上發現的第三個“環系統”。此前,科學家們對于星環研究比較深入的主要是土星、木星、海王星和天王星的星環。環系統距離 Quaoar 小行星,有七個行星半徑(即 Quaoar 半徑的七倍),這是環系統理論最大極限(稱為羅氏極限)的兩倍。相比之下,土星環的主要部分距離這顆氣態巨行星只有三個行星半徑。以前,科學家們認為,超過羅氏極限的環將無法在遠離母體的地方存在。這個特殊的星環是如何形成的呢?天文學家認為,在羅氏極限之外形成的環應該很不穩定,星環物質應該迅速吸積成小衛星,耗盡所有環材料。Quaoar 小行星擁有如此遙遠的星環,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Quaoar 環的形成,應該類似于其他太陽系的星環,即圍繞母行星運行的小衛星,由于碰撞產生的碎片落入了由巖石、冰和塵埃顆粒組成的環中。如果這些粒子靠近行星并在羅希極限內,它們就無法重新形成小衛星,因為來自母體的潮汐力不斷將它們撕裂并阻止它們聚集在一起。但是 Quaoar 的星環就不是這樣了。有科學家指出,上述過程形成的星環物質,一直處在不斷地碰撞中,如果這些碰撞是彈性的,就意味著粒子不能粘在一起形成小衛星。而假如環狀粒子有一層冰冷的外層,就可能發生彈性碰撞。由于矮行星距離太陽非常遙遠,因此上述猜測是有一定道理和可能性的。如果要驗證這種猜測,還需要更多的數據來進行驗證。那么,這顆矮行星的星環系統,是如何被發現的呢?其實是充滿了各種巧合,是在偶然中發現的。當研究人員在調查矮行星Quaoar是否擁有大氣層時,利用的是西班牙加那利群島天文望遠鏡上面的高速 HiPERCAM 儀器,這種儀器可以發現背景恒星光線的微小變化。在矮行星Quaoar的主體從恒星前面經過之前和之后的兩個時間段,科學家對比了背景恒星發出光線亮度的變化,最終發現光的亮度下降了5%-10%,然后“星環體”就出現了,雖然持續時間不到一分鐘,但足夠科學家們發現它們。由于矮行星Quaoar距離地球太遠,而且星環太小太暗,因此根本不能通過直接成像的方式被觀測到,即便應用像哈勃太空望遠鏡這樣強大的儀器也是如此。目前,除了利用“凌日掩星”方法外,發現矮行星星環還有一種方法,那就是派遣機器探測器,去實地觀測它。只不過,要實現這樣的目標,還有一定較大的難度。雖然發現矮行星的星環,在天文觀測中根本不是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但是,這樣的發現,足以向我們展示了太陽系“后院”天體驚人的多樣性,有的時候我們想要發現意想不到的場景根本不需要去觀察遙遠的宇宙,我們所處的太陽系可能就充滿著各種各樣的驚喜,就像“捉迷藏”一樣,只是我們暫時還沒有發現而已。#頭條創作挑戰賽#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