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頭條作者:吃貨峰子導語:老人講,今年清明不一般,“三節會師,三大祭日相交”,何時祭祖上墳最好?“吃清明”還有啥講究?“一餐一飯,心有所棲。柴米油鹽,愛有所依。靜看一樹花開,慢享三餐四季。”大家好,我是愛美食更愛生活的曉峰。所謂清明,據《歷書》記載:“春分后十五日,頭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氣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節也是我國最大的祭祀節,人們往往會選擇這一天給家里去世的先人掃墓、祭拜、添墳,用以表達對先人的思念情懷,同時也為后人祈福。家里有老人的都知道,今年的清明節不一般,那就是“三節會師,三大祭日相交”,這又是什么意思呢?所謂三節是指清明節、寒食節和上巳節,今年的清明情況有一些特殊,閏二月十五是清明節,這一天正是冬至后的105天,也是寒食節。上巳其實是三月的第一個巳日,三月建辰,今年閏二月,上巳節自然就到了閏二月,今年清明是辰月的巳日巳時,也就是辰月的第一個巳日,所以也為上巳節。至于三月三上巳節,是魏晉以后才將三月三固定為上巳節。清明、寒食和上巳三節會師,而且三節都和祭祀有關,因此今年的清明真的是三大祭日相交,那么何時上墳祭祖最好呢?老話講究:“前三后四,左五右六”,其中的前三后四指的是天數,前指的是寒食節,而后指的是清明節,正常情況下是寒食節的前三天或清明節的前四天;而左五右六指的是時辰,中午十二點是陽氣最為旺盛的時候,左五右六指的是12點前5個小時和后6個小時。清明節除了祭祖還有“吃清明”的說法,在口舌嘗鮮的同時,人們感恩春天的饋贈,亦從心心念念的清明時令美食中,懷想故鄉和先人,那么清明祭祖日,我們都應該吃些什么呢?【清明粥】清明節這一天,用糊黍米加上紅小豆、豌豆、花生米和大棗等熬成的粥,就叫糊黍米粥,也叫寒食粥,民間認為清明節喝糊黍米粥,一年都身體安康,不受“外邪”侵襲,家業隨之興旺發達。【清明蛋】清明節前會用艾草來煮雞蛋,加上紅糖和大棗,煮出來的雞蛋色澤紅亮、香味十足。因為艾草有驅寒的作用,女性吃艾草煮的雞蛋,可以趕走身上的寒氣,不會痛經,因此民間習俗認為:清明吃雞蛋,一整年都有好身體。【蒸面燕】面燕在山東也叫餑餑雞,首先將面團捏成鳥的形狀,然后用剪刀剪出兩個翅膀,最后在剪出燕子的尾巴和羽毛,放到蒸鍋里蒸,蒸好后在面燕的身體上畫上好看的花紋,點上鮮亮的眼睛,面燕就做好了,蒸面燕寓意迎接美好的春天,幸福安康,好運連連。【吃水餃】在北方,不論大小節,餃子絕對是主角,因此清明節都會包一些餃子,中午去祭祀祖先,午飯可以一家子圍在一起吃餃子,寓意團團圓圓、多子多孫。【吃青團】清明節這一天,南方的很多地方都會吃青團,青團又稱清明餅,艾葉粑粑,艾草糕。【吃馓子】“馓子”為一油炸食品,也叫捻具、寒具,它的特點就是色澤金黃,酥脆可口。到了清明節這一天可以用來祭祀,完事后帶回家可以食用。“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清明節是我國最大的祭祀節,老人講:今年清明不一般,“三節會師,三大祭日相交”,何時祭祖上墳最好?“吃清明”還有啥講究?我是曉峰,喜歡曉峰分享的美食,不要忘記關注吃貨峰子哦!本文由吃貨峰子原創,歡迎關注與您一起交流,讓大家受益,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