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欲則剛出自哪里,「尹禾歷史」...
1089
2023-10-20
出自民族英雄林則徐勉勵自己的對聯(lián):“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本意是比喻像大海一樣的寬廣胸襟。這是以大海能容納無數(shù)江河細流的無限容量來形容人的超常氣度。
那么這句話的出處和原意是指什么呢?到底什么樣做,心胸才能如此寬容呢?
出處海納百川,源自晉代袁宏《三國名臣序贊》,是對三國時期魏國名臣徐邈的評價,原文:
『景山恢誕,韻與道合。形器不存,方寸海納。和而不同,通而不雜。遇醉忘辭,在醒貽答』
有容納大,源自《尚書》,是周公去世后,成王勸誡大臣君陳的話,原文:
『必有忍,其乃有濟;有容,德乃大』。
形器不存,方寸海納
這句話的意思是沒有物質(zhì)形態(tài)的困擾,即使方寸之地也可容納像大海一樣遼闊的東西。意指要心胸寬廣,不要拘泥于形式,但如何才算心胸寬廣呢?我們要從此句的出處入手。
袁宏在評價徐邈時,最初用了“恢誕”二字,意為浮夸怪誕,既是為人豁達,不拘小節(jié)。但卻“韻與道合”,為人表里如一,接下來又是一句極高的評價:形器不存,方寸海納。再聯(lián)系徐邈一生作為和后世評價,我們才能更深刻的理解這兩句話最初的意思。
徐邈為官清廉高潔,并且為政有方,所到之處,官聲甚好。“方寸海納”一詞,主要是評價徐邈治理涼州時對少數(shù)民族的政策。他在和羌人、胡人打交道,從不過問他們小的過失,但如果犯了大罪,先通報部帥。讓他們知道,然后斬首以示眾,因此深得百姓信服和敬畏。
通過對這一點的理解,我們可以明確的是:海納百川,不是什么事兒都能容忍,而是不拘小節(jié),不忘大義。人的心胸就像一個容器,無形無邊才能像大海一樣容納細流,但是即便是大海,也有邊有界,大海無邊則生靈涂炭。
有容,德乃大
周滅商后,為便于管理,周公便把殷商的遺民遷到成周去,并親自監(jiān)督整個遷移工作。周公去世后,成王命令大臣君陳接替周公治理成周,并要求他宣揚周公的遺訓,努力施行德政,辦事寬大而有法度,從容而又和諧。
他告誡君陳說:“必有忍,其乃有濟;有容,德乃大”。意思是:一定要有所忍耐,才能有所成功;有所寬容,德行才能高尚宏大。
成王認為,有所忍耐,才能有所成功;有所寬容,德行才能高尚宏大。
因此,他要求君陳千萬不能獨斷專行,倚勢作惡,侵害人民。使用刑法要適中,注意掌握分寸,如果處罰可以制止犯罪,才進行處罰。不要求全責備于人,要善于識別好人和壞人,選用賢良的人。如果做到這些,就能像周公一樣,德行遠播,永遠受人贊揚。
意義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這兩句話最初都是對為政理念的評價和勸勉,對人對事不可吹毛求疵,要學會容忍,才能得到人們的尊重。這實際是對苛刑厲政的批判,對仁德厚物的贊揚。
不過哲學的意義就在于普遍的適應(yīng)性,我們雖然不是上位者,沒有治理一城一縣的職責和煩惱,但是在做人做事方面仍然對我們有指導(dǎo)意義。
在不觸犯原則的做人準則的基礎(chǔ)上,盡量寬容的對待身邊的人和事物,這樣就會得到人們的尊重和敬佩。
心曠,則萬鐘如瓦缶;心隘,則一發(fā)似車輪。
如何做到寬容?想要學會寬容,首先要盡量豁達。
然而在這一點上,沒有人可以手把手的教別人,我們都不了解別人的遭遇、境遇、出身以及性格。借用郭德綱的一句話“什么都不懂就勸你寬容大度的人,下雨打雷的時候你離他遠點”因為你根本都不知道別人經(jīng)歷了什么就勸人放下,這絕對不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勸誡。
尹禾歷史并不勸導(dǎo)大家一定要豁達。豁達是一種人生態(tài)度,并不是必備的技能。我們并不需要將每一句有道理的古話都作為至理名言,看到了就要學會。人生的每一個階段所需要的態(tài)度是不同的,可能在這樣一個階段,我們就是需要積極向上,就是需要斤斤計較,就是需要吹毛求疵。而豁達,是人生閱歷、精神境界或者知識儲備達到了一定程度后才能夠做到的從容放下。不要可以的尋求豁達,因為當我們的積累還不夠豐富豐富時,我們可能分不清楚什么是豁達,什么是怯懦放棄。
當你的內(nèi)心足夠強大時,你所做的才是寬容,當你還不夠強大時,你所做的叫做忍讓。
每個人的原則和底線都不同,因此就不能告訴大家怎樣開敞心胸。要真正學會寬容,首先要認真的了解自己,其次要努力的豐富自己。“海納百川”有時與“厚德載物”相搭配,是內(nèi)心修煉的更高境界。如何修“德”,應(yīng)該作為我們畢生追求的課題。
這是一個美好的時代,物質(zhì)生活極大豐富,商品和信息都十分多樣,生活方式更加便捷。然而也正是在此時,我們的精神世界往往極大空虛,容易在風浪中迷失自己。在這個最好又最壞的時代,我們該如何選擇?如何端正自己呢?
尹禾有詩云:浮萍無根隨風蕩,玉蕅沉埋淤泥中。
根堅體胖身自定,春風細雨笑談聲。
發(fā)表評論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