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頭條作者:不愛吃魚的貍花貓蛇類是一種無腿的爬行動物,有著令人毛骨悚然的蠕動身體和光滑的鱗片,對于很多人來說,看到這類生物都會感到害怕,這在學術上有個術語叫做“恐蛇癥”,便是如此解釋。實際上,人類不僅恐蛇,還對其他的一些昆蟲、大型動物之類的都感到恐懼,這種恐懼感往往是與生俱來的。現(xiàn)如今全世界超過3000種蛇類生活在地球上,它們分布在世界的每個角落,除了南極洲。從茂密森林到地勢高聳的高原,從干旱貧瘠的荒漠到浩瀚無垠的海洋,從充滿荊棘的沼澤地到流水潺潺的小溪流,蛇類的活動范圍幾乎涵蓋了所有地球上的任何生態(tài)系統(tǒng)。有毒的蛇類也就約為600種,其中200多種是可以對人類造成嚴重傷害甚至是致死的。在人類的認知中害怕見到蛇,但蛇何嘗又不是。很多蛇類,即便是有劇毒的眼鏡蛇,都是比較害羞的,碰到人類,只要不是騷擾,都會優(yōu)先迅速逃離。那么,對于人類來說,為什么看到蛇會感到害怕呢?對于這個問題,實際上,科學家也很早就研究過了,試圖從人類的進化史結合人類視覺神經(jīng)乃至大腦等器官的進化深入對這一生物所產(chǎn)生的一系列反應來解釋。對蛇的恐懼根植于靈長類動物進化歷史中爬行動物的進化最早是由兩棲類登陸陸地之后進化而來的,而蛇類被認為是遠古的一種蜥蜴在逐漸退化了四肢之后演化而來。哺乳動物的演化大約在1億年前開始的,此時,蛇類早就已經(jīng)生活在地球上很長的時間了。所以最開始進化的哺乳動物無疑都會成為蛇類等其他爬行動物的捕食對象,成為早期哺乳動物面臨的第一批嚴重的獵食者之一。蛇類中的蟒蛇是一種比較古老的蛇類,它們至今都仍然保存著后肢,只是高度退化,在肛門附近。早期的蛇類主要依靠突然襲擊和窒息殺死獵物,就像蟒蛇那樣。為了避免成為爬行動物的美食,早期的哺乳動物必須在適應爬行動物的攻擊時開發(fā)出檢測和避開它們的辦法。有些類群進化更好的嗅覺器官,早期的靈長類動物對顏色、細節(jié)和運動有更好的觀察力,并且能從立體維度觀察,所有這些特征對于近距離檢測威脅很重要。而人類是這些靈長類動物的后裔。所以,人類害怕蛇類來自于早期對蛇類危險認知,通過基因不斷地在下一代中傳遞。蟒蛇未完全退化的后腿隨著蛇類捕食難度的提升,加上其他的生物也進化出了應對它們的策略,迫使蛇類也必須做出相應的適應,大約在6000萬年前,有一部分蛇類進化出了新武器:毒液,同時強化了毒牙結構。就這樣在歷史的不斷適應中,靈長類動物為了適應和提高生存能力,不僅發(fā)展了更高的視力,也發(fā)展了更強大的腦袋。科學家在一些靈長類的動物實驗中也得到了驗證。幾年前日本和巴西的神經(jīng)學家,利用剛出生的恒河猴測試,在識別蛇類圖片時相比于其他的物品表現(xiàn)出明顯的敏感神經(jīng)元數(shù)量更多,更活躍,反應更強烈。而在人類的認知測試上,又是怎樣的結果呢?人類不是天生就怕蛇,而是可以很快學會怕蛇人類并不是天生就害怕蛇,雖然對蛇類的恐懼隱藏在基因的深處。科學家曾經(jīng)做過嬰兒實驗,在僅7個月大的嬰兒面前放一條蛇,嬰兒并沒有表現(xiàn)出害怕的現(xiàn)象,反而覺得好奇。這似乎也很難解釋得通,人類的小孩天生就不怕蛇?后來經(jīng)過不斷地調(diào)整測試,讓嬰兒在識別一些混有蛇類圖片的卡片時,嬰兒在蛇的卡片上停留的時間較長,且善于在不同的物品的卡片中發(fā)現(xiàn)蛇的圖片,這都說明了人類天生就會對蛇這種生物有所識別,在潛意識里就對這種生物有反應。這在一些靈長類的研究中同樣觀察到,科學家發(fā)現(xiàn)當一些不怕蛇的常駐猴子看到一條真正的蛇溜進了籠子時,其中有近一半的猴子表現(xiàn)出驚慌大叫等恐懼現(xiàn)象。而不害怕蛇的猴子在看到害怕的猴子和蛇的照片時也學會了害怕蛇。針對上述一些試驗的現(xiàn)象,科學家是這么解釋的:人類的對蛇類的認知天生就有,但恐懼感并非天生就表現(xiàn)出來,而是當人類學會了恐懼時,便也很快學會了害怕蛇。所以嬰兒并不懂得恐懼,不怕蛇;成年人懂得恐懼,有些人害怕蛇,有些人不害怕。尾聲快速地學會害怕蛇不僅可以讓我們的靈長類祖先生存下來,還可以幫助發(fā)展更好的視覺能力和更強大的大腦。在這些致命的爬行動物幫助下,我們的祖先已經(jīng)發(fā)展出準確的色彩感知、細節(jié)在線以及協(xié)調(diào)眼睛在立體維度上的感知能力,讓我們更加容易近距離檢測威脅來源。盡管我們討厭那些令人毛骨悚然、令人恐懼和惡心的生物,但如果沒有它們,我們可能無法看到像今天這樣豐富多彩的世界。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