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頭條作者:古池雨聽說過一個故事: 話說古時候,村子里有個叫王大牛的農夫,其父早亡,其母病重,現如今靠耕作幾畝薄田過日子。他雖勤勞耕作,但畢竟田地少,所得糧食僅夠養家,以及母親的治病錢,都是靠王大牛一年四季上山砍柴賣錢換來的。生活過得頗為拮據,以至于二十歲了都還沒討到媳婦。一天,王大牛上山砍柴,回來的路上大雨磅礴,一路泥濘,寸步難行,只好在這個小山洞里等雨停。突然看見山洞不遠有一只奄奄一息的小白兔,看樣子是受傷很嚴重,無法動彈了。善良的王大牛,突然覺得小白兔好可憐,無依無靠的,就像落魄的自己,不自覺地就跑出山洞抱起小白兔回山洞躲雨,還細心的找草藥給小白兔涂上,并撕爛自己的衣服給包扎好,把小白兔放到溫暖的地方才離去。后來的日子王大牛的母親的病竟然奇跡般地好了起來,村里的人都很驚訝,以為王大牛找到了神醫,但他也是一頭霧水,認為母親是幸運的,能躲過一劫。有天夜里,王大牛做了奇怪的夢,夢見一只兔子在感謝他:“恩人,感謝你的救命之恩,為了報答你,我已經把你母親的病治好。以后,你們兩個就可以開開心心的過日子,切記,最近會有一個陌生人來家里,要好生招待。”動物會說話,著實把王大牛嚇個半死,但他還是聽了兔子的話,好好招待了一個月之后來家里救助的陌生人。原來陌生人是個達官顯貴之人,上任的路上遇到了劫匪,百般逃跑才處以逃命,后來一直視王大牛母子為恩人,處處為他們著想,為王大牛謀得個職位,還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王大牛,就這樣王大牛的日子越過越好。佛教認為,財富與一個人的福報與德行息息相關,常言道“有福之人不用忙,無福之人跑斷腸”,福德具足之人,心想多能事成,生活中也常常順心如意,財富也來得水到渠成。而缺少福報的人,卻常常受困于內心的憂愁煩惱中,掙錢辛苦,事倍功半。那福報又從何處而來呢?我想,從上面的小故事大家都能看出來了。常行善布施之人,一定是一個非常幸運的人,他的幸運來自于他行善所積累的福報。不僅得貴人相助,很多優質的資源都會聚集在他周圍,遇到困境了,也會有人出手相助。在這樣的有利的外緣相助下,常行善布施之人,怎可能不富貴?貴人并不是命中注定,而是你一生樂施行善所得以回報的。貴人,可以是欣賞你的人,也可以是感恩你的人,也可以是喜歡你的人,也可以是崇拜你的人...........。某一天,某一時刻也可能因為一個溫暖擁抱,一個治愈的微笑,一個小動作,都有可能會你帶來足矣改變你一生的運氣。有個朋友突然被告知市里的領導要調動他去做秘書,他趕緊回話,我是技術人員,寫材料不在行,但上面還是一手把調動材料給他辦好。誰都想往高處走,突然的好消息也是讓人措手不及,朋友以為自己得罪了誰,別人要難為他。后來才知道是他曾有過一面之緣的市委領導。某天,朋友爬山到半,看見一位中年男人停在半山腰那里,上接不接下去的,趕緊把他扶到不遠的平地,喂他喝水,等中年男子稍微舒服,趕緊陪著中看年男子下山,并送他去醫院,聯系他的家人來到后才離開。這是個稀松平常的善舉,我想正常人遇到這種情況,內心深處的良善都會被激發,都會去做。這是我們內心的富有,每一個善良的舉動,都是我們一生福氣的攢聚。“人而好善,福雖未至,禍其遠矣;人而不好善,禍雖未至,福其遠矣”語出漢代徐干《中論·修本》。人如果樂于為善,雖然不一定會因此獲福,但是災禍卻一定會離你遠去;人如果不愿意為善,雖然不一定會因此得禍,但是福端卻一定會離你遠去。說明人生在世應當樂于與人為善。我們時常有很多人生問題,比如富人為什么一直富,而貧窮的人一直努力卻一直無法擺脫窮人的命運。那是因為,窮源于貪而人之所以貧窮,也是因為心境。因為內心貧窮,所以就產生了貧窮的思維。又因為貧窮的想法而決定了自己的一言一行,從而限制了自己的發展。因為窮,所以對錢十分在意,也因此心量不夠大,好的機遇往往會與他擦肩而過,導致路越走越窄。若想富貴,就先培養富貴的思維,多行善積德,多助人為樂。在行善中增長了福報,財富自然也就來了。富貴源于布施財富源于布施,貧窮源于貪貪。佛法常說“萬法唯心造”,外在的一切境界都源于自己的一顆心。富貴之人之所以富貴,是因為他擁有一顆富貴的心。因為心胸寬廣,心量厚重,所以對事物的看法和態度更加開放、包容。也正是因為這樣的思維,使得他們可以廣交善友,也可以在變幻莫測的社會中及時發現先機。一位老者攔住一位年輕人的去路,問他:“為什么所有人都把垃圾丟在那個空曠的角落,而你還堅持提往那么遠的垃圾桶呢?” 年輕人有點責怪他說,:“就是你們這些老人,不立榜樣,到處亂扔垃圾,我們的小區環境才這么差。。。。。。”第二天,關于小區的一個視頻竟然火了,原來老者是一名資深記者,為了小區的環境衛生他做了一次暗訪。當然年輕人也火了,評論都說小伙子才是當下年輕人該有的樣子,小區的環境自從那次后,環境變好了,小伙子也因為自己負責任的行為,得到了一個好工作。人生的每一次善舉,看似為他人,其實是為自己。慶山在《夏摩山谷》中有這么一段話,她說在慈善機構中“體驗和感受生老病死之苦。這不是我在幫助別人,是他們在幫助我。讓我意識到能夠健康而知足地活著,就是喜悅。但大多數時候我們不這樣認為。在那里,被布施的人才是真正的布施者”。往往我們在幫助別人的時候其實是在幫助自己。我們看著他人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內心充滿憐憫、同情和煎熬,如果我們對他人施以援手,不僅是對他人的幫助,更是對自己的救贖。
在印度,有個特別了不起的富翁,他的名字叫善施,不過人們更喜歡叫他"給孤獨長者"。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他生性慈悲、樂善好施,一生中七次散盡家財,統統布施給孤獨的人,故被冠以"給孤獨"的美名。后來,他為了給釋迦牟尼佛建精舍,甚至用金磚鋪地購買園林。他一輩子中越布施,錢越多,用現在的話來說,最后成為了當時的"首富"。
無獨有偶,在中國古代,也有這樣一個人,他就是春秋末年的范蠡。他助越王勾踐復國之后,辭去一切官職,劃著小船去太湖經商了。他做生意非常有頭腦,不到幾年光景,就積累了億萬家財,富可敵國。在他的一生中,也曾三次散盡家財,接濟百姓。但散財之后不到幾年,又能再次積累起萬貫家財。他死后被人譽為"陶朱公",也就是現在大家常拜的"財神"。 再看看現在,世界上最有錢的人是誰呢?眾所周知是微軟的創始人比爾-蓋茨。他不但是全球首富,還是全球最大的慈善家。他每年投入慈善事業的是幾十個億,前幾年他還宣布:死后財產不留給后代,全部都捐贈給慈善機構。 然后范圍再縮小一點,我們亞洲,現在的首富是李嘉誠。他也同樣樂善不止,經常拿出大筆的錢來上供下施,救助貧困、捐助教育等,并將自己三分之一的家產捐贈給慈善事業。 通過以上這些例子足以看出,佛陀說"發財的原因不是別的,而是布施",這句話確實真實不虛。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舍不得、舍不得,不舍則不得。 然而,如今的人們,不太明白因果的取舍關系。原本發財需要布施之因,他們卻為了發財,一味地掠奪;明明長壽需要放生之因,他們卻為了長壽,一味地殺生------ 最終只能南轅北轍。 不想痛苦,痛苦卻一個接一個降臨;想要快樂,快樂卻像仇敵一樣被滅掉了。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