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頭條作者:sunnysunny2022故宮怪畫《蜂虎》,300年來爭議不斷讓人難懂,放大10倍發現玄機臺北故宮博物院位于臺北市林區,也叫中山博物院,它仿照北京故宮設計,碧瓦黃墻,依山傍水,氣勢宏偉,聞名世界。而最為著名的是博物院內收藏了約70萬件珍貴文物,都是蔣介石分批從國內運到臺灣省的,皆是珍稀之寶。這些珍貴文物中,有九千多件是書畫作品,不少為滿清皇宮中所珍藏的歷代書畫,如今也早已是罕見的國之重寶,其中就有一副“揚州八怪”華喦所繪的《蜂虎》圖。《蜂虎》圖是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它是一副千古名畫但卻也是一副怪畫,很多人慕名而來參觀,卻又搖頭離去,無法看懂。300多年來也引發了無數爭議,那這幅畫到底暗藏著什么玄機呢?看不懂的傳世名畫老虎素以威猛著稱,虎文化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遠古時代,人類的祖先就身穿虎皮裙進行狩獵以示威猛,延續到今天彝族、布依族、白族等民族仍稱虎是其祖先。在十二生肖中白虎排名第三,而白虎也被尊為四大神獸之一,認為它是人類的保護神。虎還被稱為百獸之王,傳說它能夠驅除一切邪惡。古代的兵將的盔甲和盾牌上都有老虎的圖案,表示勇猛以阻嚇敵人,春秋戰國時期,老虎的形象還被用銅器制作成兵符,由中央或者皇帝發給駐軍首領作為調動兵將的憑證,也叫作虎符。虎符分為兩半,背面刻有銘文,一半在皇帝或中央統治者手里,一半發給統兵將帥或地方長官,一地一符,只有兩半合在一起才能指揮兵權,是權利的象征。對虎的敬畏、尊崇也是虎文化的核心所在,正因如此,中國虎畫有著悠久的歷史,畫虎表達正義、勇猛、威嚴和權利,虎畫也經常被掛在墻上并正對著大門以使惡魔因害怕而不敢進入。歷朝歷代也有不少善于畫虎的文人雅士因此成名,虎畫佳作也是歷代相傳。但是,臺北故宮博物院內這副叫做《蜂虎》的傳世名畫卻有別于其它虎畫,看上去實在有些怪異,甚至是讓人摸不著頭腦。畫面中的老虎身材瘦小、皮毛雜亂,把身體蜷縮成一團,遠看上去就是一個“幾字”不僅眼睛無神,尾巴還耷拉下來,一只虎爪抬起,意圖像是要捂住臉,眼神里也絲毫沒有老虎的威嚴霸氣,而是膽怯和恐懼的仰望著天空。“這哪里是老虎,完全就是一只喪家之犬嘛”“對啊,一點老虎的兇猛樣子都沒有,就是一只病貓”看到這幅畫的人都會有這樣的議論,覺得看不懂,摸不著頭腦。這幅畫怎么這么無厘頭?作者為什么要把千百年來虎文化中威嚴的老虎畫成這樣?這幅畫又是憑什么成為流傳千古的名畫呢?揚州八怪華喦,為何畫虎?《蜂虎》的作者名叫華喦(yán),字德嵩,福建人,是清代杰出的繪畫大家,是揚州畫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才能廣博,擅長畫人物、肖像、花卉、翎毛、走獸、山水,并且能夠兼善并長,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在當時的清代畫家中并不多見,后代詩人顧師竹在《離垢集》曾經做詩贊美華喦“一生山水窟中游,身似春云心似秋。呼吸清光歸筆底,怪來書畫亦風流”。華喦出生在一個平民家庭,但是卻從小就有繪畫天賦,雖然當時清貧的家境讓他輟學在家,父母也買不起筆墨紙硯,更別說繪畫用的的宣紙、工筆,但華喦卻一直堅持自學,家門口的沙地、地上的樹枝都能成為他的畫紙和畫筆,小小年紀就已經能把動物、花卉和肖像畫的惟妙惟肖。至今,華喦的家鄉還流傳著他畫虎驅狼的傳說,那天少年華喦到山里砍柴,路過深山里的蘇家坡村,遠遠地就聽見有人在哭泣,走近一看是一位大姐帶著兩個孩子,原來她家的肥豬一夜之間被狼群吃掉了。這戶人家孤兒寡母,就是靠著養豬為生,被狼群斷了生計怎么能叫人不傷心。村民也紛紛抱怨,這幾天不知道從哪里竄來了一群狼,每天夜里都闖進村里叼走家禽擾民。華喦聽完以后,沉思了一會就獨自走到村口的涼亭里,用借來的筆墨顏料畫了一只栩栩如生的老虎,太陽落山后,狼群又進村了,可才走到村口就看見了一只張開血盆大口的老虎,眼神威嚴仿佛正要沖過來,嚇得狼群四處逃竄了,之后再也不敢來了。到了22歲,華喦繪畫功底已經更上一層樓,十里八鄉的村民都知道他畫畫特別好,家里需要年畫和門神時都來找他,而善良的華喦也從不自傲,對村民有求必應。當時,華喦的家族在翻修祠堂,需要畫4副壁畫,村民都推薦華喦來畫,可是迂腐的族長卻看不起華喦,認為他太過年輕,沒有資格來畫祖宗祠堂,會褻瀆祖先,還聯合村里鄉紳的孤立華喦,不準他進祠堂。受辱的華喦,選擇趁著夜色偷偷進入祠堂,一手舉著火把,一鼓作氣地在墻壁上畫了四幅壁畫,分別在畫下提名《高山云鶴》、《水國浮牛》、《青松懸崖》、《倚馬題詩》之后憤然離鄉,這四幅珍貴的壁畫也一直保存了下來。只是不幸在上世紀60年代被損毀。華喦離家后四處漂泊,之后來到了杭州,認識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文人,也曾在朋友的資助下進京城參加科舉考試,但是卻不遂愿,只考上了一個八品小官,只有帶著失落回到揚州,靠賣畫為生。在揚州他也和鄭板橋、金農、高翔、李鱓等文人雅士,一起切磋,詩畫酬答也使得他的繪畫修養更加精進。華喦的花鳥畫吸收明代著名畫家周之冕、陳淳、清代著名畫家惲壽平等各家之長,形成自己獨特的繪畫風格,集工筆寫意的手法,不拘一格,簡略率脫。在刻畫山水景象的時候,華喦能夠重視大自然的內涵,表達出山水的特有的氣韻。例如華喦的山水畫中,雖然有一些樹葉凋零,滄桑的山石,看似孤寂卻又帶著幾分活力,仿佛來年的春天會變得郁郁蔥蔥。平淡之中蘊藏著生機。而華喦也善于捕捉大自然中真切的體驗感,他筆下的花鳥形態各異,充滿生機,造型多變,生動形象,在畫法上,既有細節描寫的精微性,又不失筆墨上的簡逸生動,禽鳥毛羽細致蓬松的毫毛畢現,對后世產生了積極影響。在人物刻畫方面,華喦筆下的人物形象有所夸張而又不變形,自成一種減筆畫法。線條似馬和之的"蘭葉描",簡練柔勁,不失形似而更重精神,不僅個性鮮明,而且富有意境。華嵒的畫技絕世空前,被稱為揚州八怪之一,是一個少見的繪畫天才而且滿腹經綸才華橫溢。但卻命運不濟,他的畫作在生前作品不太香,雖然畫得好但是少有人問津,可謂是窮困潦倒。他一生漂泊,去世后安葬于杭州錢干埠嶺上,再也沒有回過故鄉,這也是身為游子心中永遠的傷痛和遺憾。不免讓人感嘆生活多艱難,世事無常!放大10倍,暗藏玄機華嵒的畫作以花鳥最負盛名對后世影響巨大,而此外,最著名的就是這幅《蜂虎》圖了,但是由于這幅畫看起來怪異,從它被發現的300多年來就一直爭議不斷,沒人能看懂!畫中一直以來威猛霸氣的叢林之王,一反兇猛之態,呈現出一副病懨懨、畏畏縮縮的樣子,不僅瘦骨嶙峋,毛發凌亂,還弓腰駝背置身于稀疏的荊棘叢中,戰戰兢兢的神情,實在難看,倘若不是題字上寫著虎字,大家都覺得可能是一只病貓。這種無厘頭的繪畫風格,實在讓人難懂,不少人甚至懷疑,這不是華嵒所畫。可其實,如果把這幅畫作放大10倍,就能發現其中的玄機!這個玄機還是在這幅畫的修復過程中無意發現的,當時,由于畫作年代久遠有些破損,專家決定對其進行修復,在修復的過程中,發現畫作的右上角有一片黑斑,一開始專家并沒有在意覺得可能是畫作放置太久而產生的霉斑,可后來用放大鏡仔細查看后才發現,這原來才是整幅畫的精髓,修復之后,更可謂點睛之筆!也解開了300年來大家對這幅畫作的疑惑!這些小黑斑被放大了10倍觀察后,發現原來并不是霉斑,修復出來是一只蜂,而且這只蜂的形態活靈活現,它的翅膀張開,肚子卷縮,正要沖向下方的老虎,而這只蜂身上還有虎斑花紋,體型較長,應該是一只山里的馬蜂或者毒蜂。這樣,就完全解釋了畫中這只老虎怪異的形態,這只百獸之王應該是剛剛從馬蜂群的“圍堵”之中“脫身”,已經被蜂群蟄得不輕,無還手之功,就像一只喪家犬一樣狼狽逃竄。而這馬蜂則是一只不甘心老虎逃竄的“追兵”,還想最后給老虎一點厲害。結合了這個前提,再來重新欣賞這幅畫,大家都驚嘆華嵒的絕世畫功,畫中老虎一邊逃竄,一邊還痛苦地舉起前爪搔癢,真的是惟妙惟肖!它的身體是因為被蜂群蟄得疼痛卷縮,也才表現出一副病貓的姿態,而此時再看它的眼神,有痛苦、無奈和不甘,同時也不乏百獸之王的犀利和堅韌。一雙眼睛就能傳遞出如此豐富的感情,畫家的功底讓人贊嘆!而專家也表示,這幅畫作應該是華喦60歲之后的晚期作品,那作為一代繪畫大師,華喦什么會畫出這樣一副蜂虎圖呢?他想通過畫來表達什么?上文我們已經講過,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虎文化影響深遠,源遠流長,在絕大部分畫作中,虎都是雄壯威猛的形象,代表的是能力權利和地位,而在古代,蜂與封同音,寓意加官晉爵,是對前途的美好向往。《蜂虎》圖應該是華喦晚年對官場的一種諷刺,百獸之王老虎離開了深山,遇到荊棘叢時遭到馬蜂欺凌的場景。華喦將老虎受到攻擊后的狼狽模樣表現得淋漓盡致,用幽默詼諧的畫風表達深刻諷刺的寓意。老虎就算再威猛,也會被小小的馬蜂欺負,萬物相生相克,有權利的人再囂張跋扈,也會有陰溝里翻船的時候。也有人認為,華喦是把自己坎坷的一生和滿腔的感懷表達在了畫里,畫中的老虎就是他自己,而畫中的蜜蜂,就是他遇到的那些陰險小人,也是自己遭遇的坎坷和磨難,他難以接受,心有不甘卻又無比忌憚,礙于現實只能接受現狀!而老虎眼神中傳達的那絲犀利和堅韌,也反映了華喦對自己人生的態度,他之所以能夠取得那么高的藝術成就,除個人天賦外,還與他酷愛大自然,積極的生活態度,以及堅韌不拔的刻苦學習精神分不開的,他在逆境中成長,不怕艱險,才能成為一代名家,畫作流傳千古!歷代怪虎,各有千秋華喦筆下的老虎確實不同尋常,除了《蜂虎》圖外,他在另一幅傳世名畫《百獸圖》中畫的老虎也非常獨特。《百獸圖》是一副長卷畫作,目前珍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這幅長卷畫作構思獨特,畫面中精心描繪了在山林中生活的虎、熊、猴、狗、牛、馬、羊、麋鹿等數十種種動物,形態各異,栩栩如生,雖然是長卷,但是每一部分都是一副佳作。畫中的一處河畔旁,動物們在美麗的楓葉下嬉戲打鬧,悠閑自在;而在河對岸,一只麋鹿卻正在和一只灰狼對峙,雙方劍拔弩張,也有幾分緊張的氣息,而百獸之王老虎在畫面的中心位置。這只老虎因為自己叢林之王的身份,獨自徘徊在山坡上,頗有猛虎下山的架勢,而在老虎右側不遠處的石頭上,還有一只猴子在注視著老虎,似乎是想看看叢林之王今天的獵物會是誰?猴子成了老虎的觀眾,不由得讓人有些啼笑皆非。縱覽整幅畫卷就像在看一部“動物世界”紀錄片,仿佛已經置身在叢林之中,處處散發著自然的生命力。也不由得感嘆,華喦畫工非凡!此外,在華喦所繪的《鐘馗降福》,也有一只有趣的老虎,這只老虎跟隨在鐘馗腳下,與鐘馗步調一致地前行,對背上試圖拉住它的小鬼毫不在意,而是用炯炯有神的眼睛盯著前面的兩只小鬼,老虎還伸出舌頭,似乎是已經把這兩個小鬼選做食物。但兩個小鬼卻還沒有察覺,這幅畫色彩艷麗,對比鮮明,很是有趣。鐘馗是民間信仰的“捉鬼神君”傳說他面貌丑陋,但是滿腹經綸十分正直,可以捉鬼驅邪,把鐘馗的畫像掛在家中可以鎮宅驅邪,而這幅畫中老虎不知是鐘馗的坐騎還是他法力的化身?華喦用生動的筆墨,留給了后人關于這個神話的無限想象空間,目前這幅畫也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中。而除了華喦外,歷代的著名畫家其實也都偏愛畫虎,在他們的筆下,也有一些“怪虎”,形態各異,可謂是各有千秋。先來看看這幅憨態可愛的胖老虎,這幅畫出自清代畫家馬負圖。畫中的老虎有著圓潤的體型,毛色光滑,表情聊賴地坐在山林之間,好像是在說,這個山林中我早已經沒有了對手。不少觀眾表示,這幅老虎的畫風已經接近現代漫畫的表現手法,畫中的老虎實在是太可愛了,就像一只大貓,讓人忍不住想要去拍拍它的“虎頭”。再來看看出自清代畫家高其佩筆下的這幅猛虎圖。畫中的老虎只有一個背影,從體型上看,這只百獸之王應該伙食很好,體態圓潤,特別是正對畫面的“虎腿”非常健碩,好像是正在準備一個攻擊的姿勢。不知道這只老虎的背影匍匐在叢林中,是在等待獵物蓄勢待發,還是只是吃飽了散步,正準備上山,回到自己的窩中休息。不由得贊嘆作者留給大家這無限的想象空間。猛虎圖的作者高其佩是清代的著名作家,被稱為指畫的開山祖,是遼寧鐵嶺人,據《鐵嶺縣志》記載,他是名宦后裔,八歲就開始學畫,曾經在康熙時期做過官,他才華出眾,筆墨精細,所繪的山水、人物、花鳥魚蟲都精美絕倫。中年時,高其佩在打下了良好的繪畫基礎后,還別出心裁地創造出來了一種畫法,就是舍棄畫筆而用手指來畫畫。被人親切地稱為“指頭畫家”。無論是山水花鳥還是人物,高其佩都可以用指頭畫出來,而且生動有趣,在雍正八年,高其佩還曾被招進圓明園的如意館,為館內作畫三年,創作了《長江萬里圖》等細絹工筆畫。他的聲譽還傳播到了朝鮮。一生作品無數,畫作數量驚人,代表作還有《梧桐喜鵲圖》、《怒容鐘馗圖》、《雁行圖》、《虬松莫岫圖》等。縱觀清代畫壇,真可謂群星璀璨,各有特色,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聲明:刊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聯系/投稿郵箱:service@shxyo.com舉報/反饋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