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四兩八錢命人很少(余苗文章...
882
2023-11-01
明末清初朝代更迭之際,瘟疫災禍連連,百姓困頓體弱。人參恰能大補元氣,拯危救脫,是治虛勞第一要品, 因與時弊對癥,當時大病小病用上人參多能收到奇效,人參借機走上神壇成為“神藥”。
人參在《紅樓夢》中從人參養榮丸開始貫穿全書,已經是超越一味藥材的存在,賈府的興衰變換和眾生的人生跌宕都蘊含其中。尤為重要的是可以從人參的相關描述中看出《紅樓夢》的創作時間。
書中第七十七回說道:開了丸藥方子來配調經養榮丸。因用上等人參二兩,王夫人命人取時,翻尋了半日,只向小匣內尋了幾枝簪挺粗細的。王夫人看了嫌不好,
…………
王夫人沒法,只得親身過來請問賈母。賈母忙命鴛鴦取出當日所馀的來,竟還有一大包,皆有手指頭粗細的,遂稱二兩與王夫人。
…………
一時,周瑞家的又拿了進來說:“這幾包都各包好記上名字了。但這一包人參固然是上好的,如今就連三十換也不能得這樣的了,但年代太陳了。
第七十七回的這段文字盡顯賈府衰敗之像,當然我們能從中獲取的信息卻不僅如此。此時的人參就是現在的野山參,是指真正來自野外山林,種子由鳥獸風水所播,周圍有喬、灌、草、藤植物相伴,自然生長既不被人為移動,又不經過任何人工管理自然生長的人參。野山參主體長4-6厘米,最長不超過10厘米,中部直徑0.5-2.5厘米,百年參王也就重三十克左右。人參有一個特點,就是一經移動,生長就會加快,松過土、移栽過的人參會瘋長,分量急劇加重,所以現在的移山參或園參個頭都較大。
按清初宮廷對人參等級分類可以分為:大枝,特等參,頭等參,二等參,三等參,四等參,五等參,蘆須,渣沫,參葉,參籽,參膏等。手指頭粗細大概直徑2厘米左右。2厘米左右的山參應屬特等或上好的頭等,也只有這樣等級的山參才能值得賈府這樣世家收藏多年。
“這一包人參固然是上好的,如今就連三十換也不能得這樣的了”這句話有兩重意思。一是表示三十兩銀子都買不到一兩這樣上好的頭等人參。二是當時三十兩銀子一般的頭等人參還是能買到。“換”等同于計價單位,即每兩的價格,與“叫他把未作的原枝好參兌二兩來”中的“兌”用法相同,均表示人參的價值不能用錢來衡量的。與請一炷香和勻一件古玩中的“請”“勻”等一樣,都是民間約定俗成的說法,蘊藏著深厚的人文內涵。
可見書中的“三十換”是頭等參的價格,而許多學者將“三十換”當成四五等普通參的價格是不準確的。那么這樣的人參價格屬于清朝什么時期呢?
趙翼寫的人參詩序:
偉兒久病,需用參劑,市價甚貴,白金三百兩易一兩,尚不得佳者。曩閱國史,我朝初以參貿高麗,定價十兩一斤。麗人詭稱明朝不售,以九折給價。而我朝捕獲偷掘參者皆明人,以是知麗人之詐,起兵征服之。迨定鼎中原,售者多,其價稍貴,然考查悔余壬辰、甲午兩歲俱有謝揆愷、功惠參詩。一云“一兩黃參直五千”,一云“十金易一兩”,皆康熙五十年后事也。其時參價不過如此。乾隆十五年,余以五經應京兆試,恐精力不支,以白金一兩六錢易參一錢。二十八年,余病服參,高者三十二換,次亦僅二十五換,時已苦其難買。以今較之,更增十余倍矣。市值愈貴,購之益艱,詩以志慨。
乾隆十五年,趙翼到京城應試,怕精力不支,以一兩六錢銀子一錢的價格購人參。到了乾隆二十八年,趙翼因病服參,當時普通參價高到三十二兩銀子才能換一兩,次等普通參也要二十五兩銀子。按照頭等參價格是普通參兩到三倍計算,從乾隆十五年到乾隆二十八年,頭等參單價大概從五十兩銀子每兩漲到九十兩銀子每兩。所以乾隆十五年以后的價格遠高于《紅樓夢》中頭等參的價格,《紅樓夢》的創作時間也就遠遠早與乾隆十五年。
何以見得頭等參價格是普通參兩到三倍呢?《關于江寧織造曹家檔案史料》 之二百五十九《 內務府總管來保奏三織造售參價銀比歷年均少摺》
雍正二年閏四月二十六日
案據奏事雙全、員外郎張文彬、三等侍衛覺羅扎克三交出織造郎中孫文成等具奏賣人參摺一件,傳旨:人參在南省售賣價錢為何如此賤?早年售價如何?著問內務府總管。欽此欽遵。
查康熙五十三年,交祟文門關監督尚志杰售賣之二等參,每斤銀七十二兩;上等普通參,每斤銀六十四兩;普通參,每斤銀四十八兩;次參,每斤銀三十二兩;蘆須,每斤銀七兩。康熙五十四年,交崇文門關監督尚志杰售賣之頭等參,每斤銀八十二兩;二等參,每斤銀五十八兩;上等普通參,每斤銀四十八兩;普通參,每斤銀三十二兩;蘆須,每斤銀七兩。康熙五十五年,交崇文門關監督尚志杰售賣之頭等參,每斤銀五十九兩;二等參,每斤銀四十六兩;上等普通參,每斤銀三十七兩;普通參,每斤銀三十一兩;次參,每斤銀二十兩五錢;蘆須,每斤銀二兩四錢。康熙五十七年,交三織造曹(兆頁頫)、孫文成、李煦等售賣之頭等參,每斤銀六十一兩二錢;二等參,每斤銀四十九兩二錢;上等普通參,每斤銀三十七兩二錢;普通參,每斤銀二十九兩二錢;次參,每斤銀十七兩二錢;蘆須,每斤銀一兩八錢。康熙六十一年,由內務府派官售賣之上等普通參,每斤銀六十兩;普通參,每斤銀四十兩;次參,每斤銀十八兩;蘆須,每斤銀四兩八錢。從這些售價看來,三織造售參之價,比五十三年、五十四年、六十一年均少。等因繕片。
內務府總管來保、李延禧,協辦內務府事務.郎中薩哈連,交奏事雙全、員外郎張文彬、三等侍衛扎克三轉奏。
由太監劉玉、張玉柱傳旨:人參在京時人皆爭購,南省價貴,且系彼等取去後陸續出售者,理應比此地多得價銀。看來反而比此地少者,顯有隱瞞情形。此等事爾等理應先行查出參奏,今當朕詢問時,始將緣由奏出。凡事交付爾等後,只是怕多說,招人怨恨,此後若仍如此,遇事不查出參奏,只等朕降旨,朕斷不容許也。著將此明白查奏。欽此。
從這份奏折中可以計算出頭等參價格是普通參的兩到三倍。但是奏折中的單價卻不能當做市場價。一是奏折中的價格為內務府批發價,幾經轉手后的市場價與之相去甚遠。二是當時內務府官員營私舞弊,上交內務府的價格遠低于實際販賣給參商的價格,所以才有以上要求查辦曹李兩家的折子。三是“南省價貴”,南方售價要高于北方,一般要高兩到四倍。
康熙五十三年人參的市場價是多少呢?清代詩人查悔余在康熙五十三年的有詩云“十金易一兩”,即十兩銀子買一兩人參,這才是人參的市場價格。查慎行詩中寫的人參肯定是普通參價,三等以上人參主要供宮廷使用,每年市場上量極少,市場上能買到的絕大部分是四五等參,一般人家入藥肯定是用普通參,所以這里就不贅述論證了。按頭等參價格一般在普通參三倍以上計算,康熙五十三年頭等參的價格恰恰在三十兩銀子每兩左右。
查悔余(1650年~1727年)浙江海寧袁花人。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康熙帝東巡,因大學士陳廷敬等推薦,詔隨入都,入直南書房。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乞休歸里。可見查悔余一生大部分的時間都是生活在江南,康熙五十三年居于浙江海寧,他詩中反映的正是江浙一帶人參市場價。清入關定都北京之后,社會逐漸穩定,以及清朝上層社會對奢侈滋補品的消費就沒明朝那么強烈,參價穩定,所以康熙五十三年的參價基本代表康熙年間的整體水平。
然而就是在康熙末年,因為國內市場的復蘇和日本、西洋等海外市場也出現對人參的需求,人參價格開始逐年升高。從雍正、乾隆兩朝開始,又因為人參資源枯竭,已經到了一參難求的地步,參價急劇攀升。在乾隆三十六年和嘉慶三年之間,因為自然生長的人參資源趨近枯竭,逐漸開始嘗試人工種植人參,這種人工種植的人參叫“秧參”。乾隆年間求購足色足型的頭等人參逐漸成了奢望,能買到人參已經是很難得的事,市值愈貴,購之益艱。所以張翼才“詩以志慨”。
所以說“三十換”是《紅樓夢》創作于清朝康熙年間的信標。有趣的是現存紅樓夢版本之中,僅列藏本中“三十換”變成“八十換”,其余版本均是“三十換”。列藏本是離《紅樓夢》成書時間較近的一個版本,約是在乾隆年間抄成,根據前文分析這個時期的頭等參價格正是“八十換”左右。“三”與“八”字形差別較大,不會是誤抄,抄書人肯定是覺得“三十換”有悖于時價,與文中表達的意思不符,故順手改之,這也從側面說明《紅樓夢》不是創作于乾隆年間。
發表評論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