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頭條作者:趣談科學蛇是一種既讓人害怕又怕人類的爬行動物。在生物學分類中,現(xiàn)存的蛇都屬于動物界脊索動物門,爬行綱,有鱗目,蛇亞目。生物學家對蛇的分類表明,蛇是由一種類似蜥蜴一樣四肢爬行且?guī)в绪[片的爬行動物,逐漸失去四肢演化而來的。(巴西發(fā)現(xiàn)的帶有“四條腿”的蛇化石,生活在距今1.5億年前)據(jù)大量化石記錄顯示,最早的蛇起源于距今1.43億至1.67億年前的侏羅紀時期。不過,蛇類真正崛起要從6500萬年前小行星撞擊地球后說起。曾經(jīng)不可一世的恐龍滅絕后,生態(tài)位出現(xiàn)了大量空缺,地球開啟了新一輪的霸主爭奪戰(zhàn)。現(xiàn)代蛇類從那個時期崛起,一度成為地球霸主最有利的競爭者。恒溫調節(jié)能力是哺乳動物的主要標志之一。在寒冷的時期,我們可以將體溫維持在蛋白質活性較高的溫度,從而保證較高的生長水平。對于蛇、蜥蜴、龜、鱷魚等冷血動物(變溫動物)來說,它們的體溫只能隨環(huán)境變化,為此它們需要依靠冬眠度過整個寒冬。在恐龍滅絕后,地球氣溫由于某些原因開始暴漲(古新世始新世極熱事件)。那段時期變溫動物擁有旺盛的生命力,而哺乳動物則疲于將體內的熱量散掉。最終體型剛有所增大的哺乳動物被淘汰掉,留下的絕大多數(shù)都是“一吹就涼”的小型哺乳動物。變溫動物這邊則出現(xiàn)了巨龜、巨鱷,還有以它們?yōu)槭车募蟪芍铩┨跪@也是地球上已知最大的蛇。泰坦蟒的化石被發(fā)現(xiàn)于如今的哥倫比亞北部,亞馬遜熱帶雨林附近。它們的平均體長超過12米,最大個體超過15米,體重超過1噸,身體最粗的部位直徑超過了1米。泰坦蟒的食物殘渣化石(龜、鱷)顯示,泰坦蟒很有可能生活在水里。有部分資料顯示,該地區(qū)在很久以前靠近海灣,因此泰坦蟒也有可能是在海灣邊上的紅樹林中游弋。(網(wǎng)紋蟒與泰坦蟒的脊椎骨對比)種種線索表明,泰坦蟒占盡了天時地利人和,是那個時期生長到了極限的物種。極熱時期加上赤道附近的終年高溫,讓泰坦蟒生長力空前旺盛。恐龍滅絕無霸主,保證了泰坦蟒穩(wěn)定食物的來源。最后陸地已經(jīng)裝不下它了,只能下水用浮力來對抗自身的重力,從而保證行動能力。不過,泰坦蟒又不能游向大海,因為海水的溫度較低,無法提供生長所需的熱量。這也是如今海洋霸主是鯨豚這類的哺乳動物,而非巨蛇、巨龜或巨鱷的主要原因。由于極熱事件一閃而過,泰坦蟒這種對于環(huán)境要求十分苛刻的物種也僅僅是曇花一現(xiàn)。因此,對于網(wǎng)絡上的巨蛇圖片以及離奇巨蟒的傳聞,我們應該持懷疑態(tài)度。為何只有亞洲的蟒蛇會吃人?在如今的地球氣候環(huán)境下,世界上最大的蛇是同在亞馬遜雨林的綠森蚺。在科考記錄中,最大個體約6米,體重達到了113公斤。或許地球上存在更大的森蚺,但體型大概率不會超過10米。目前的森蚺已經(jīng)不堪重負,為了對抗重力它們幾乎快成了水生動物,捕獵也是在水中進行伏擊。換言之,森蚺的“菜單”中不會有人類,因為人類不會天天在水里泡著。世界上最長的蛇是生活在東南亞雨林中的網(wǎng)紋蟒。雖然網(wǎng)紋蟒沒有森蚺重,但在科考記錄中,最大野生網(wǎng)紋蟒體長可以達到7.1米,體重65公斤。網(wǎng)紋蟒也是游泳健將,有資料顯示有網(wǎng)紋蟒也曾在海邊的紅樹林中捕食獵物。還有位于東南亞的緬甸蟒個頭也不小,最長個體達到5.74米,近100公斤。(7米長的網(wǎng)紋蟒骨架)多說一句,相比野生環(huán)境中的蟒蛇,動物園、私人圈養(yǎng)以及入侵到其他地域、沒有天敵的蟒蛇,它們都擁有更穩(wěn)定的食物供應,可以彌補生態(tài)位上的缺陷,因此也出現(xiàn)過幾條更大的,但至今沒有任何一條超過8米。不同于其他蟒蛇,亞洲的網(wǎng)紋蟒與緬甸蟒曾出現(xiàn)過多次食人案例。這或許是因為它們在陸地上仍游刃有余,其次是它們識人太晚,因為同為世界最大蛇之一的非洲巖蟒就不吃人。與其他大蟒相差無幾,非洲巖蟒最大個體達到了5.72米,96公斤。非洲巖蟒具備了“食人”的體格,但同在非洲,巖蟒也將起源于非洲的人類,如何一路登上霸主位置的艱辛歷程盡收眼底。因此非洲巖蟒深知人類的危險,很久以前它們的祖先或許捕食過人類,但通常都會以死亡告終。這使得“人類的味道”在非洲巖蟒的演化過程中被剔除。這個過程就像烈性的病毒會因宿主的死亡而死亡,隨著它們基因不斷變異,越來越溫順,最終才能與宿主共存。智人走出非洲的時間大約在7萬年前,相對于非洲巖蟒認識人類千萬年,東南亞的巨蟒與人類只有幾萬年的交情,因此它們無法意識到吞下人類后就會被開膛破肚。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