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似先入為主的成語,先入為主。...
742
2023-11-02
“人云亦云,先入為主。”其實是兩句成語,它們也都有很深的哲理!
“人與亦云”出自歷史上的金朝,蔡松年所寫的《槽聲同彥高賦》詩。詩中是這么寫的:“槽床過竹春泉句,他日人云吾亦云。”
這兩句詩的意思就是人家怎么說,自己也跟著怎么說。指一個人沒有主見,只會隨聲附和。這里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
漢朝時,有個叫鮑堅的人去拜見大官崔烈。而這個鮑堅從來也沒見過這么大的官,心里非常緊張。于是他問別人拜見崔烈有什么需要注意的,有人就告訴他:“到時候崔烈說什么,你就說什么。”
轉天到了拜見的時候,崔烈先說:“可拜。”鮑堅也說:“可拜!”崔烈接著說:“就位。”鮑堅也說:“就位!”
“就位”就是叫鮑堅坐下,在漢朝人們是盤腿坐在席子上的。因此坐的時候要把鞋脫掉,可是鮑堅一時緊張竟然忘了脫鞋。離席時,鮑堅找不到自己的鞋了。崔烈見他急得團團亂轉,就說:“鞋在腳上!”鮑堅也趕緊跟著說:“鞋在腳上。”
這個故事讓我們明白了一個道理:人云亦云是最省事的辦法,也容易在自己的身上,發生最可笑的事情。
比如二零一一年發生在我國的搶鹽事件,就生動的詮釋了這句話。
2011年3月16日,日本地震海嘯造成核泄漏。受日本核電站爆炸,引發的“核泄漏”恐慌迅速在全國蔓延。紹興、寧波、福州等江浙沿海城市開始出現搶鹽潮,隨后類似事件在全國各地陸續出現。不少居民紛紛奔走相告,到各大超市搶購鹽,以備戰日本核輻射污染。
出現搶鹽潮原因有兩個:一是說吃碘鹽可防輻射,二是謠傳核泄漏污染了海鹽。正是由此,食鹽被稱為了“鹽王爺”!
事后雖然各相關部門出來辟謠澄清,但依然擋不住市民的搶鹽熱情。有的人家里居然儲藏了,一輩子都 吃不完的食鹽,你說可笑不可笑!
同樣“先入為主”也是一句成語!宋朝朱熹所著的《朱子語類》,在里面提到了這句話:“便說道自家底便是了,別人底都不是,便是以先入為主了。”
這句成語的意思是:指先聽進去的話或先獲得的印象往往在頭腦中占有主導地位,以后再遇到不同的意見時,就變得不容易接受了。這里也有一個有趣的故事,這個故事也同樣是發生在漢朝:
漢哀帝的時候,宮里有一個名叫息夫躬的寵臣。他為了獲取更大的權勢和政治利益,極力想除掉和他關系緊張的大司馬董賢。于是他苦思冥想,終于想出了一條毒計。
那時匈奴和大漢已經結了親,每年都要到漢朝進貢。可是息夫躬派人對匈奴說:“皇帝的事務十分繁忙,你們就不用來朝見了。”匈奴單于聽了以后,覺得息夫躬是漢哀帝身邊的近臣,說的話應該可信,也就樂得清閑,沒有來朝見。轉過身息夫躬又對漢哀帝說:“匈奴今年竟敢不來進貢,如果您不出兵征討他們的話,我們大漢的威嚴何在?四方小國勢必就會群起效仿,后果會很嚴重啊。”
漢哀帝趕快召集眾大臣,商討出兵征討匈奴的事。朝中的丞相王嘉,對息夫躬這種恃寵亂政的行為極為憤怒!他很干脆地對漢哀帝說:“現在并沒有確實的證據,可以證明匈奴人要造反,陛下千萬不可輕信小人的讒言。”
接著他又說道:“希望陛下能夠吸取古代賢君圣主的經驗教訓,反復參考各方意見。千萬不要先聽到誰的意見,就以誰的意見為主。”
朝中以董賢為首的大臣們,也紛紛表示同意王嘉的意見。漢哀帝也就接受了,不再提出兵的事。沒多久,息夫躬的陰謀大白于天下,漢哀帝大怒,把他關進監獄,后來他就病死在獄中。
“先入為主”這個成語,也讓我們明白了一個道理:指先聽進去的話或著先獲得的印象往往在頭腦中占有主導地位,以后再遇到不同的意見時,就不容易接受了。
大家仔細的想一下,上面說到的這兩點 ,是不是都能在自己或者周圍朋友的身上看見。尤其是后面這一點,非常的普遍!
比如我們在小時候上學的時候,第一次見到威嚴的班主任。心里就會在想:我的媽呀!這么兇,我以后的日子可咋過呀!就這樣心里七上八下的過了快一個學期,竟然發現這個班主任像一個父親那樣慈愛,根本沒有那么可怕。
還有職場中,社會上都會遇到這樣的事情!進入一個新環境,接觸新人和新事物一般有兩種方法:第一,就是從周圍的朋友嘴里了解情況;第二,就是靠自己的第一印象。
然而這兩種方法都有很大的不確定性,自然而然的會存在一定的偏差。然而我們都會習慣性的相信自己的眼睛,或者旁人嘴里的那個樣子。
這就是我所說的通病,它很大程度上對我們的決定,造成了錯誤的影響。我的想法就是要盡量的避免,這一類錯誤的發生!
要做到不要聽風就是雨,遇到事情要冷靜的思考才行;對于一件事或者一個人先不要急于表態或者點評,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細的觀察,然后再發表自己的觀點!
發表評論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