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來歷和傳說故事ppt,清明...
412
2023-11-03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節始于周朝。周朝時期的天文學家根據“土圭”測日影法,經過精密的推算,確立了二十四節氣,清明也就是其中之一。有關清明節的來歷還有個傳說故事。傳說晉國的公子重耳為了躲避壞人的陷害,在外逃亡。一天,重耳又累又餓,走著走著便暈了過去,附近荒無人煙,什么吃的也沒有,這可急壞了跟隨重耳一起逃亡的臣子們。就在眾臣子面面相覷的時候,有個叫介子推的臣子走了出來,忍痛在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用肉煮湯給重耳喝,這才讓重耳蘇醒過來。后來,重耳當上了晉國國君——晉文公,憶苦思甜,他想起了當年在外逃亡的悲痛往事,就賞賜了當年跟隨自己逃亡的大臣,卻唯獨把介子推給忘了。多年后,他突然想起此事,心里十分愧疚,他趕忙派人去請介子推,要封他做大官。但介子推并不想做官,就背著年邁的老母親去綿山生活。晉文公又派人去綿山找介子推,可綿山那么大,哪里找得到?就在晉文公犯難時,有個臣子提議,放火燒山,逼迫介子推自己出來。就這樣,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可還是沒有發現介子推的影子。最后,待火熄滅,晉文公在一棵燒焦的柳樹下面發現了燒焦的介子推母子。介子推難過極了,他將介子推母子埋葬在這棵燒焦的柳樹旁,下令把這天叫做寒食節,不準人們生火做飯,只能吃寒涼的食物,以此來紀念介子推。第二年春天,晉文公來到柳樹旁祭拜介子推,驚奇地發現這棵燒焦的柳樹活了過來,長出了嫩綠的枝芽,晉文公便折了一支柳枝插在了頭上,給這棵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并把寒食節的后一天定為清明節。后來,因寒食節和清明節時間離得太近,漸漸的就變成了一個節日——清明節。而清明掃墓、祭拜祖先、折柳插柳的習俗也隨之流傳了下來。清明節的習俗1.掃墓祭祖原先,掃墓就是祭拜的人把祖先的墳墓打掃干凈,除一除墳頭上的雜草,擺放貢品,燃燒紙錢。在很多地方,清明節過后,誰家祖先的墳墓上還有雜草,就說明他家后代不旺盛,無人給打掃,或者視為不孝。后來,掃墓祭祖的習俗也由原來的鏟除雜草、擺放供品、焚香祈愿、燃燒紙錢這些習俗,部分的改為敬獻鮮花,變得更為環保和人文情懷。2.踏青在古代,婦女和未出嫁的黃花大閨女是不能輕易出門的,清明則是難得踏青時機,青年男女可借此機會出外出游玩。春回大地,萬物復蘇,伴著泥土的清香和嫩芽的芬芳,在山野間游玩,也是別有一番意境。3.放風箏放風箏是自古以來就有的運動和習俗,它不止是一種休閑運動,而且還有另一層意思。在古代,放風箏寄托著人們的美好愿望,當有人生病或處于逆境時,就可以將他的疾病和不順心的事情寫在風箏上,將風箏飛至高處并把線剪斷,象征著疾病和逆境就會隨著風箏一樣遠走高飛。4.蹴鞠足球的前身就是蹴鞠,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唐宋時期最為繁榮流行(高俅就是宋朝著名蹴鞠大師),清代逐漸式微。玩蹴鞠可以鍛煉身體,也是清明節的習俗。5.蕩秋千秋千古時叫做“千秋”,春秋時期由齊恒公從北方的山戎傳入中原,在漢代以后才成為清明節的習俗和民間游戲。秋千剛開始一根繩子,手抓繩結而蕩,既能強身健體又富有游戲樂趣,后來為了方便婦女兒童游玩改為上懸兩根繩子,下面連接木板,即現代秋千的雛形。6.斗雞在我國的古代,清明時節非常的流行斗雞,斗雞的時間是從清明開始一直到夏至才結束。斗雞的最早記載是春秋時期的《左傳》,唐代的斗雞風氣最盛,即便是現在很多地方也會在清明時節開始斗雞。奔走相告,清明節的來歷和習俗,傳統節日要記牢。發表評論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