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頭條作者:仨個寶寶眾所周知,寶寶的嘴,是用來吃飯(不是)咬人的。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最近關于寶寶咬人的留言實在太多啦。● 打我我都能忍,關鍵他竟然學會了咬人!● 別看沒什么牙,咬人咬的那是生疼啊~● 那天出門跟小朋友玩,他竟然咬了人家……寶寶咬人這習慣啊,真是出奇的一致呢。這可急壞了媽媽們呢:不管吧,總不能讓他這么咬下去,養成壞習慣怎么辦;管吧,又生怕管錯了,偷雞不成蝕把米~我最初養孩子的時候,這無疑也是最難的部分之一了。因為我一直堅信溫柔派的積極養育嘛,咬人在我看來算是攻擊性行為了,咬我還能忍忍,咬別人哪兒行啊?面對寶寶咬人的習慣,剛開始我跟大多數媽媽們一樣,第一反應都是制止。畢竟當寶寶有可能傷害到別人時,作為媽媽,我有責任解釋寶寶的行為,并處理和承擔后果。最重要的是,我也不想讓自家小娃被人誤以為是個熊孩子。但后來很多事讓我明白,比起制止,我們更應該去思考寶寶咬人背后的原因。有時候,寶寶咬人并非我們所看到的“攻擊”行為,而是他們階段發育的必然特征。而且,搞清楚原因之后,我們才能知道該怎么應對最合適。1出牙期出牙時咬人的寶寶,可真不在少數。甚至說,我們都可以把寶寶咬人列為進入出牙期的信號之一。寶寶開始出牙時候,牙齦會有瘙癢感和輕微疼痛感,不自覺地用嘴巴啃咬東西。最明顯的就是,母乳喂養的寶寶,可能經常咬媽媽的乳頭。做媽媽十大酷刑之一,莫過于此了有木有?反正我之前是每次都疼的,恨不得給娃一巴掌!不光如此,還有手指啊、玩具啊、人啊……但凡寶寶能逮住的,就是一頓大咬特咬。媽媽們也別覺得娃是哪里不舒服啦,還是發脾氣啦,其實這些對他們來說都是一樣的,只是用來緩解牙床腫脹的不適感。那么,咱們應該怎么來應對呢?毫無疑問,當然是解決根本的問題,緩解寶寶出牙期的不適了。C媽的經驗之談哈,咱們可以用干凈的手指,輕輕按摩寶寶的牙齦,或者用紗布蘸點涼水擦拭寶寶的牙齦,這樣能夠暫時緩解長牙帶來的不適。如果是夏天這種炎熱的天氣,用棉紗布包一小塊冰塊給寶寶冷敷一下也可以,冰冷的感覺和壓力能夠緩解不適。如果寶寶出牙的時候真的咬人,咱們還是要多體諒,不要強硬阻止寶寶啃咬東西,準備干凈、尺寸合適的玩具、用品,任由他啃咬就可以。比如:咬牙膠、咬環、磨牙棒……媽媽們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將咬膠等物品掛在脖子上,這樣很危險哦。而且最好是多準備幾個備用的,可以換著消毒,還可以事先放在冰箱里20分鐘,因為寶寶長牙期時的牙床,最喜歡涼涼的感覺了。2口欲期口欲期到了,也是寶寶開始咬人的重要原因之一。口欲期的寶寶,就是啥都喜歡放嘴里啃啃咬咬,還咬得津津有味。你以為寶寶是餓了,或者是寂寞,NO!其實寶寶在用嘴巴去探索和感知周圍的世界。咬積木,是在感知積木;咬玩偶,是在感知玩偶;咬你嘛,自然是在感知你啦,不知道該不該恭喜呢?!如果寶寶順利度過口欲期,以后大概率就不會用嘴啃食物之外的東西了。如果口欲期沒度好,那可能直到進入幼兒園都改不掉啃東西、咬人的習慣。因為口欲期被壓抑的話,沒準導致其它敏感期的延遲,并且可能通過其他表現形式來彌補。比如一歲時得不到滿足,兩歲會咬人,兩歲得不到滿足,上幼兒園會吃筆,啃手指甲,甚至上了小學還會繼續吃。那么,咱們應該怎么來應對呢?最重要的,還是千萬不要強硬地阻止孩子。因為甭管是咬人還是咬東西,對寶寶來說都是一種特別的體驗。就像咱們進了一家最喜歡的餐館,點了一份早就令你垂涎欲滴的沸騰魚,一口魚肉剛塞進嘴里,服務員就過來把你嘴里的魚肉摳了出來并連盤端走。沒有什么不一樣,對于出生不久的寶寶,他可以啃到的每一樣東西對他來講都新奇無比,只會比你的沸騰魚更加美味。當然,咱們都不想讓寶寶咬人,這時候多準備一些其他的物品,總歸他就是想探索嘛。我記得,DD進入口欲期之后,我跟C爸準備了各種千奇百怪的探索物。只要洗干凈的、放嘴里沒危險的,都可以吃。比如:積木啊、玩具啊、塑料制品啊、金屬制品啊、各種質地的布料(絲綢、棉麻、針織…)啊……在保證安全衛生的情況下,寶寶就可勁兒咬吧,不咬人就行啦。3尋求關注寶寶咬人最讓我心疼的原因,就是尋求關注。咱們捫心自問:自己能不能做到平時經常陪娃呢?或者在陪娃的時候能不能心無旁騖地陪娃呢?相信不少人的答案都是不確定的,甚至是否定的。這個時候,咱們應該意識到,如果孩子咬人,可能是覺得你已經很長時間沒有關注他啦~長時間不受關注,很容易造成寶寶的安全感缺失,連心情都會大受影響。寶寶就會天真的以為,咬你一口,你就會注意到他,然后陪著他愉快的交流和玩耍了。咬人,這只是他吸引咱們注意力的方式罷了。那么,咱們應該怎么來應對呢?我的答案是,高質量地陪伴寶寶。平時的時候多和寶寶在一起,帶他開心愉快地做些什么。我就經常陪DD一起讀書、一起聊天、一起玩游戲,爭取在他需要我的時候,我都在!陪娃也是為人父母的必修課,尤其是高質量的陪伴,所帶來的安全感,不僅能夠改善寶寶咬人的習慣,而且能讓寶寶受益終身。4自我意識的覺醒和尋求關注相比,意識覺醒可算是比較讓我欣慰的原因了。雖然落腳點還是寶寶咬人吧,看在寶寶生長發育的份上,我含淚不計較。寶寶進入意識覺醒期之后,自我意識啊、物權意識啊,會逐漸萌芽,一旦遇到解決不了的事情的時候,又不知道如何用語言來表達,就會用咬人來表達啦。你別說,有時候咬人還真有效,這樣他就更容易重復使用這個方法了,慢慢就可能形成了習慣。我印象特別深刻,DD那時候,常常把“我的”、“我的”,掛在嘴邊上。有時候小朋友來家里玩,還會互相搶玩具,搶不到就放大招——咬人!把我給氣的啊,火氣蹭蹭往上冒~每次都要在心里默念“這是寶寶的本能防御”把我的火氣壓下去了。想來也是,這么大點兒的娃,正是意識覺醒的時候,也不能全怪人家,但也不能容著他咬人啊!那么,咱們應該怎么來應對呢?首先肯定要理解這個階段寶寶的咬人習慣,別一股腦兒的給他貼上不聽話、不懂事之類的標簽,更不要跟他較真責怪他,哄著他順著他就好啦。在寶寶和其他人有沖突的時候,告訴他正確的表達方式,比如,我會告訴DD:他拿了你的玩具不高興是嗎?你可以大聲說“我的”!但是不能咬人哦~這樣引導他向別人去表達內心的想法,不用一味的去用咬人來解決事情。寶寶只是不懂怎么辦好,咱們告訴他了自然就好辦啦,對吧。C媽說媽媽們別再為了寶寶咬人的習慣手足無措了。當咱們知道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之后,就非常好理解寶寶了,甚至有時候會覺得很好笑。寶寶啊,還是當初那個可愛的寶寶。媽媽們,也要不忘初心地做個溫柔的媽媽。不管寶寶有什么習慣,追根溯源,相信我們總能找到應對之法的。CD爸媽:“中國父母學習計劃”推行者,C爸-中國醫科大學碩士,三甲醫院醫生;C媽-報社育兒主編,《家長好脾氣 才有好教育》作者。養育CC&DD兩姐弟,公益普及嬰幼兒喂養、睡眠、疾病、心理知識,讓更多父母加入科學養育的大隊伍,一起少走彎路,一起做“中國好父母”!原創公眾號“CD爸媽”( ID:cdbama)。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