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頭條作者:柳滌山人“顧客是上帝”之說柳滌不同意。平等與尊重是交易前提,互惠互利相互感謝是對等原則“顧客就是上帝”,這句話的原起、演變、釋義等漢語范疇以外,或稱在我國使用之前的諸多解釋或現象,不在本小文探討之列。但其“顧客就是上帝”之意,出現于改開之始,柳滌即認為其偏頗不妥。但其用于當時,其客觀存在自有其道路。國營冷臉改成市場微笑、物質供應匱乏變成市場競爭調節、鐵飯碗職工變身求生計店員、一家獨賣變成賣多買少等等的改變,豈能不讓人心生營銷危機之感?豈能不競相吸引顧客獲得收益?矯正必然過往,這一曲折發展的哲學法則,也是貫穿經濟社會始終的。強調“上帝”這一西方文化中的宗教詞語或稱為角色,大致意思不講自明。但其“顧客就是上帝”理念,硬核地詆毀了買賣雙方交易本身及其交易人人格的平等互尊。交易標的額只有一個,對于甲乙雙方也都是這一個。不平等不可能。一個收取等值的商品或服務,一個收取等值的貨幣。互尊互重互相方便,才是公理。出錢者尊大,收錢者卑微,豈能讓人信服?誠然,各行各業、甲方乙方,在營銷等社會活動中,大度寬容地應對對方的過激言行、不良舉止,確是優良職業操守和良好道德修養的具體體現。但遵守平等公平、施行合法規范、敬畏道德倫理,更是盈虧厚薄、臉面有無等利益之爭的前提要務。回望當年之“顧客就是上帝”,其積極進步之意義也算深遠。但推敲起來,似應定位為流行語。而使其升華成警言名句、定則公理等經典一族,定為不妥。現今提及老話,對于當下通縮通脹的經濟狀況及新時代的全球現狀,不知是否有意義。柳滌也是隨性而起意,信筆寫來,隨是凝神,但網友咋看,權且請以“上帝”之心,寬恕吧!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