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勢利導,人只有懂得因勢利導
902
2023-11-06
三皇五帝時期,黃河水泛濫,民不聊生,作為皇帝的后代,大禹父子兩人負責治水的工作。大禹在對洪水的斗爭中,吸取了父親治水的經驗教訓,改變了以前“封堵”的方法 ,對雍塞的河道進行疏通,鑿山開河,利用山川,湖泊的地理形勢,把洪水引入大江大河,最終歸入大海,徹底治住了水患。
可見。大禹治水成功,除了他一心為公,吃苦耐勞,身先士卒,不畏艱險的精神以外,更為重要的原因,是采用了因勢利導的方法,才最終取得成功。這是關鍵之所在。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隨,或歔或吹,或強或贏,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老子是說,想要治理天下而積極“有為”,強行施加政令,我看這樣是不能夠達到目的的。對于神圣的國家政權,是不能以強制的手段進行統治的。施行強有力的統治,往往會把事情弄遭:想要掌控天下,反而會失去天下。
所以,世間萬物秉性不一,有的主動前行,有的被迫后隨;有的要輕緩噓暖,有的要急迫冷吹;有的雄健剛強,有的軟弱無力;有的受到小挫折,有的遭到毀滅。
因此,圣人往往要拋棄那些過分的,奢侈的,極端的行為。
老子在這里,其實是警告那些野心勃勃的統治者,不要把國家當作實現個人所為理想和抱負的工具,否則就會違背大“道”,最后導致失去它。圣人由于深諳其中的道理,所以從不想著控制百姓,而是順應自然,不強制,不苛求,因勢利導,于是也就談不上失去整個國家。
同時,還是進一步警告不要以強有力的手段治理國家,否則必將招致人們的反抗,進而導致失去國家。
老子在最后提出三條戒律的目的,無非也是為了呼吁統治者不要走極端路線,不要奢侈腐敗,不要妄加干涉人民的生活,以確保人們能按照自己的特性去生存和發展,從而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和人民的自在安康。
人的一生,總會有所求,但有求必須有度,求之無度,貪得無厭,多會一無所獲。佛語有云:“欲望無邊,凡是有度,一切適可而止!”
任何事物都遵循這樣的規則,過分的欲望只能使以前收獲到的美感消失殆盡。美酒飲到微醉處,好花賞到半開時,真正的得到既是身體的得到,更是思想的得到。每一個人的一生總不可能順風順水,風風光光。其實看來,人的一生當中最美的日子非常的短暫,就如“花無百日紅”,就如我們逗地主一樣,你手里永遠不可能都是好牌,上一把是好牌,往后幾把會接連著幾把壞牌。人生也是如此。見好就收,適可而止,才會是最后的贏家。
發表評論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