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的原...
562
2023-07-11
原文出自孔子的《論語·為政》,內容如下: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弊釉唬骸啊对姟啡?,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p>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p>
釋義:孔子說:“(周君)以道德教化來治理政事,就會像北極星那樣,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會環(huán)繞在它的周圍?!笨鬃诱f:“《詩經》三百篇的微言大義,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思想純正’?!?/p>
孔子說:“用法制禁令去引導百姓,使用刑法來約束他們,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懲,卻失去了廉恥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導百姓,使用禮制去統(tǒng)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也就守規(guī)矩了。”
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于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guī)矩。”
擴展資料:
《為政》包括24章。本篇主要內容涉及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謀求官職和從政為官的基本原則、學習與思考的關系、孔子本人學習和修養(yǎng)的過程、溫故而知新的學習方法,以及對孝、悌等道德范疇的進一步闡述。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為政
原文為: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币馑际牵嚎鬃诱f:“我十五歲立志于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guī)矩。”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出自春秋時期孔子所作的《論語·為政》,內容包括24章,本篇主要內容涉及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謀求官職和從政為官的基本原則、學習與思考的關系、孔子本人學習和修養(yǎng)的過程、溫故而知新的學習方法,以及對孝、悌等道德范疇的進一步闡述。
孔子自述了他學習和修養(yǎng)的過程。這一過程,是一個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過程。就思想境界來講,整個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十五歲到四十歲是學習領會的階段;五十、六十歲是安心立命的階段,也就是不受環(huán)境左右的階段;七十歲是主觀意識和做人的規(guī)則融合為一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道德修養(yǎng)達到了最高的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養(yǎng)過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擊,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鍛煉,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覺地遵守道德規(guī)范,而不是勉強去做。這兩點對任何人都是適用的。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p>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為政篇》中的第4章。
譯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于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guī)矩?!?/p>
注釋:
(1)有:同“又”。
(2)立:站得住的意思。
(3)不惑:掌握了知識,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4)天命:指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5)耳順:對此有多種解釋。一般而言,指對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見也能正確對待。
(6)從心所欲不逾矩:從,遵從的意思;逾,越過;矩,規(guī)矩。
擴展資料
《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內容涉及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謀求官職和從政為官的基本原則、學習與思考的關系、孔子本人學習和修養(yǎng)的過程、溫故而知新的學習方法,以及對孝、悌等道德范疇的進一步闡述。
《為政》對為政之道進行了系統(tǒng)、深刻的概括與總結,有宗旨、有綱領、有細目,是孔子及其儒家學派有關政治性質、理想、實踐環(huán)節(jié)的理性認識的集中反映,也是儒家道德政治的鮮明體現,言簡意賅,勝義迭呈。
在第四章節(jié),孔子自述了他學習和修養(yǎng)的過程。這一過程,是一個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過程。
就思想境界來講,整個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十五歲到四十歲是學習領會的階段;五十、六十歲是安心立命的階段,也就是不受環(huán)境左右的階段;七十歲是主觀意識和作人的規(guī)則融合為一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道德修養(yǎng)達到了最高的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養(yǎng)過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擊,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鍛煉,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覺地遵守道德規(guī)范,而不是勉強去做。這兩點對任何人,都是適用的。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論語·為政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為政》。
這是孔子對于自己在30歲時所達到人生狀態(tài)的自我評價。
原文:“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我十五歲立志于大學之道;三十歲懂得了禮,言行都很得當;四十歲能成為知者,無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道物理的根本規(guī)律;六十歲所聞皆通;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法度。
擴展資料
賞析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學習和修養(yǎng)的過程。這一過程,是一個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過程。
就思想境界來講,整個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十五歲到四十歲是學習領會的階段;四十歲到六十歲是安身立命的階段,也就是不受環(huán)境左右的階段;七十歲是主觀意識和做人的規(guī)則融合為一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道德修養(yǎng)達到了較高的境界。
《為政篇》主要內容涉及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謀求官職和從政為官的基本原則、學習與思考的關系、孔子本人學習和修養(yǎng)的過程、溫故而知新的學習方法,以及對孝、悌等道德范疇的進一步闡述。
典故
有一天仲由問出這個問題的時候,師徒倆,正在去往匡城的路上。走累了,倆人在途徑的一個半山腰的彎道休息之際,仲由看到山的那邊的云端中冒出一些尖角,遠看有點像雞頭,好奇心起,他挨個數了遍,大概三十個。雞頭昂揚,沖出云層,仲由涌起一股熱血,就問孔子:“三十而立,到底何意。”
仲由問出這個問題后,一枚秋葉斜斜地飄落下來,孔子站了起來并搓了搓手,然后用一根樹枝在一塊大石頭上,寫了一個“立”字。仲由驚訝地發(fā)現,孔子寫的這個“立”字的形態(tài),猶如一個男人,岔開雙腿,腳下踩著一塊木板,就像是站在獨木舟上正要向遠方駛去。
孔子說:“立就是‘一個人’,站在‘一’上。你現在就是一個人,你站在‘一’上,你看看你的腳,你腳下都有何物?!敝儆烧f:“我腳下有一根枯枝?!笨鬃诱f:“男人三十,既有安身之處,生活也有著落,欲望淡卻,這個‘一’就是一枝棲息之地。
孔子又說:“立就是‘一個人’,站在‘一’上,你記住了嗎,你看看你的腳,你腳下還有何物啊。”仲由說:“老師,我腳下有一片秋葉?!笨鬃诱f:“男人三十,大小的風浪都已經歷過,也該通透練達了,察微小世事,識全盤大局。所謂見微知著,看一眼就知道是波浪還是波折,此‘一’是一葉知秋。”
孔子說:“立就是‘一個人’,站在‘一’上,你真的記住了嗎,我不信,不然你再看看你的腳下還有何物,你說的出來嗎。”仲由聽話就再看了看腳下,發(fā)現除了樹葉和泥土真沒別的什么了,無奈只能回答沒有。
孔子笑了笑說:“男人三十,該來的自然會來,來了也不怕;不來也別傻,受點風浪就像懷孕,晚孕的人比比皆是。三十歲來了,別以為成功的區(qū)別,僅是擁有和沒有,沒有的我正視,擁有的能視為零,此‘一’是一無所有?!?/p>
這一番話無論是對仲由而言還是今人也罷,都能從中得到一定的啟迪。人生的三十歲不僅僅是數字的遞增,更多的與日俱增的成熟度。所謂“安身立命”按照孔子的標準而言,三十歲要有安身之處,要有處變不驚之姿,更要有洞察世事的眼睛。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三十而立
發(fā)表評論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