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構建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我們應該如何去做?
??
? 中國-東盟于2003年建立戰略伙伴關系。2018年是中國-東盟創新年,雙方將努力深化在智慧城市、數字經濟、人工智能、“互聯網+”等領域合作。在東亞合作系列外長會,中國和東盟國家就《中國-東盟戰略伙伴關系2030年愿景》達成共識,將構建以政治安全、經貿、人文交流三大支柱為主線,多領域合作為支撐的合作新框架。 新型國際關系理論以“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和“各國需要長久相處”作為邏輯前提。在此前提下,合作共贏符合各國長遠利益 。中國與東盟已在多個領域展開了合作交流,為構建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我們應該怎么做呢?
? 與東盟國家共商共建共享。為構建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我們可以采取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即根據中國的全球治理觀,共同經營經濟,比如我國正在與東盟國家深化影視合作,;共同建設美好家園,我們可以互幫互助,互相提供物資等急需物品,互相幫助解決目前的困難;共享資源,互惠互利,最后達到雙方共贏。
? ?構建公正合理的規則體系作為雙方行為準則。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有效運轉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作為制度基礎。著眼于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目標,應按照構建包容聯動的世界發展治理格局、開放合作的全球貿易投資治理格局、安全高效的國際金融和市場治理格局的要求, 促進經濟治理體系改革與完善,為構建命運共同體提供堅實的制度和規則保障。 構建一個對于雙方都公正合理的規則體系,規范雙方的行為,做到互相尊重、互相包容,這有利于雙方在以后的合作共處中和諧、友好。
今天的東亞共同體與當年的大東亞共榮圈有何區別
東亞共同體是地理鄰近的東亞各國希望通過長期的相互合作和一體化進程而形成一個緊密整體。它建立在共同利益和地區認同的基礎上,并非一個排他性的集團,也不針對任何區域外國家。
大東亞共榮圈是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妄圖稱霸東亞野心的產物。為日本帝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提出的邦聯制戰略構想與政治號召。起由于1938年11月日本政府發表建立《大東亞新秩序》的宣言,欲樹立“中日滿三國相互提攜,建立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互助連環的關系”,提出此基本政策構想的為日本首相近衛文麿發表的“近衛聲明”。試圖以“大東亞共榮圈”為整體,以日本、東亞與東南亞“共存共榮的新秩序”作為建設目標為意義的政治體系。
同是雪景,中日韓卻拍出三種截然不同的風格,這是文化差異導致的嗎?
同是雪景,中日韓卻拍出三種截然不同的風格,這是文化差異導致的嗎?
同是北方國家,對于雪景三個國家卻拍出三種不同的風格,這不光是文化差異導致的,而且還是地理位置的偏差導致的。對于中日韓三國拍出的三種不同風格的雪景我還有以下看法:
一、中日韓的文化差異
中國人認為紅色是祥瑞之色,春節時會貼對聯,元宵節時會掛燈籠,結婚時會派發紅包。可以說,紅色貫穿于中國人的日常生活。與中國不同,韓國人更為青睞青色、黃色、赤色等原色,習慣用鮮亮的原色彰顯愛國情懷、強調自我主張、抒發個人情感。日本人則盡量避免使用鮮亮顏色,淡褐色、灰色等經常出現在其傳統民族服飾中,不夠純粹且較為低調的雜色逐漸成為其主色調。通過顏色偏好的差異,即可見中日韓三國的文化差異。
二、中日韓的文化共同點
在三國文化存在差異的同時也有一些相似之處的:在禮儀方面,三國均對長幼、尊卑、上下級關系比較注重;崇尚以和為美,大家在做事情的時候,包括和家里人在一起都希望和和美美的,這樣一家人才會更幸福;對環境的愛護,大自然是我們的家園,我們只有好好保護好這個大自然,我們的大家園才會越來越美麗。
三、更好的發展來自于學習
中國、日本、韓國雖然在歷史背景、文化底蘊、傳統風俗、社會環境等領域存在巨大差異,但文化體系亦存在相同之處,需加強文明交流互鑒,促進共同發展。為提高文化交互的有效性,中日韓三國需明晰文化資源的異同,樹立文化跨區域交互意識,創新文化資源利用模式,完善文明交流互鑒體系,推動構建東亞命運共同體。
骨架平衡骨態療愈創始人—鄧朝勝
醫師簡介
? ? ? ? 鄧朝勝生于1973年4月,1999年9月拜入高壯飛先生門下,開始學習太極拳與骨態療愈技術,與其師一同尋求“骨”與“肉”之間的協調和平衡,即骨態平衡。因太極拳與骨態平衡間的施力方式有所相通,中華武術的功法通過改變人體的曲度來調整人體骨架的平衡,讓力的傳遞更加流暢,從而達到力的放大。鄧朝勝研習手法整骨二十余年,繼承了古法骨態療愈技術,并結合臨床經驗對整骨技術進行改良,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創新,獨創骨架平衡、無痛整骨與骨膜抗衰技術,能夠熟練運用純手法解決腰腿疼痛,極大地縮短了治愈時間,更快地減輕患者痛苦。2019年4月,鄧朝勝代表中國傳統文化健康手法界出席日本東京舉辦的“一帶一路東亞命運共同體會議”,使得傳統古法骨態療愈技術得到進一步地發揚與推廣。
獲得榮譽
技術介紹
古法骨態療愈
? ? ? 明代養生家羅洪在《萬壽仙書》里說:“按摩法能疏通毛竅,能運旋榮衛”。這里的運旋榮衛,就是調和氣血之意。《黃帝內經》里說:“經絡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而整骨則是指民間中醫用專業手法治療骨折、脫臼、損傷、骨塊移位,即運用手法診斷治療骨關節損傷使肢體變形復原位之技術,是古代明朝 “官醫制十三科”中的一科;亦有稱為傷科或骨傷科的,是今天中醫分科的“中醫傷科學”,包括診療骨折、關節脫位、傷筋、損傷、內證。而古法骨態療愈本質即為中醫整骨與按摩的結合,其最早可追溯至清光緒年間,第一代傳人馮濟卿幼入私塾,熟讀四書五經。稍長酷愛中醫,入太醫院醫學館學習。學識淵博,造詣頗深,精于方藥每見神效,于清末光緒之際供職于太醫院。曾撰寫《醫論宜言》、《難經淺說》、《臨癥疏義》、《馮濟卿醫論集粹》。他認為脾為生化之源,心統諸經之血,心脾平和則經侯正常。若七情內傷,外感六淫,均可損傷脾胃,導致氣血不和,影響“任”通“沖”盛的正常生理功能,從而導致疾病的發生。馮氏治學嚴謹,從醫60余年,臨證經驗豐富。第二代傳人高壯飛于1956年畢業于北京中醫研究所,精研醫武雙項,以醫學生理、運動生理、現代生物力學、中國哲理和經絡學研究太極拳、中醫數十年,尋求練養結合。古法骨態療愈技術傳至第三代傳人鄧朝勝時得以穩步創新,其于1999年拜入高壯飛先生門下,研習手法整骨二十余年,繼承了古法骨態療愈技術,并結合臨床經驗對整骨技術進行改良,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創新,獨創骨架平衡、無痛整骨與骨膜抗衰技術,能夠熟練運用純手法解決腰腿疼痛,極大地縮短了治愈時間,更快地減輕患者痛苦。2019年4月,鄧朝勝代表中國傳統文化健康手法界出席日本東京舉辦的“一帶一路東亞命運共同體會議”,使得傳統古法骨態療愈技術得到進一步地發揚與推廣。古法骨態療愈傳承至今,操作穩、準、敏捷,用力均勻,動作連貫,力量穩重適當。避免了多次反復正復、加重局部軟組織的損傷、造成骨折愈合延遲或關節強硬等可能。其歷經百年,在保留傳統整骨按摩手法的基礎上,經幾代傳承后得以精進,結合當代病歷,豐富了中醫整骨的內容,成為中醫傳承與發展的實踐者。
歷史淵源
第一代傳人:馮濟卿(1874年-1964年)
馮濟卿生于清同治13年(公元1874年),其幼入私塾,熟讀四書五經。稍長酷愛中醫,入太醫院醫學館學習。學識淵博,造詣頗深,精于方藥每見神效,于清末光緒之際供職于太醫院。先后為太醫院醫士、吏目。民國初期,在崇文門外東河槽2號寓所懸壺濟世,為民眾療疾。解放后,被聘為北京市第二中醫門診部顧問。曾撰寫《醫論宜言》、《難經淺說》、《臨癥疏義》、《馮濟卿醫論集粹》。他認為脾為生化之源,心統諸經之血,心脾平和則經侯正常。若七情內傷,外感六淫,均可損傷脾胃,導致氣血不和,影響“任”通“沖”盛的正常生理功能,從而導致疾病的發生。馮氏治學嚴謹,從醫60余年,臨證經驗豐富。他一生所收門人眾多,培養了大批中醫人才。如齊少農、常松坡、何相臣、李世明等,均為中醫臨床教學骨干。另有王開明、王旭齋、杜啟增、于書莊等為其入室弟子。
第二代傳人:高壯飛(1932年-至今)
高壯飛生于民國21年(公元1932年),自幼聰穎,1956年畢業于北京中醫研究所,精研醫武雙項,以醫學生理、運動生理、現代生物力學、中國哲理和經絡學研究太極拳、中醫數十年,尋求練養結合。曾發布《東方人體文化研究》、《千思百問太極拳》、《太極拳的折學與中醫學》等作品。徒弟眾多,如高小飛、謝藍、鄧朝勝、趙紹強等。
第三代傳人:鄧朝勝(1973年-至今)
鄧朝勝生于1973年4月,1999年9月拜入高壯飛先生門下,開始學習太極拳與骨態療愈技術,與其師一同尋求“骨”與“肉”之間的協調和平衡,即骨態平衡。因太極拳與骨態平衡間的施力方式有所相通,中華武術的功法通過改變人體的曲度來調整人體骨架的平衡,讓力的傳遞更加流暢,從而達到力的放大。鄧朝勝研習手法整骨二十余年,繼承了古法骨態療愈技術,并結合臨床經驗對整骨技術進行改良,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創新,獨創骨架平衡、無痛整骨與骨膜抗衰技術,能夠熟練運用純手法解決腰腿疼痛,極大地縮短了治愈時間,更快地減輕患者痛苦。2019年4月,鄧朝勝代表中國傳統文化健康手法界出席日本東京舉辦的“一帶一路東亞命運共同體會議”,使得傳統古法骨態療愈技術得到進一步地發揚與推廣。
基本內容
? ? ? 人生活在地球上,就要克服地球對人體的引力,人體的結構就要為這個“力”服務,骨是人體力的支架,軟組織就是骨的穩定的穩固物,“骨”和“肉”存在著陰陽互補互根的協調和平衡。骨架不平衡指骨骼脫離正常位置,會壓迫神經,血管、淋巴、經絡等的運行通道,使人體各系統功能出現障礙。? ? 所謂骨態療愈,是一種讓全身骨架平衡歸屬于正常的生理位置,讓臟腑平衡,讓筋膜更有張力,恢復肌肉彈性的項目,相當于給身體做一次動態平衡。比如壓迫神經會出現信息傳遞受阻,導致各種疼痛癥狀的出現:
主要特征
1、操作準確。操作穩、準、敏捷,用力均勻,動作連貫,力度適當。
2、減少并發癥。避免了多次反復正復、加重局部軟組織的損傷、造成骨折愈合延遲或關節強硬等可能。
3、將傳統技藝與現代技術相結合。其歷經百年,在保留傳統按摩手法的基礎上,經幾代傳承后得以精進,結合當代病歷,豐富了中醫整骨按摩的內容,成為中醫傳承與發展的實踐者。費用低、見效快。以“不開刀、不吃藥、康復快、花錢少”的特色調理頭痛、腿痛等肌肉疼痛癥狀,深受廣大患者的歡迎。
重要價值
歷史價值 :古法骨態療愈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是我國古代醫學家長期醫療實踐的經驗總結。19世紀末20世紀初,醫療技術尚不發達,古法骨態療愈免費幫助工農群體,讓其免遭殘疾、從事到正常的生產生活中去。并傳承了整骨按摩技藝,豐富了中國傳統中醫的內容。
醫學價值 :從“大創”到“微創”,從“有創”到“無創”。在實現調理目的的同時,盡量減少對患者的損傷,能夠體現人類醫學的進步。
文化價值 :骨態療愈的根本來源于中國傳統文化,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文化遺產,是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對古法骨態療愈的傳承有利于傳統中醫技藝的延續。
社會價值 :其“不開刀、不吃藥、康復快、花錢少”的特點適用于當今快節奏的社會生活。可以有效緩解疲勞、疏通經絡,對身體損傷較小,效果好、費用低,對緩解筋骨疼痛以及活動受限的癥狀有較好的幫助。
治療案例
當今國際形勢發生了哪些深刻而復雜的變化
當前,國際形勢繼續發生深刻復雜變化,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持續推進,國際格局和國際秩序加速調整演變。世界各國正抓緊調整各自發展戰略,推動變革創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開拓新的發展空間。
同時,世界經濟仍處于深度調整期,低增長、低通脹、低需求同高失業、高債務、高泡沫等風險交織,主要經濟體走勢和政策取向繼續分化,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依然突出;地緣政治因素更加突出,局部動蕩此起彼伏;恐怖主義、網絡安全、能源安全、糧食安全、氣候變化、重大傳染性疾病等非傳統安全和全球性挑戰不斷增多,南北發展差距依然很大。推進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依然任重而道遠。
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世界好,亞洲才能好;亞洲好,世界才能好。面對風云變幻的國際和地區形勢,我們要把握好世界大勢,跟上時代潮流,共同營造對亞洲、對世界都更為有利的地區秩序,通過邁向亞洲命運共同體,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
1、邁向命運共同體,必須堅持各國相互尊重、平等相待。
各國體量有大小、國力有強弱、發展有先后,但都是國際社會平等的一員,都有平等參與地區和國際事務的權利。涉及大家的事情要由各國共同商量來辦。作為大國,意味著對地區和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更大責任,而不是對地區和國際事務的更大壟斷。
相互尊重、平等相待,首先要尊重各國自主選擇的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客觀理性看待別國發展壯大和政策理念,努力求同存異、聚同化異。要共同維護亞洲來之不易的和平穩定局面和良好發展勢頭,反對干涉別國內政,反對為一己之私搞亂地區形勢。
2、邁向命運共同體,必須堅持合作共贏、共同發展。
東南亞朋友講“水漲荷花高”,非洲朋友講“獨行快,眾行遠”,歐洲朋友講“一棵樹擋不住寒風”,中國人講“大河有水小河滿,小河有水大河滿”。這些說的都是一個道理,只有合作共贏才能辦大事、辦好事、辦長久之事。要摒棄零和游戲、你輸我贏的舊思維,樹立雙贏、共贏的新理念,在追求自身利益時兼顧他方利益,在尋求自身發展時促進共同發展。
合作共贏的理念不僅適用于經濟領域,也適用于政治、安全、文化等廣泛領域;不僅適用于地區國家之間,也適用于同域外國家開展合作。要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協調,防范不同經濟體經濟政策變動可能帶來的負面外溢效應,積極推動全球經濟治理變革,維護開放型世界經濟體制,共同應對世界經濟中的風險和挑戰。
中國和東盟國家將攜手建設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東盟和中國、日本、韓國致力于2020年建成東亞經濟共同體。我們要積極構建亞洲自由貿易網絡,爭取在2015年完成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升級談判和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談判。在推進亞洲經濟一體化的同時,我們要堅持開放的區域主義,協調推進包括亞太經合組織在內的跨區域合作。
要積極推動構建地區金融合作體系,探討搭建亞洲金融機構交流合作平臺,推動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同亞洲開發銀行、世界銀行等多邊金融機構互補共進、協調發展。要加強在貨幣穩定、投融資、信用評級等領域務實合作,推進清邁倡議多邊化機制建設,建設地區金融安全網。要推進建設亞洲能源資源合作機制,保障能源資源安全。
中方倡議加快制定東亞和亞洲互聯互通規劃,促進基礎設施、政策規劃、人員往來全面融合。要加強海上互聯互通建設,推進亞洲海洋合作機制建設,促進海洋經濟、環保、災害管理、漁業等各領域合作,使海洋成為連接亞洲國家的和平、友好、合作之海。
3、邁向命運共同體,必須堅持實現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
當今世界,安全的內涵和外延更加豐富,時空領域更加寬廣,各種因素更加錯綜復雜。各國人民命運與共、唇齒相依。當今世界,沒有一個國家能實現脫離世界安全的自身安全,也沒有建立在其他國家不安全基礎上的安全。我們要摒棄冷戰思維,創新安全理念,努力走出一條共建、共享、共贏的亞洲安全之路。
各國都有平等參與地區安全事務的權利,也都有維護地區安全的責任,每一個國家的合理安全關切都應該得到尊重和保障。要通盤考慮亞洲安全問題的歷史經緯和現實狀況,多管齊下、綜合施策,協調推進地區安全治理,統籌維護傳統和非傳統領域安全。要通過對話合作促進各國和本地區安全,以合作謀和平、以合作促安全,堅持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反對動輒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要堅持發展和安全并重,以可持續發展促進可持續安全。亞洲國家要加強同其他地區國家和有關組織合作,歡迎各方為亞洲發展和安全發揮積極和建設性作用。
4、邁向命運共同體,必須堅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鑒。
在漫長歷史長河中,如亞洲的黃河和長江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以及東南亞等地區孕育了眾多古老文明,彼此交相輝映、相得益彰,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今天的亞洲,多樣性的特點仍十分突出,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匯聚交融,共同組成多彩多姿的亞洲大家庭。
中國古代思想家孟子說過:“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不同文明沒有優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別。要促進不同文明不同發展模式交流對話,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交流互鑒中共同發展,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
中方倡議召開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加強青少年、民間團體、地方、媒體等各界交流,打造智庫交流合作網絡,讓亞洲人民享受更富內涵的精神生活,讓地區發展合作更加活力四射。
大東亞共榮圈究竟有什么含義?
大東亞共榮圈是日本帝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提出的邦聯制戰略構想。提出此基本政策構想的為日本首相近衛文麿發表的“近衛聲明”,大東亞共榮圈,以日本與東亞與東南亞以“共存共榮的新秩序”作為建設目標為意義。 ?1940年8月,近衛文麿首相首度明白指出“大東亞共榮圈”的名稱及指明中國、朝鮮、日本、滿洲國、法屬中南半島、荷屬印尼、新幾內亞等大洋洲,及澳洲、紐西蘭、印度及西伯利亞東部等地為大東亞之范圍。大東亞共榮圈中,日本本國與滿洲國、中國為一個經濟共同體。東南亞作為資源供給地區。南太平洋為國防圈。
一、日本”大東亞共榮圈
而且為實現大東亞共榮圈,日本在內閣設立大東亞省,并且于1943年11月5日日本首相東條英機與滿洲國(代表:首相張景惠)、南京國民政府(代表:行政院長汪精衛)、泰國(皇室王子汪歪搭雅昆·瓦拉汪)、菲律賓(總統勞威爾)、緬甸(總理巴莫)、自由印度臨時政府(首席代表錢德拉·鮑斯)等共同召開大東亞會議,并在會后發表《大東亞宣言》揭暨其目標。
雖然大東亞共榮圈是以所謂“解放殖民地、相互尊重彼此獨立”為號召,但是大東亞共榮圈中的獨立國家卻是由日本軍隊掌控或部分掌控,成為日本侵略亞洲的障眼名目,中國、朝鮮、韓國等國家則一直堅持“大東亞共榮圈”是日本為取得侵略本國機會的名分而已,其實質是在這個共榮圈中接受日本的統治。所以,才有中國的抗日戰爭,才有中國人民不做亡國奴的覺醒意識。
二、日本大東亞共榮圈的實質。
日本軍國主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企圖在亞洲、太平洋地區建立的勢力區域。包括中國、朝鮮、印度支那、緬甸、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當時稱荷屬東印度)、英屬印度(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阿富汗、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以日本為中心,排除英美等其他勢力。
實際上,“大東亞共榮圈”,就是在政治上以“共存共榮”為幌子,建立一個以日本為主宰的,“以日、滿、華的牢固結合為基礎的”,嚢括印度以東、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以北的所有地區和國家的殖民大帝國。在經濟上由日本壟斷“共榮圈”內的豐富資源和廣闊市場。在軍事上通過占領南洋地區,利用其資源和戰略基地,與英、美進行爭奪亞太地區霸權的持久戰,建立日本的勢力范圍。
一帶一路對東亞國家帶來的影響
“一帶一路”建設將首先惠及東亞地區。東亞地區向來是世界地緣政治的焦點所在,在中國周邊外交布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睦鄰、富鄰、安鄰”政策的集中體現,為東亞發展搭建了新的地區合作框架,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有利于深化命運共同體意識,助力實現區域內持久和平與繁榮。
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題。
1、從政治生活角度分析
(1)維護本國的國家利益是一個國家對外政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東盟各國贊成中國“十三五”規劃中“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東盟國家希望從中國發展和“一帶一路”建設中獲益。這有利于維護東盟各國的自身利益。
(2)國家利益決定國際關系,共同利益是國家間合作的基礎,利益相悖則是國家之間沖突的根源。中國和東盟國家應以建立對話關系25周年為契機,加強戰略溝通,深化互利合作,妥善管控分歧,共同打造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
(3)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中國與東盟的關系已成為東盟同各個對話伙伴關系中最活躍、最強勁的一組關系。雙方各領域交流合作取得豐碩成果,給雙方帶來切實利益,也為地區和平、穩定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這符合當今時代的主題。
(4)國家性質決定外交政策,我國的國家性質決定了我國實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國始終支持東盟共同體建設和一體化進程,支持東盟發展壯大,支持東盟在區域合作中發揮重要作用。這是由中國實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決定的。
(5)我國是負責任的大國,國際地位不斷提高。與會各國就如何管控分歧、加強海上務實合作、“南海行為準則”磋商等問題坦誠溝通。會議的成功舉行表明,中國與東盟國家有意愿、有能力、有辦法共同維護南海的和平穩定,表明中國是負責任的大國。
(6)主權是構成國家的最重要的因素。主權國家是由人口、領土、政權、主權構成的,主權是構成國家最重要的因素。在南海問題上,中國堅定地維護國家主權,堅定地捍衛國家的核心利益,堅定地同損害國家主權的行為進行斗爭。
(7)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處理國際關系的基本準則。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系25年來取得的巨大成就,得益于中國在處理與東盟的關系上一貫實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得益于恪守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這個國際關系的基本準則。
(8)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在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指引下,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通過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在南海問題上,中國一貫主張通過和平的方式來解決爭端,通過深化海上務實合作,不斷增進各方互信。
2、從生活與哲學角度分析
(1)物質決定意識的原理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本次會議重點圍繞當前形勢下,利用中國與東盟事務高官重要年度磋商機制,對推進中國-東盟關系和東亞區域合作進行討論,并為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系25周年紀念峰會等做好準備。
(2)聯系的普遍性和客觀性。會上討論了中國—東盟關系、東亞合作及共同關心的問題、落實“2+7合作框架”問題、中國—東盟戰略伙伴關系第三份《行動計劃》問題、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系紀念活動問題等等。這些都體現了堅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
(3)堅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在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系二十多年來,中國-東盟戰略伙伴關系穩步發展,雙方正在逐步落實中國-東盟2016-2020年行動計劃,探討落實《南海各方行為宣言》框架下推進“南海行為準則”磋商,推動中國—東盟關系提質升級。
(4)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南海行為準則”可以速成,但因涉及多方利益,制訂起來需要一個細致復雜的過程。同時,“南海行為準則”不能取代《南海各方行為宣言》中國與東盟曾幾度探討過“準則”,但皆因受到干擾而終止。這說明,解決南海問題不非一帆風順。
(5)矛盾雙方有主次之分,要區分事物的主流和支流。中國與東盟建立對話關系二十多年來,雙方在各領域交流與合作深入發展。總的來說,中國與東盟的關系發展健康,主流是好的。但中國與東盟少數國家的南海問題正變得越來越復雜嚴峻,也應引起我們的重視。
(6)意識具有能動的反作用。《南海各方行為宣言》是東盟國家與中國共同維護南海和平穩定的共同基礎,在維護南海和平穩定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必須確保全面有效落實《南海各方行為宣言》,深化海上務實合作。偏離《南海各方行為宣言》將會導致不良后果。
關于雙軌思路
1、由直接當事國通過協商談判解決爭議是最為有效和可行的方式,符合國際法和國際慣例,也是《南海各方行為宣言》中最重要的規定之一。
2、南海的和平穩定涉及到包括中國和東盟各國在內所有南海沿岸國的切身利益,雙方有責任也有義務共同加以維護。事實證明,只要堅持“雙軌思路”,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完全可以既有效管控和妥善處理具體爭議,同時又能保持本地區和平穩定與合作的大局。
3、東亞在過去幾十年能夠快速發展,根本原因在于有一個和平穩定的地區環境,這是東亞各國人民共同努力的結果。各方應把握好政治安全和經濟發展“兩個輪子一起轉”的大方向,促進地區和平安定,積極應對全球性挑戰,深化經濟社會等領域合作。
4、
中國始終是東亞地區的和平穩定力量,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愿與地區國家一道,建設亞洲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東亞的長治久安需要有堅實
的制度安排,中國愿與東盟國家早日簽署“睦鄰友好合作條約”,并愿與更多地區國家探討達成睦鄰友好法律文件,探討符合地區實際的安全理念和架構。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