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三区_久久久久亚洲一区二区三区_夜夜操操操_久久久精彩视频_日韩在线观看视频一区二区_91视频观看

22歲還能割包皮嗎,扶脾溫陽是重點

抖帥宮 718 2023-07-22

22歲還能割包皮嗎,扶脾溫陽是重點-第1張-觀點-玄機派

來源頭條作者: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第四章 物理性皮膚病 凍瘡(1)

孫某某,女,40歲,2016年12月20日初診。

主訴:入冬手指反復腫痛伴瘙癢4年,復發2周。

現病史:患者4年前冬季戶外勞作后手指末端出現水腫性紫紅色斑,伴輕度疼痛;遇熱后瘙癢,氣候轉暖后自愈。近3年來入冬雙手反復再發類似皮損,偶有皮膚破潰;曾外用凡士林軟膏,效果不明顯。平素冬季畏寒,手足濕冷,伴小便清長。2周前,患者雙手指紅腫,遇熱瘙癢不適,故來徐師科就診。

檢查:雙手食指、無名指、小指末端伸側可見水腫性紫紅色斑,無明顯糜爛、滲液,輕度癢痛。舌淡,苔薄白,脈沉細。

辨證:寒凝血瘀證。

治法:溫經散寒,養血通脈。

處方:當歸四逆湯加減,黃芪、當歸、赤芍、桂枝、白芍各10g,雞血藤、丹參各15g,細辛1.5g,生姜9g,川芎、甘草各6g。20劑,日1劑,水煎取汁400mL,早晚分服。藥渣再煎1次,取藥汁泡洗雙手20~30分鐘,每日1次。

二診,患者皮膚紅腫基本消退,自述瘙癢基本緩解,舌淡,苔薄白,脈細。為鞏固療效,囑其繼用上方半月,冬日勞作時對外露肢體做好保暖。其后隨訪患者,告知整個冬天未再發凍瘡。

按語

西醫中,凍瘡是因受寒冷刺激引起局部血管痙攣、瘀血而致,好發于手、足及面部。中醫學亦稱為“凍瘡”。如《外科啟玄》凍瘡記載:“受其寒冷,致令面、耳、手足初痛次腫,破出膿血,遇暖則發燒。亦有元氣弱之人,不耐其冷者有之。”《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決》凍瘡記載:“此證由觸犯嚴寒之氣,傷及皮肉著凍,以致氣血凝結,肌肉硬腫,僵木不知痛癢。”徐師認為本病案中的患者入冬后,其手指末端遭寒邪侵肌,寒凝血脈,陽氣失于溫通,氣血凝滯;其皮疹色紫紅,伴平素畏寒,手足濕冷,舌淡,苔薄白,脈沉細,證屬寒凝血脈。治以溫經散寒,養血通脈。徐師多年臨床用藥心得為肢端青紫冰冷,多數與脾腎陽衰、寒滯于絡有關,可選用桂枝、細辛、黃芪、當歸、大棗、丹參、炙甘草等藥。本案方用當歸四逆湯加減,方中黃芪、當歸、川芎、赤白芍補氣血活血;雞血藤活血通絡;丹參活血祛瘀、止痛消腫;桂枝、細辛、生姜辛以散之,散表里之寒邪,溫經通脈;甘草和中。外用藥汁泡洗皮損處,使藥物更易經皮滲透,從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增強血管壁功能,防御寒邪侵襲。二診時囑其保護患肢,用藥以鞏固,是治病求本之意,同時,增強患者抵御外邪能力,從病因預防本病,方得大成。

凍瘡(2)

周某某,女,34歲,2016年12月1日初診。

主訴:雙手指、足趾、耳垂紅腫癢痛反復5年余,復發1周。

現病史:患者5年余來,每到冬季,雙手指、足趾、耳垂即出現紅腫、癢痛,嚴重時破潰,局部感覺遲鈍,遇冷加重。曾外用各種凍瘡膏、凍瘡油,當年冬季結束后皮疹能痊愈,但次年冬季皮疹仍然發作。1周前,患者雙手指、雙耳垂又出現紅腫,輕度瘙癢不適,遂來徐師科就診。

檢查:雙側耳垂,右手食指、小指,以及左手小指紅腫明顯,無破潰、糜爛、滲液,無明顯壓痛。左手小指和無名指有色素沉著和萎縮性瘢痕。舌質淡,苔薄白,脈細。

辨證:血虛寒凝證。

治法:補氣養血,溫通經脈。

處方:當歸、紅花、花椒、干姜、通草各10g,細辛1.5g,甘草10g,以上藥煎水,以水熱蒸氣熏蒸皮損患處,待水溫合適,浸泡患處,每次熏蒸30分鐘,每天1次,10次1個療程。

二診,皮膚原有紫紅色較前明顯變淡,已無明顯自覺癥狀,囑其繼用藥1個療程。3個月后患者前來告知,整個冬季未再發凍瘡。

按語

凍瘡多見于冬季、寒冷、潮濕及寒暖驟變時,好發于兒童、婦女、年老體弱者。《諸病源候論》:“嚴冬之月,觸冒風雪寒毒之氣,傷于肌膚,血氣壅澀,因即瘃凍,焮紅疼腫,便成凍瘡。”書中將本病命名為凍爛腫瘡,即凍瘡。徐師認為本病乃寒邪外襲或素體虛弱,陽氣不達四肢末,寒凝肌膚,經脈阻礙,使氣血瘀滯所致。治以補氣養血,溫經通脈,方中當歸補血養血,補之固之;紅花活血以祛瘀,血行則痛自除;花椒、干姜、通草、細辛溫通經脈,甘草補虛和緩、調和諸藥。借用水熱熏蒸,使藥物透達肌膚,氣血得熱則行,抵御外邪之力更強,皮損得以痊愈。徐師認為,如本病屬寒在肌表之病證,可酌情用葛根、刺猬皮、細辛、牛蒡子、生姜皮、青皮、陳皮、麻黃、桂枝等祛肌表之寒的藥物,寒去則血行凝滯除,陽氣通達則病證自除。同時徐師認為本病的預防與調護也應被重視,患凍瘡后,不宜立即著熱,或用火烘、燙等暑熱復溫法,以防潰爛成瘡。凍瘡未潰破發癢時,切忌用手搔抓,以免破損感染。同時應囑患者加強自身鍛煉和營養,冬季多食能增加熱量的食品,以防凍瘡再反復發作。

手足皸裂(1)

李某某,女,50歲,2016年1月20日初診。

主訴:手足皸裂5年。

現病史:患者每于秋冬之時,手足皮膚干燥、粗糙、增厚,繼之開裂,少許較深裂隙處嚴重時可有出血、疼痛。遇冷水或碰撞疼痛,伴有面色少華、頭暈目眩、形體消瘦等癥。

檢查:掌跖皮膚干燥、粗糙,可見多處細小裂隙,深淺不一,深處裂隙處可見血痂。舌淡紅,苔少,脈細。

辨證:血虛風燥,肌膚失養。

治法:養血潤膚。

方藥:當歸飲子加減,熟地30g,當歸、白芍、蒺藜、何首烏各15g,川芎、荊芥、防風、黃芪、墨旱蓮各10g,甘草6g。7劑,日1劑,水煎取汁400mL,早晚分服。用藥渣再煎取汁外洗,每次洗20~30分鐘,每日1次。

二診,1周后皸裂變淺,皮損肥厚稍有減輕,繼服用上方和八珍丸以養血潤膚,外用尿素膏外搽,每日2次。

按語

本病是冬季常見的一種皮膚病,患者由于經常受機械性或化學性刺激,致使皮膚彈性降低而發生燥裂。與中醫學文獻中記載的“手足皸裂”相類似。如《諸病源候論》記載:“皸裂者,肌肉破也。言冬時觸冒風寒,手足破,故謂之皸裂。”又如《外科啟玄》皸裂瘡口記載:“……冬月間手足皸裂成瘡,裂口出血,腫痛難忍。”中醫認為本病為氣血不和,外受風寒,血脈凝滯,致使肌膚失養而發病。

本案中,徐師認為其發病因年老氣弱,氣血不足,而四肢末端經脈易阻滯,血虛則膚無所養,致使皮膚干燥、皸裂,加之復感冬季寒冷之氣,血凝則血虛更甚,故皮膚皸裂會加深、加重。而面色少華、頭暈目眩、形體消瘦等癥均是血虛之象,治療上主要以養血潤膚為主。在用藥上,徐師辨皮損用藥,認為本案患者主要的皮損表現皸裂,既與寒燥有關,如“燥勝則干、寒勝則裂”,又可為日久陰津耗傷,膚失潤養所致。徐師將皸裂用藥分為兩類:一是針對寒燥而裂者,藥用桂枝、制附塊、熟地、白芍、姜黃、血竭;二是針對津耗而裂者,藥用何首烏、天冬、麥冬、白及、玉竹、耳環石斛、黃精、黃芪。本案方中當歸、熟地、白芍、川芎、何首烏補血養血以潤膚;防風、荊芥、蒺藜祛風以治標,黃芪補氣,氣行血亦行;甘草以潤燥。外涂尿素膏亦為滋潤之作用。加之囑患者避風寒,則治愈。徐師認為,本病應少刺激,老年人和伴有明顯血虛癥狀的患者,可內服養血潤膚之品以助治療,同時在冬季來之前加以預防。

手足皸裂(2)

趙某某,女,27歲,2016年12月30日初診。

主訴:雙手足干裂1月余。

現病史:患者近入冬1個月以來,雙手足皮膚干燥,后逐漸增厚、粗糙,甚則出現裂隙,觸摸疼痛,遇冷及碰撞疼痛加重,自行用潤膚霜外搽,效果不明顯,遂來徐師科就診。

檢查:雙手、雙足掌跖皮膚干燥、粗糙,無光澤,有深淺、長短不一的裂隙,未見出血,按壓輕度疼痛。舌質淡紅,苔薄,脈細。

辨證:氣血不和,肌膚失于溫養。

治法:溫潤養膚。

處方:側柏葉、白及、雞血藤各30g,火麻仁、艾葉、紅花、牡丹皮、地骨皮各10g,當歸20g,加水1500mL,煎取1000mL,再加水1000mL,煎取500mL,將2次煎液混合,分為3份,每份用1次。溫藥液泡洗患處20~3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外用醫院自制紅皸膏外搽,每日2次。

二診(2017年1月20日):雙手足皮損變薄,無明顯裂隙,稍粗糙,無疼痛自覺癥狀,囑其續用上方治療1個療程。半月后來診,訴皮損已全部消失,臨床痊愈。

按語

手足皸裂,中醫稱為“皸裂瘡”,本病是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種皮膚病,好發于冬季,以手足部皮膚干燥、肥厚,出現深淺、長短不一的裂口為主要臨床特征,自覺疼痛。多見于老年人及婦女。本病根據裂隙的深淺程度,一般分為三度:一度僅達表皮,無出血、疼痛等癥狀;二度由表皮深入真皮,可有輕度刺痛,但不引起出血;三度由表皮深入真皮和皮下組織,常有出血和疼痛。徐師在臨床治療手足皸裂、皮膚瘙癢癥等病時,常用滋陰潤燥、養血活血祛風的藥物,如天冬、麥冬、雞血藤、制何首烏、女貞子、墨旱蓮、山藥、石斛、鉤藤等。徐師認為本案患者因風寒燥凍,熱肌驟受所逼,以致氣血不和,血脈瘀阻,四肢末端經脈肌膚失養而成。治宜潤燥養膚,方中側柏葉、艾葉止血、滋養肌膚;火麻仁、地骨皮潤燥、滋潤養膚;紅花、牡丹皮、當歸、雞血藤活血養血涼血以祛瘀,瘀阻祛除,血行暢通則膚自養;白及收斂止血生肌。外用紅皸膏活血潤膚,治療上內外同用,收效甚好。

痱子

顧某某,女,3歲,2016年7月20日初診。

主訴:頭面部、頸部、軀干起丘疹、皰疹2天。

現病史:2天前患者頭面部、頸部、軀干皮膚發紅,繼而出現丘疹、皰疹,遇熱皮損加重,自覺輕度瘙癢、灼熱感,伴心煩口渴,小便短赤。

檢查:患者頭面部、頸部、軀干可見密集的針尖大小丘疹、丘皰疹,對稱分布,周圍繞以輕度紅暈,摸之礙手,皮疹密集但不互相融合。舌紅苔黃,脈滑數。

辨證:濕熱郁滯證。

治法:清熱利濕。

處方:竹葉、連翹、金銀花、黃芩各9g,梔子、知母各9g,薏苡仁、茯苓、滑石、赤小豆各15g,白蔻仁、通草各6g。4劑,日1劑,水煎取汁200mL,早晚分服。外用痱子粉外撲,爐甘石洗劑外涂,每日1~2次。

二診,服用上方4劑后,大部分皮疹消退,口干口渴、心煩尿赤等癥狀基本消失,停用內服藥,繼用外用藥治療,5日后皮疹全部消退,痊愈。

按語

痱子,又名汗疹及紅粟疹,多發生于夏季,本病多因夏日蘊濕,暑邪熏蒸皮膚,閉于毛竅,汗出不暢從而汗液潴留于皮膚所致;也有素有食滯,外感暑熱之邪而發生本病者。與中醫學文獻記載的“痤痱”相類似。如《素問·生氣通天論》記載:“汗出見濕,乃生痤痱。”又如《外科證治全書》記載:“夏月汗濕怫郁毛竅,發痱如疹。”又如《外科正宗》記載:“痤痱者,密如撒粟,尖如芒刺,癢痛非常,渾身草刺,此因熱體見風毛竅所閉。”徐師認為本病的發生多為盛夏之季,暑濕之氣侵襲肌表,腠理閉塞,玄府不通,汗溢不暢,失于宣散而成;或由夏季炎熱之時,體熱汗出,復用冷水淋浴,毛孔閉塞,汗泄不暢,熱汗浸漬,蘊于膚腠或濕熱交蒸而致。辨證上強調暑、濕、熱的重要性,治療上多以清暑熱、利濕邪為原則。本案患者因感受暑熱,熱蘊肌膚,濕熱交蒸所致皮膚出疹;熱重于濕,故皮疹色紅,周圍有紅暈,方中竹葉、連翹透表泄熱;金銀花、黃芩清熱解毒;薏苡仁、白蔻仁、茯苓、通草、滑石化濕利濕;梔子清心除煩;知母清熱瀉火生津;赤小豆祛濕利水之功,配以外用藥收效更快。二診時,患者皮損已明顯好轉,其他癥狀也緩解,此時予外用藥鞏固即可。本病應與夏季皮炎、急性濕疹相鑒別。夏季皮炎好發于成年人四肢伸側,皮疹為針尖大小紅斑、丘疹,可融合成片,可因搔抓后出現抓痕、血痂,皮損無糜爛及滲液;而急性濕疹好發于四肢屈側,糜爛滲出為主,與炎熱季節無明顯關系,反復發作,易成慢性。對于本病的預防調護,徐師強調在炎熱之時,飲食宜清淡,保持皮膚清潔、干燥,勤用涼水洗浴,洗后外撲痱子粉。

夏季皮炎(1)

王某某,女,32歲,2016年7月4日初診。

主訴:四肢反復入夏起紅斑伴灼熱刺癢2年,復發半月余。

現病史:患者近兩年來,入夏之時四肢皮膚焮紅,甚則連接成片,自覺灼熱刺癢,無明顯水皰、糜爛、滲液等,天轉涼后皮疹緩解或消退。半月前,四肢又出現相似皮疹,遂來本院就診。自起病以來,患者納食一般,伴口干喜飲,心煩意亂。

檢查:四肢伸側皮膚焮紅,壓之褪色,觸之灼手,皮疹輕度腫脹,其上少許抓痕、血痂。脈洪大,舌質紅,苔少。

辨證:暑熱外邪,撲于膚腠。

治法:清暑益氣,散風止癢。

處方:白虎湯加人參湯加減,生石膏、南沙參、北沙參、綠豆衣各15g,寒水石、山藥、生甘草、白扁豆、防風各10g,荊芥炭、知母、竹葉各6g,燈心草3g。5劑,日1劑,水煎取汁400mL,早晚分服。藥渣再煎1次,取藥汁放冷,置于冰箱冷凍10~15分鐘,取出外涂患處,每日3次。

二診,5天后復診,患者皮膚焮紅和腫脹刺癢有所減輕,但褶皺區域紅斑消退較慢,守上方加紫草、赤茯苓各12g;在褶皺區外撲清涼粉,1周后內證和皮膚刺癢均除而愈。囑其常食綠豆粥作為食療以鞏固之。

按語

中醫稱夏季皮炎為“暑熱瘡”,認為本病主要是由于夏季炎熱,患者稟賦不耐,濕熱內蘊,復燃暑熱之邪,暑熱脾濕蘊蒸肌膚所致。本病好發于成年人四肢伸側,臨床上以針尖大小的紅斑、丘疹為特征,自覺瘙癢,天氣轉涼后可自愈。由于本病發生于夏令暑熱時,天涼緩解,故中醫謂之“暑熱瘡”。歷代中醫對本病均有描述,《瘍科心得集》曰:“夏令暑蒸炎熱,肌體易疏,遇涼飲冷,逼熱最易內入……客于肌表者,則為瘠為瘰,為暑熱瘡。”徐師認為患者是感受暑熱外邪,暑為陽邪,其性炎熱,撲于膚腠,故皮膚焮紅作癢,起成片細小丘疹,灼熱難耐;易耗傷津液,故口干喜飲。夏暑易致人心神郁煩、燥熱,治當清熱益氣,散風以止癢,以生石膏、綠豆衣、寒水石清熱降火;南北沙參、山藥益氣,前者能健脾補中,后者能生津;扁豆清暑化濕;荊芥、防風散風止癢;知母、竹葉、燈心草清熱除煩,生甘草清熱并調和諸藥。本案以白虎湯加人參湯為基本方,其含義有二,一是甘寒去熱,苦寒降火;二是甘寒益氣,生津護液。方中防風、荊芥驅邪從膚腠而出;竹葉、燈心草導熱下行,清心除煩;綠豆、扁豆,前者清熱解毒治在肺,后者扶脾化濕治在胃。二診時,膚紅未退,表明血熱未清,如紫草、赤茯苓重在涼血退斑。總之,全方使暑熱之邪得以清滌,元氣、津液得以固護,瀉火而不傷土。本案以白虎湯加南北沙參等味,意在補中實衛以去其邪。既清其內,又解其外,故而膚疾豁然而愈。

夏季皮炎(2)

閻某某,女,32歲,2009年7月28日初診。

主訴:全身紅色丘疹、瘙癢半月余,加重3天。

現病史:患者半個月前軀干、四肢開始出現粟粒樣的紅色丘疹,瘙癢,自行外用“皮炎平”涂擦,當時皮疹有所好轉,但不能徹底緩解癥狀。近3日,患者自覺皮損面積擴大,且瘙癢劇烈難忍,故來我科門診求治。

檢查:軀干四肢伸側泛發粟粒樣紅色斑丘疹,有大量抓痕、血痂,無糜爛、滲出,皮疹呈對稱分布,境界不清楚。舌紅少津,脈洪大。

辨證:暑熱毒邪。

治法:祛暑解毒,涼血清熱。

處方:天花粉、石膏、滑石各30g,連翹、車前子、綠豆衣各15g,赤芍、澤瀉、知母、荷葉、蟬衣、浮萍各10g,金銀花20g,甘草5g。7劑,日1劑,水煎取汁400mL,早晚分服。藥渣再煎1次,取藥汁放冷,外涂患處,每日3次。

二診,7天后復診,患者大部分皮疹消退,偶有瘙癢。原方減去石膏、知母,繼服7劑而愈。

按語

夏季皮炎是一種夏季常見的皮膚病。初起時皮損為針尖大小紅斑、丘疹,因瘙癢搔抓后可出現抓痕、血痂、皮膚肥厚及色素沉著,無糜爛及滲液,好發于成年人的四肢伸側。當氣溫下降時病情緩解,天涼后可自愈,病情與氣候明顯有關。中醫稱本病為“暑熱瘡”。徐師認為本病的發生多因患者稟賦不耐,外感暑熱毒邪,又正值炎熱之時,與體內內蘊之血熱相搏,蘊結肌膚而成;或夏季暑濕傷脾,濕熱內蘊,外發肌膚而成。辨證上強調暑熱的重要性,治療上也充分體現了祛暑利濕的特點。臨床上喜用祛暑利濕之品,如滑石、車前子、澤瀉、石膏、知母、荷葉、綠豆衣等,再加連翹、金銀花以清熱解毒,蟬蛻、浮萍以祛風止癢,赤芍以涼血清熱退紅,甘草以清熱解毒、調和諸藥。同時以藥液外洗皮疹,藥液經皮滲透至皮疹深部以助皮疹消退。二診,皮疹已明顯消退,去石膏、知母之寒涼傷脾胃之品,保護脾胃,使藥物自身吸收更好,更有效地作用于皮疹及全身癥狀。在預防上,囑患者避免日光暴曬,保持皮膚干燥清爽。

日光性皮炎(1)

余某,女,26歲,2003年6月8日初診。

主訴:周身紅斑伴瘙癢1周。

現病史:據述1周前,患者去海南島旅游,在海中戲水時間稍長,上岸后感覺面部和軀干皮膚發紅、發癢。返漢后,患者于市某醫院皮膚專科就診,診斷為日光性皮炎,給予對癥治療。但其面部仍然發紅,自覺刺癢不適,口干喜飲,小便短黃。

檢查:軀干皮膚發紅略有減輕,但其面部特別是眼瞼四周的皮膚紅腫,并有少量糠秕狀鱗屑脫落。脈數有力,舌質紅,苔少。

辨證:暑熱邪氣,驟襲體表,灼傷膚腠。

治法:滌暑清氣,涼血解毒。

處方:生石膏、綠豆衣各15g,南北沙參、金銀花、金蓮花、青蒿、山藥、天麥冬各10g,凌霄花、紅花、玫瑰花、浮萍各6g,白茅根、蘆根各12g。7劑,日1劑,水煎取汁400mL,早晚分服。囑其用涼水濕敷面部,1日3~4次,每次5~10分鐘。

二診,1周后復診,面部、眼瞼紅腫和刺癢明顯減輕,鱗屑稍多。守上方加玉竹、石斛各12g。繼服10劑。

10天后患者告知,3天前其面部紅腫和癢感均除,鱗屑明顯減少。面部皮膚漸趨正常而愈。

按語

暑為陽邪,易傷津氣,方中重用生石膏,專清肺胃暑熱之邪;綠豆衣涼血解毒;金蓮花等五花既助生石膏清宣肺胃余熱,又助綠豆衣涼血退斑;南北沙參、天麥冬、山藥甘寒保津。二診時患者鱗屑增多,表明其熱退津虧,故而加入玉竹、石斛扶正增液,津液足而有利于膚腠的濡養。

日光性皮炎,系由夏天酷烈陽光暴曬而致,非內熱所損。故而內服方藥有六個重點:一是清氣清熱,如生石膏;二是涼血退斑,如生地、白茅根;三是解毒,如紫草、綠豆衣、水牛角粉;四是疏風止癢,如浮萍、蟬衣、白鮮皮;五是消腫,如茯苓皮、白茅根;六是養陰,如百合、款冬花、蘆根等。總之用藥宜輕、宜宣、宜化、宜清,重濁之味不可投之。

日光性皮炎(2)

孫某,女,53歲,2018年4月3日來診。

主訴:面部、頸部、上肢部皮膚出現紅斑、腫脹伴灼熱癢痛4天。

現病史:患者4天前日曬后面部、頸部、上肢出現彌漫性紅斑、丘疹,少許鱗屑,眼瞼腫脹明顯,伴皮膚灼熱感,局部有刺痛及刺癢感,口干,夜寐欠安。既往有高脂血癥病史。

檢查:面部、頸部、上肢部皮膚見彌漫性、腫脹性紅斑,在紅斑的基礎上可見散在丘疹和少許鱗屑。舌紅,苔少,脈細數。

辨證:濕熱瘀滯肌膚。

治法:清熱利濕,解毒止癢。

處方:青葙子、谷精草、桑葉、桑白皮、絞股藍各10g,焦梔子、浮萍、蟬蛻、合歡花、黃芩炭各6g,玉竹、夜交藤、鉤藤(后下)各12g,白茅根、南沙參、綠豆衣各15g。14劑,日1劑,水煎取汁400mL,早晚分服。另口服羚羊角粉,1支/次,2次/日,14日。其后患者告知其面頸及上肢皮損逐漸消退,漸趨正常。

按語

患者有高脂血癥病史,素體濕熱,日曬之毒熱外襲肌膚,驟然發病,日照部位起紅斑、丘疹,眼瞼腫脹、灼熱、癢痛不適。方中青葙子、谷精草、桑葉、浮萍清熱疏風;桑白皮、焦梔子、黃芩炭、綠豆衣、羚羊角粉清熱涼血,退斑解毒;鉤藤、蟬蛻、浮萍疏風止癢;南沙參、玉竹養陰扶正,防止熱毒傷陰,有助于肌膚修復;夜交藤、合歡花理氣安神。

植物日光性皮炎

黃某某,男,36歲,2004年6月10日初診。

主訴:面部紅斑、腫脹伴灼熱、瘙癢3天。

現病史:患者3天前曾吃過莧菜,然后在強烈陽光下行走,數小時后感覺面部刺癢,眼瞼腫脹,難以睜開。現自覺局部灼熱刺癢,伴胸部不適,輕微干咳。

檢查:整個面部膚色焮紅腫脹,眼瞼尤重。脈浮數,舌質紅,苔薄黃。

辨證:風毒兼挾濕毒,襲于膚腠。

治法:疏風化濕,解毒消腫。

處方:普濟消毒飲加減,大青葉、金銀花、蒲公英各12g,炒牛蒡子、炒黃芩、連翹、綠豆衣各10g,浮萍、防風、焦山梔各6g,車前子、車前草、炒薏苡仁、蘆根、白茅根各15g。3劑,日1劑,水煎取汁400mL,早晚分服。囑其用生理鹽水冰敷患處,每日3~4次,每次3~5分鐘。

二診,患者3天后面部紅腫和癢感基本消退,僅有輕微脫屑和微癢。守上方加紫草10g,蟬衣6g。繼服7劑。

1周后復診,面部膚疾和內證均除而愈。

按語

本案病勢較重,發展亦快,方用大量清熱解毒之品,如大青葉、蒲公英、金銀花、綠豆衣、焦山梔、連翹等,使毒熱從心、肺、肝、腎和三焦而化。在外,加炒牛蒡子、防風、浮萍疏風驅邪;在內,用白茅根、蘆根、車前子、車前草使毒熱從小便而解;在中,用炒薏苡仁扶脾化濕以固中州。二診時患者僅有脫皮、微癢,說明毒去而熱未清,加蟬衣以去風邪,紫草涼血解毒,共奏毒熱去而諸瘡平之效。

因攝食或接觸某些植物后,身體暴露部位皮膚再經日光照射而引起的皮炎稱為植物日光性皮炎。與因中草藥而引起的相比,盡管臨床表現不一,但其辨證的核心有許多相同之處。本案所用普濟消毒飲就是一個具有典型意義的名方。以此為基礎,視臨床表現而加減,常能獲得滿意的療效。

多形紅斑型凍瘡

徐某,女,22歲,2005年1月8日初診。

主訴:雙手紅斑丘疹伴癢痛1周。

現病史:患者自訴近1周來氣溫驟降,雙手冰冷紅腫,遇熱則癢。

檢查:雙手背、手指可見形如蠶豆大小的紅斑丘疹,邊緣略腫,中央凹陷,狀如貓眼。觸之局部紅腫,壓之褪色,遇熱則痛癢相兼。脈沉細無力,舌質淡紅,苔少。

辨證:脾腎陽虛,寒淫驟襲,氣滯血瘀。

治法:益氣溫陽,通絡散寒。

處方:當歸、黃芪、黨參、白術、茯苓皮各10g,桂枝、干姜、甘草各6g,活血藤、雞血藤、丹參、金銀花各15g,細辛3g。7劑,日1劑,水煎取汁400mL,早晚分服。再煎藥渣1次,取藥汁浸泡患處,每晚1次,每次15分鐘。

二診,1周后復診,患者手部腫脹和痛癢明顯減輕,繼上方加姜黃6g。內服、外用同上。

10天后復查,患者手部損害基本消除,改用十全大補丸,每日3次,每次6g。溫開水送服。

按語

凍瘡好發的人群,以脾腎陽虛者居多,方用四君子湯益氣健脾,當歸養血湯益氣補血,旨在固其本。桂枝、細辛、干姜溫中,散脾腎之陰寒;雞血藤、活血藤、丹參活血化瘀,疏經通絡;金銀花既能芳香扶脾,又能清熱解毒。二診,加引經藥姜黃,增強藥效的發揮。在臨床癥狀得到控制后,用十全大補丸增強體質,防止寒邪再襲。

凍瘡的治療,扶脾溫陽是重點,然后隨方加入通經絡、散陰寒之品,內服、外用同時并使,在大多數情況下可獲良效。應當注意干姜、細辛、桂枝的分量宜輕不宜重,否則將有傷陰耗血之弊。

上一篇:2023年4月3日適合結婚嗎,2023年4月5日五行穿衣指南
下一篇:36歲屬相是什么生肖,35歲之前比較平窮
相關文章

 發表評論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

返回頂部小火箭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一区久久久 | 日韩影院在线观看 | 午夜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 久热精品在线观看视频 | 粉嫩av在线| 久草资源 | 一区观看| 欧美精品久久久久 | 亚洲一区二区av |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ⅴ无密码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av公交车 |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一页 | 午夜寂寞影院在线观看 | 欧美三级成人理伦 | 日本在线视频不卡 | 亚洲欧美综合 | 福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99精品久久 | 午夜tv免费观看 | hsck成人网| 国产乱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欧美日韩在线一区二区 | 在线看av的网址 | 一本一道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蜜臀 | 欧美日韩视频一区二区 | 国产高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免费视频一区 | 欧美国产日韩一区 |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精品久久 | 中文字幕高清免费日韩视频在线 | 成人久久| 久久视频精品 | 91中文字幕在线 | 日韩av电影院 | 奇米四色影视 | 久99久视频| 日韩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 欧美一级久久 | 国产乱码精品1区2区3区 | 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 亚洲精品日韩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