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頭條作者:魚重同學#春耕進行時#導讀:明天正月二十九“三節相逢”,老傳統“吃1樣,做2事”吉祥如意,好運連連!老話說:“正月年之首,過不完的節,道不盡的俗”。正月是農歷新年的第一月,是一年的開始,也是一個傳統節日和習俗特別的多的月份。今年的正月恰逢農歷的小月(二十九天),因此,今年的正月二十九,就是正月里的最后一天和最后一個傳統節日,過了這天,正月也就要結束了。不過,據家里的老人們講,今年的正月二十九,可是有些不一般的,乃是“三節相逢,同慶一日”!那么,你知道這“三節”都是哪“三節”嗎?又有著哪些的習俗和講究呢?下面,我們就來一起說說今年正月二十九“三節相逢”的那些事!一、拗九節“拗九節”來源于“目連救母”的傳說。相傳,目連的母親生前十分的貪婪,又喜歡殺生,死了以后就被判在地府里整日勞作來悔過。目連是個孝子,不忍心見母親整日受苦,就總是做些好吃的給母親送去。可負責看守的鬼卒,對目連的母親十分的憎恨,因此,目連每次送來的東西,都被看守的鬼卒給吃了,根本到不了目連母親的手里。于是,目連就想出來了個辦法,熬一碗黑乎乎的粥給母親送去。鬼卒見這粥黑乎乎的,看起來特別的臟,不肯喝,粥才得以到母親手中。因為,那天正好是正月二十九,目連的母親也剛好也是二十九歲,人們又把正月二十九稱為“后九”或“后九節”。加上粥的顏色拗黑,所以人們把粥叫“拗九粥”,這一天叫作“拗九節”。晦節“晦”,指的就是農歷每月的最后一天,即大月的三十日,小月的二十九日。農歷正月是一年中的第一個月,又包含著春節、元宵節”等諸多的節日,因此正月晦日也備受人們的關注,稱為“初晦”,設為節日。“正月晦日”最早見于北魏年間,盛于唐初,與三月三、九月九并稱為“三令節”,在當時它是一個盛大的節日。直至后期農歷二月初一被定為“中和節”以后,“晦節”的影響力才有所縮小。雨水雨水,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個節氣,與谷雨、大雪、小雪一樣,是一個表示降水的節氣。今年的雨水節氣交節時間,正在好是在農歷正月二十九的6點34分05秒。所以,今年的正月二十九就是“三節相逢,同慶一日”。正月二十九“三節相逢,同慶一日”,不忘老傳統“吃1樣,做2事”吉祥如意,好運連連!喝粥因為“拗九粥”是目連用來孝順母親的,所以又被叫作“孝粥”。舊時,在拗九節當天,家家戶戶都要熬上一鍋粥,用來祭祀祖先或送給父母長輩親朋,據說父母喝了“拗九粥”以后,新年里會身體健健康康,百病不生!《閩中歲時雜詠》:“相傳拗九屆芳辰,各煮飴糜雜棗榛。掃盡塵封投盡穢,送他窮鬼迓錢神”。今年的“拗九節”又正逢“晦節”和“雨水”節氣,正好適合喝粥。在《千金月令》中也記載:“正月宜食粥”,而且“晦節”喝粥,還有送窮,驅霉運的寓意。回娘家數字“九”為正陽之數,是最大的陽數。常言說:“過尤不及”,自古以來,民間慶生就有“避九”的舊俗,既“滿九”的生日不過或不能大肆的慶祝。正月二十九,是正月里的最后一個“九”,被稱為“后九”或“下九”。“九”又通“久”,有長長久久之意,所以,舊時在正月二十九“拗九節”當天除了要喝粥外,出嫁的女兒還要回家給父母送太平面(就是線面),再加上雞蛋和豬蹄。寓意父母接下來平平安安、長長久久、諸事順利。加上,雨水節氣本就有女兒回娘家的舊俗,所以,今年的正月二十九,大家別忘了回家去看望父母,親手給父母做上一碗熱氣騰騰的長壽面吃啊!踏青郊游《荊楚歲時記》中說:“元旦至于月晦,并為酣聚飲食。士女泛舟,或臨水宴樂”。正月晦日做為唐時的“三令節”之一,與其它的晦日只是單純的留在家里打掃衛生來送窮不同,還可以相約親朋好友出去聚會、游玩一番。今年的正月二十九既是“晦節”又是“逢九”日,加上雨水節氣初臨,說不得會下起小雨,正適合約上三五好友出來聚會亦或出去游玩一番,去感受一下那“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的早春氣息。小結明天正月二十九“三節相逢,同慶一日”,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吉祥如意、好運連連、財源滾滾!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