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頭條作者:老宗雜談“泰山崩于前而心不驚 ,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泰山巖巖,魯邦所贍”,這里的“泰山”便指位于現(xiàn)在山東泰安市的泰山。泰山地區(qū)早在遠(yuǎn)古時代就已經(jīng)成為東方文化的重要發(fā)祥地,而泰山在先秦時代就已成為中國最早的名山,成為五岳之首。泰山為何稱為五岳之首呢,有以下幾個原因:其一,視覺感官的影響。先介紹下我們常說的“五岳”。中國五岳,中國五大名山的總稱,是古代民間山神崇敬拜、五行觀念和帝王巡獵封禪相結(jié)合的產(chǎn)物,分別是東岳泰山(海拔1545米,位于山東省泰安市泰山區(qū))、西岳華山(海拔2154.9米,位于陜西省渭南市華陰市)、南岳衡山(海拔1300.2米,位于湖南省衡陽市南岳區(qū))、北岳恒山(海拔2016.1米,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中岳嵩山(海拔1491.71米,位于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五岳中泰山雖然高度算不上出色,但是由于坐落在平原地區(qū),東朝大海西臨黃河,南有汶、泗、淮之水,與山腳相對高差達(dá)到1300米,因此在視覺上顯得特別高大,古人以為泰山最高,孔子曰:登泰山而小天下。其二,傳說當(dāng)盤古開天辟地后,他的身體各個部位變成了日月星,高山河流。最后他的身體各個部位變成了日月星,高山河流。神人盤古死后頭顱化為東岳,左臂化為南岳,右臂化為北岳,身體化為中岳,足部化為西岳,盤古頭顱泰山也就成了當(dāng)然的五岳之首了。東方是太陽升起的地方,古人即認(rèn)為東方是生命之源,希望和吉祥的象征。地處東方的秦山就成了“萬物孕育之所”的“吉祥之山”、“神靈之宅”。其三,歷代帝王對泰山封禪,從官方層面提升了泰山的影響力。封禪是指中國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時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禮。封禪理論起始于戰(zhàn)國,當(dāng)時齊魯有些儒士認(rèn)為五岳中泰山為最高,帝王應(yīng)到泰山祭祀。司馬遷信奉儒家思想,對泰山推崇,《史記·封禪書》說:自古受命帝王,何嘗不封禪?到泰山封禪是顯示一個帝王文治武功的重要手段,借此向天地匯報自己重整乾坤的偉大功業(yè),并以此表明皇權(quán)受命于天,鞏固自己統(tǒng)治的重要手段。當(dāng)然,封禪作為封建王朝一個帝王的最高榮耀,并非每一位皇帝都有資格享受這一殊榮。事實上,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只有六位皇帝經(jīng)歷過泰山封禪,他們是:秦始皇嬴政、漢武帝劉徹、漢光武帝劉秀、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宋真宗趙恒。或許后期封禪的因宋真宗趙恒拉低了封禪隊伍的參賽水準(zhǔn),作為一個名不副實的帝王,影響了后世帝王對泰山封禪的期待,以致像朱元璋、朱棣這樣開疆拓土的一代帝王也沒有再進(jìn)行封禪。其四,漢朝以后,由于歷史的原因,不僅歷代帝王將相屢屢在泰山舉行封禪大典,文人騷客紛至沓來,歷代文化名人紛至泰山進(jìn)行詩文著述,留下了數(shù)以干計的詩文刻石。如孔子的《邱陵歌》、司馬相如的《封禪書》、曹植的《飛龍篇》、李白的《泰山吟》、杜甫的《望岳》等詩文,而且泰山更成了普通百姓心目中的圣山、神山,成了人們膜拜的對象,于是在泰山及其周圍留下了數(shù)以萬計的碑刻、題名泰山石刻源遠(yuǎn)流長,分布廣泛,數(shù)量眾多,現(xiàn)存碑刻500余座、摩崖題刻800余處,碑刻題名之多冠中國名山之首,成為一處天然的書法展覽,具有很高的藝術(shù)和史料價值。所以說泰山不僅是一座名山,更是一個天然的藝術(shù)與歷史博館,是研究中華文化的寶庫,因此,泰山被稱之為五岳之首當(dāng)之無愧。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