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頭條作者:小年傳統文化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端午節是夏季中最重要的民間節俗。端午在農歷的五月初五,所以民間的老祖宗又將之稱為是“重五”,這樣的說法與農歷九月初九,被人們稱為是“重陽”的說法相同。端午節作為民間最重要的節日之一,有著很多的傳說和民間風俗的流傳。據說屈原便是在這一天投江,于是人們也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同時,很多地方的人也認為端午是為了紀念伍子胥、介子推,等等。但其實,端午的起源其實是十分復雜、廣博且歷史悠久的。老祖宗說,端午節是“飛龍在天”的吉日,但也有民間風俗認為,五月是惡月,端午更是惡日,而端午節的風俗則是為了驅邪避惡。那么,究竟哪種說法是對的呢?其實,兩種說法都沒有問題。端午在我們悠久的歷史發展中,糅雜了很多民間風俗,所以這兩種說法都可以說是不同時期的民俗流傳。那么,為什么會說,端午節是“飛龍在天”的吉祥之日呢?端午的“端”,有著開端、開始的意思。古人講“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每月的第一個五日,都會被人們稱之為是端五。在古人所用的干支歷法中,人們將農歷的正月視為是“寅月”,而第五個月,便是“午月”。老祖宗也經常把“五日”,視為“午日”,所以端五,便也會寫作是端午,而午又是陽,所以端午,又被稱之為是端陽!古人十分崇拜星辰天象,老祖宗將天上的星辰劃分為四象二十八宿。而仲夏時節,端午之日,正是蒼龍七宿飛升到正南中央的時候,處在全年的最中正的位置,所以老祖宗又將端午節,稱之為是“天中節”!按照《易經》乾卦中第五爻的說法,這一天便是“飛龍在天”之日。也是最吉祥之日。在這樣的吉祥之日中,老祖宗也有很多的講究,比如說很多地方都有“吃五黃,懸五瑞”的風俗。所謂吃五黃,民間有“五月五,五黃三白過端午”的說法,這里的五黃,指的便是黃鱔、黃魚、黃瓜、咸鴨蛋黃及雄黃酒五種。而所謂的三白,說的是茭白、咸鴨蛋蛋白、白切肉。之所以會有吃五黃的說法,一方面是因為五黃中很多食物是時令食物。五月的黃鱔有“賽人參”之說,吃咸蛋黃則有著寓意安康的意思。由于五月之中蚊蟲、“毒氣”肆虐,所以民間便有喝雄黃酒祛毒的風俗。所謂“懸五瑞”,則指的是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五種。由于老祖宗認為五月是惡月、毒月,加上五月天氣轉暖,更是有很多蚊蟲毒蟻肆虐,所以人們便會在家中掛上這“五瑞”來消毒殺菌、祛除蟲害!老祖宗說“端午佳節,菖蒲作劍,懸以辟邪”,菖蒲的形狀似劍,加上又有殺菌避毒之功效,所以老祖宗才會有這樣的說法。艾葉也是如此,《本草綱目》中記載“艾葉氣芳香,能通九竅,灸疾病”。榴花與艾葉相似,一般人們也會將之掛在頭上作為飾物,用以辟除邪氣。而龍船花,又被人們稱之為是山丹花,與石榴花一樣,都是五月開花,一般都是將之系在菖蒲之下。老祖宗的這些講究規矩,除了是遵循古代流傳下來的風俗之外,更是寄托著人們祈求吉祥安康,幸福美滿的樸素心愿,即便各地的風俗不同,但是端午節求吉的文化核心卻是亙古不變的!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